2015年是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开局之年。这一年,中国“一带一路”建设在东南亚地区取得了可喜的早期收获,而这一成绩是与居住在东南亚的大量华侨华人密不可分的。作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不可或缺的独特力量,东南亚华侨华人在国家之间的增信释疑、经贸合作、智力支持、信息沟通、人文交往等方面扮演了无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其中,华商、华人社团、华文媒体在2015年表现较为突出,显现了对“一带一路”的热切关注和参与热情,并呈现出一些新的时代特征。
东南亚地区概况
数据来源:①Internet World Stats,http://www.internetworldstats.com/asia.htm#kh。
②国务院侨办最新统计资料。参见赵健:《华侨华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独特力量》,《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第39页。
③根据IMF世界经济展望2015年10月数据计算所得。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http://www.imf.org/external/pubs/ft/weo/2015/02/weodata/index.aspx。
④根据IMF世界经济展望2015年10月数据计算所得。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http://www.imf.org/external/pubs/ft/weo/2015/02/weodata/index.aspx。
继2013 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之后,2015 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商务部联合正式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确定了“一带一路”建设的共建原则、框架思路、合作重点、合作机制等。由此,2015年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开局之年。
以东盟为核心的东南亚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战略区域,具有特殊的意义。在地理位置上,东盟十国是“一带一路”中“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战略枢纽。在地缘政治上,东南亚是中国周边外交的核心区域和优先方向,2015年中国—东盟完成了《落实中国—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行动计划(2016—2020)》磋商,举办了“中国—东盟海洋合作年”活动,并首次在中国举办中国—东盟防长非正式会晤,以及中国—东盟执法安全合作部长级对话,使双方的政治安全合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双边贸易上,相比“一带一路”沿线的中亚、西亚、中东欧和北非等地区,东南亚是“一带一路”沿线中对华进出口贸易额最高的区域。2015年1—10月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额达到3 792亿美元, 占同一时期中国与沿线国家双边贸易总额的近50%。在经济合作上,东南亚是中国在亚洲区域经济合作的中心“轮轴”,并建有该地区一体化程度最高的自贸区。2015年,中国与东盟成功结束了自贸区升级谈判,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正在加快进行,中国与东盟之间将建成世界涵盖人口最多、成员构成最多元化、发展最具活力的自贸区。在对外投资上,东南亚也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与“丝路基金”重要的投资目标国。2015年,中国在东南亚的一批产业园、跨境经济合作园区、临港工业园开工建设,中印(尼)铁路、中老铁路、中泰铁路等项目已经陆续启动。在文化交流上,目前中国与东南亚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格局,中国—东盟文化展、中国—东盟戏剧文化周、中国—东盟武术大赛、中国—东盟礼仪大赛等相继在2015年展开,中国—东南亚人文交流进一步深化。
可以说,2015年中国“一带一路”建设在东南亚地区取得了可喜的早期收获,而这一成绩是与居住在东南亚的大量华侨华人密不可分的。中国国务院侨办主任裘援平在2015年1月召开的全国侨办主任会议上明确指出,华侨华人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不可或缺的独特力量。 根据国务院侨办最新统计资料显示,在6 000万世界华侨华人中,东南亚地区的华侨华人超过4 000万,占世界华侨华人总数的68.62%。其中,20世纪80年代以后进入东南亚的中国移民及其眷属在250万以上。 数量庞大的东南亚华侨华人在国家之间的增信释疑、经贸合作、智力支持、信息沟通、人文交往等方面扮演了无可替代的重要角色。下面围绕2015年东南亚华侨华人与中国“一带一路”建设二者互动过程中三个比较突出的重要元素——华商、华人社团、华文媒体,总结近一年来东南亚华侨华人社会的发展情形。
