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暨南大学被誉为“华侨最高学府”,“侨”字特色非常鲜明。从1906年创办之时招收第一批来自爪哇岛的侨生开始,历经晚清、中华民国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伴随着20世纪风云激荡的世界形势和日新月异的中国巨变,暨南大学历经五次播迁、三落三起,但“侨”的使命与初心始终不改。今天的暨南大学,归属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直接领导,可谓暨南大学“侨”字特色之一;探索和实践专门针对港澳台侨生和外招生的教学管理与人才培养是暨南大学“侨”字特色之二;而围绕华侨华人的学术研究,则是暨南大学的“侨”字特色之三了。

从1927年升格大学设立南洋文化事业部开始,华侨华人研究和东南亚研究就成为暨南大学的最大特色。南洋文化事业部开设涉侨课程,培养海外侨生和侨务干部,创办学术刊物,发表和出版涉侨成果,可谓国内最早系统研究东南亚和华侨华人的学术中心,催生了一批影响至今的学术巨擘,其中包括徐中舒、李长傅、姚楠、周谷城、谭其骧、陈序经等。1958年暨南大学在广州重建后,迅疾成立东南亚研究所,恢复了华侨华人与东南亚研究;1978年复办后,暨南大学又在国内率先成立了华侨研究所,在著名学者朱杰勤教授等一批学者的努力下,取得了一大批丰硕成果;1984年开始招收和培养华侨史博士研究生;1996年,“华侨华人与中外关系”研究被列入“211工程”建设项目;2000年,华侨华人研究院获批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成为国内高校中从事华侨华人研究的最重要平台。

2011年,暨南大学整合相关优势学科和研究力量,成立了融国际关系学科和华侨华人研究为一体的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投入1 000万元专设了华侨华人研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把暨南大学的华侨华人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层次。2015年,包含政治学(主要是国际政治)与世界史的“华侨华人与国际问题研究”学科组团被纳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2016年,华侨华人研究院顺利通过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评估,在社会服务和决策咨询方面进入了全国前三十名。

华侨华人是中国国际化与世界近现代进程中逐渐形成的一个社会群体,它既具有全球进程中越来越显著的跨国移民群体的普遍特征,又是近代以来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演变的一个特殊现象。无论是从庞大的人群数量和广泛的地理存在去看,还是从源远流长的中央政府侨务治理和侨务政策来说,华侨华人都是极富“中国特色”的一个研究话题,以至于很多权威学者持续呼吁应当建立“华侨华人学”。实际上,华侨华人研究需要多学科的视野和跨学科的方法,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学、新闻传播学等领域都有不少学者从事华侨华人研究,并产出一批又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中国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向海外,越来越多的海外华人在寻求加强和重建与中国的联结,华侨华人越来越成为和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国际关系、中国外交相关联的一个现实问题和政策研究话题。

随着华侨华人群体在数量上的不断增加,他们的生活状况也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化。为了及时反映这些新的变化与发展,我们从2012年起开始每年出版一本《世界侨情报告》(2014年起更名为“海外侨情观察”)。本着薄古厚今的原则,我们鼓励每位研究人员注意和跟踪主要国家和地区华侨华人情况的最新变化,探讨华侨华人的热点问题,希望以此为当代华侨华人研究和侨务政策制定提供些许借鉴。无须讳言,在上述背景下,《海外侨情观察》的写作对每位作者都构成了很大的挑战。对最新侨情的了解与跟踪,仅靠案头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长期、扎实和最新的田野调查,而实地的田野工作需要大量的时间、充裕的资金以及恰当的方法。不得不承认,几乎每位作者都或多或少地受制于时间、资金和方法的限制。再者,年度更新的压力也使得写作变得不易,兼顾信息的全面新颖与学术沉淀的要求亦存在相当大的困难。

当然,上述说明不是为这份报告的不足寻找借口,目的在于提醒读者这里的信息和分析只是提供了解海外侨情变化的一个视角,而不是全部。相信读者能够参阅对比,披沙拣金,共同还原和把握海外侨情的全豹。

张振江
2016年11月 EHWhxOGiDrHKHsUY1fNWJmyzRg4jOb+MStxvmEwoVmQxdQ9AnYIzWTnjocYp0kY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