东南亚华商在海外华商中资本最为雄厚,根据2013年《亚洲周刊》评出的“全球华商1 000”中,除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的企业占据了912家外,其余多为东南亚华商企业,其中新加坡28家、马来西亚26家、印度尼西亚9家、菲律宾10家、泰国9家。 2015年,华商与中国互动频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形成了积极互动、彼此期待、同益共赢的局面。中国方面,希望华商成为中外经济合作共赢的“彩虹桥”和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生力军”,并于2015年在北京举办了首届世界华侨华人工商大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亲临,显示了中国对于华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所发挥作用的重视和期望。华商方面,则期待2015年正在加速建设的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这两个议题的谈判尽快完成,以从不同侧面、通过不同方式发挥影响力,参与到海上丝绸之路中, 体现了东南亚华商对于“一带一路”中所蕴含的众多商机的强烈期盼。
东南亚华商基于对中国和住在国的经济、社会、文化和法规的熟知,在与中国和住在国双边长期经济互动的过程中得以发展和壮大。近年来,在中国经济迅速崛起的大背景下,随着中国与东盟经贸外交关系发展的良好态势,再加上东南亚与中国地缘相近的地理优势等因素,东南亚华商目前正呈现出一种在住在国与中国两地社会“双重嵌入”的特征,即华商在本土(住在国)融入和跨国(与中国之间)网络两方面并行的特点。基于笔者在2014年和2015年对于东南亚华商的调研,这一双重嵌入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商业管理策略、社会经济网络、商业价值取向。
在商业管理策略上,华商的双重嵌入特征主要表现为:第一,与本土人士共享企业所有权。其优势主要在于两点:一是帮助企业在较短时间内提升竞争力,包括接触本土的市场资源和获取成熟的商业网络;二是移民企业家能够轻松而快速地实现从“局外人”到“内部人”的转变。在笔者近一两年接触、访问过的东南亚华商中,60%都与本土人士有企业合伙关系,并因此使所获的商业利润有明显提升。第二,人力资源本土化,即雇员绝大多数为本土人士。企业雇用本土员工的优势颇为明显,比雇用外籍员工的成本低;本土雇员在当地没有语言障碍,能够快速深入本土市场;此外,通过为本土人员提供就业机会,企业提升了在当地社会的形象等。人力资源本土化是华商的重要管理战略。一位受访的新加坡新移民华商就表示:“我虽然熟悉这一行业技术,但对新加坡本土市场而言,完全是一个局外人。因此,在新加坡成立公司后,我的所有员工都是新加坡人。我只控制着公司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其他业务全部由我聘用的本土经理人进行管理。你越信任他们,他们越会为这个公司努力工作。”第三,多维空间的商业运作机制。在商业运作上,华商显现了明显的跨国性特征,即作为华人的文化背景和在中国或第三国的广泛社会网络,使商业形成多维空间运作机制的特点,即由两国或两国以上的商业资源组合而成的运作模式,如“中国市场+西方技术+本土管理”或“本土资本+本土技术+中国原材料”或“中国货源+本土市场”等。跨国商业运作模式将华商在中国和住在国双重嵌入的优势进行了最大化,提升了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在社会经济网络上,主要表现为他们嵌入住在国和中国的双边社会经济网络中。网络建构渠道有两种。一是制度化渠道。华商通过参加住在国和中国的社会组织嵌入两个社会中。如一位受访的马来西亚华商DT,他不仅参加了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两地的中华总商会,而且也积极加入了上海的多个商业和社会组织。二是个人网络。这包括与中国家庭亲人朋友的联系,以及与住在国本土人士的日常交往等,其同样构成华商嵌入双边社会的重要渠道。
在商业价值取向上,华商显示了两种不同的商业“面孔”,即适应本土社会的“本土面孔”和适应中国社会的“中国面孔”。以新加坡华商为例,他们同时展现了“新加坡面孔”和“中国面孔”。“新加坡面孔”强调了华商对于新加坡商业价值观念的认同,如重视效率、商业竞争的公平性、任人唯贤等,并在自己的企业中将上述原则加以实践。华商LY说:“在中国经商,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应酬合作伙伴和客户,建立商业关系。在新加坡,我们很少有这样的应酬。维持我们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就是我们的产品质量,而不是私下关系。”而“中国面孔”强调关系、人情和面子在商业行为中的重要性。 在新加坡华商的商业理念和实践中也显现了这一面。出于华人社会文化背景,在中国,他们能够从容地在商业活动中面对和处理一些“中国式”的麻烦和问题。他们的华人背景在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变成了他们的巨大优势,并在无形中强化了他们对于华人背景的认同。东南亚华商正在呈现出来的这种双重嵌入特征将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建设在东南亚地区的深入而日渐彰显,并成为华商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独特优势,最终促成华商成为中国“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建设中的参与者、实践者和受益者。
东南亚是海外华人社团存在历史悠久且数量最为集中的地区。一直以来,东南亚华人社团在扶助华人社群、凝聚华人力量、整合华人资源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国“一带一路”建设中,2015年东南亚华人社团依然扮演着积极的推动角色,主要突出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推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民间人文交流与合作,助力民心相通。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夯实双方睦邻友好的民间社会基础是关键。华人社团凭借着在当地社会的影响力和广泛的区域社会网络,在2015年深化中国—东南亚民间人文交流方面仍然扮演着积极的桥梁角色。如菲律宾菲华各界联合会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6周年举办的“爱和平 共繁荣”大型文艺晚会, 印度尼西亚百家姓协会等社团邀请中国和印度尼西亚两国人士参加并主办的“2015新春元宵节交响音乐会”, 新加坡茶阳(大埔)会馆广邀中国、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相关组织打造的千人盛宴“客家文化节”, 以及新加坡宗乡总会提供奖学金资助新加坡学生前往北京大学深造 等,都显示了东南亚华人社团在动员社会人士、民间团体力量,积极促进中外人文交流方面所发挥的重要桥梁作用。
第二,努力凝聚海外华人力量,营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东南亚国家是中国的近邻,其中东南亚的重要成员国——越南、老挝、缅甸又与中国广西、云南等省接壤,因此,构建稳定和谐的边疆环境,营造安宁和平的周边国际氛围,是中国开展“一带一路”建设的必要条件。社团作为东南亚华人社会建构的重要基石,易于在较大范围内组织和动员华侨华人。2015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一些东南亚华人社团纷纷组织活动,如马来西亚七大乡团主办南侨机工回国抗战史——《南侨颂》演出, 菲律宾晋江同乡总会举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征文活动, 泰国华人团体在曼谷举行抗战历史图片展 等,都显示了社团在团结海外华人、营造和平国际氛围的协调和组织能力。
第三,协助中外人文理念沟通,传播“一带一路”的正确内涵。“一带一路”理念提出后,国外不少民众对其产生误解。东南亚华人社团通过主办和参加研讨会、庆典、论坛等活动,向当地民众更好地传达了中国和平发展的规划和理念,维护了中国在海外的正面形象。如2015年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与中国银行共同举办了马中“一带一路”经济大会,向马来西亚工商界详细揭示了“一带一路”的概念内涵以及中马合作的目标、领域和重点项目。 印度尼西亚中国商会在2015年庆祝10周年活动之际,邀请中国驻印度尼西亚大使、印度尼西亚投资委副主席以及当地企业家等2 000余人,讨论了中国“一带一路”建设与印度尼西亚经济发展的结合和机遇。 菲律宾、新加坡等国的华人社团也在不同场合阐释了中国“一带一路”的正确理念,表达了“一带一路”为住在国所带来的发展契机。这些活动都为中国“一带一路”内涵在海外社会的正面传播产生了积极的辅助作用。
第四,整合社团资源,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人力和智力等多方面的支持。近年来,东南亚地区华人新移民数量不断增加,其中不乏专业人士和中国留学生。由这些成员组成的社团是东南亚华侨华人专业社团的典型代表,是“一带一路”在东南亚开展的重要参与者。如2015年国际潮籍博士联合会与深圳侨商智库研究院深化合作,将更多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新加坡中国学者学生联合会与中国高校和创业园区合作,举办多场人才招聘、创业大赛和学术论坛等。这些华人专业社团虽然历史较短,经济基础薄弱,但在人力与智力资源方面具备丰厚的能量,为中国“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和助推力量。
总之,东南亚华人社团历史长、数量多以及稳定性强等特点使之成为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辅助力量。但当前华人社团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一些社团内部的恶性竞争、管理不够专业、社团资源分散、社团之间存在矛盾与竞争,新移民社团时有摩擦与排斥,以及部分社团的泡沫化和边缘化等,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耗和降低了社团的能量和效率。
东南亚是华文媒体的诞生地。1815年,世界上第一份近代华文媒体《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马六甲诞生。目前,东南亚华文媒体规模庞大,市场化程度较高,具有深远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担负着向海外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责任。2015年是海外华文媒体诞生200周年。这一年华文媒体稳中前进,对“一带一路”进行了大量关注和报道,发挥了应有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但也面临着来自时代转型的巨大挑战。
首先,东南亚华文媒体继续在传播中华文化、建构中国国家形象、与居住国主流社会互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日趋彰显了大平台的效应。2015年的一项突出活动是包括东南亚华文媒体在内的60余家海外华文媒体参加了“文化中国——海外华文媒体地方行”活动,对中国的四川、山东、江苏、新疆等地进行参观、考察和报道,显示了海外华文媒体在深化民间交流,向海外社会积极传播和推介中国地方文化,建构积极的中国形象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此外,东南亚华文媒体积极与主流社会互动,正确引导当地社会的舆论走向。如对于中国的“一带一路”理念和国际社会对之持有的各种偏见,新加坡《联合早报》举办过数次研讨会,并对一些重要的政经学界人士的言论加以报道,他们包括新加坡财政部兼交通部高级政务部长杨莉明、新加坡巡回大使许通美、新加坡历史学者柯木林等。 华文媒体对之的客观报道对于引导当地社会的“一带一路”的舆论走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其次,东南亚华文媒体加大了对中国“一带一路”信息的关注和报道。主要体现在:第一,重视对于“一带一路”理念和相关时事活动的传播和介绍。以印度尼西亚最具影响力的华文报纸《国际日报》2015年上半年的发文为例,在数量上,平均一天就有一条关于“一带一路”的报道,且通常都安排在报纸的重要版面;在内容上,覆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报道的评估态度多为中立且客观;在稿源上,除印度尼西亚《国际日报》本报采编的新闻外,稿件均来自其他20个权威机构,如新华社、中新社、《环球时报》等,显示了其稿件的丰富性和权威性。 第二,与中国媒体互动频繁,积极参加了中国举办的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媒体活动。如2015年多家东南亚华文媒体参加了“一带一路”世界华媒经济论坛、“2015行走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华文媒体海南行”活动、“2015海外华媒看广东”活动,以及印度尼西亚《国际日报》和《千岛日报》、马来西亚《光华日报》、Astro电视台和新加坡《联合早报》等对厦门东南亚“一带一路”采访团的报道等,均显示了东南亚华文媒体对于“一带一路”建设的热情和关注。
最后,东南亚华文媒体普遍面临着来自新媒体和自媒体的挑战和时代转型。随着传统媒体在世界市场的萎缩,以传统媒体为主的东南亚华文媒体正面临着严峻挑战。新加坡《联合日报》是在海外华人社会影响力颇大,本土日发行量高达20多万份的华文报纸,在当前也面临着年轻读者群严重流失的问题,且读者群年龄每年都上涨一岁,目前已达到53岁。 2015年召开的第八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进一步明确指出海外华文媒体面临多种挑战,传统媒体到了革新图存的重要关口。但感到危机的同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当前东南亚华文媒体在互联网时代的新发展,网络电视、门户网站、微博、数字电视、微信平台、手机App等新媒体传播渠道已经开始在东南亚华文媒体领域形成,如新加坡《联合早报》开发了iPad系统的App客户端,缅甸中文网利用微信平台进行传播,并荣居微信海外排行榜第五名, 2015年泰国亚洲大众集团联合泰国三大电信公司推出“泰国头条新闻——华文新闻SMS短信平台”正式上线 ,首届“海外华文新媒体合作委员会”也于2015年在泰国正式成立 。这些都显示了东南亚华文媒体在2015年向新媒体转变和发展的新态势。
东南亚华侨华人是中国“一带一路”建设在东南亚地区的重要推动力量,是“一带一路”战略的传播者、实践者和受益者,但在具体制定实施政策时,要注意到以下几点:
第一,东南亚华侨华人社群构成的复杂性。在这一群体中既有对祖籍国中国充满感情的老一辈华侨华人和新移民,也有深刻同化于当地的华人或华裔;既有与中国保持密切联系的华人社团,也有疏离中国、完全当地化的华人或华裔。因此,在具体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时,我们既要看到东南亚华族社会文化与中华文化的一脉相承,也要避免因过分放大同种同根而忽略了东南亚华族社会与中国社会的重大差异,伤害到东南亚华人对于中国的文化情感。因此,在强调东南亚华侨华人在“一带一路”建设发挥主体性的同时,也要注意和充分尊重他们的客体性,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广泛调动东南亚华侨华人参加“一带一路”的积极性。
第二,根据东南亚不同国家华侨华人社会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发挥当地华商、华人社团和华文媒体的效能。尽管东南亚经常被作为一个整体区域来看待,但东南亚地区的11个国家的历史发展迥异,文化政经皆有不同,各地的华侨华人社会也各有特色和优势,因此,应针对各国的实际情况,结合各国华商的不同特点,选取若干重点华人社团、华文媒体作为支点,分重点、有层次、张弛有度地推进“一带一路”的建设进程。
第三,“一带一路”的复杂性和风险性。东南亚地区地缘政治关系错综复杂,大国政治博弈突出,华商经济在一些国家仍属敏感议题,这些区域的不确定因素使东南亚华侨华人在参与过程中可能面临着不可预料的挑战与风险,从而给当地华侨华人带来许多不确定性甚至利益损失,因此,我们在“一带一路”的推进过程中,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并在政策上对之加以正确合理的引导,尽量避免或降低对东南亚华侨华人造成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