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了护理专案改善活动的主要问题,目标也已设定,接下来的步骤就是针对问题进行分析,看看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个问题。原因分析的正确程序,就是针对现状调查所确定的问题,正确、恰当地应用统计方法,进行科学的分析。
分析原因要展示问题的全貌,但在分析的过程中,也可能会因为护理专案改善活动小组成员缺乏系统性,或考虑问题片面,从而影响分析结果的有效性。护理专案改善活动小组成员在分析原因时要开阔思路,全方位、多角度地充分考虑可能产生问题的原因,尽量避免遗漏。在小组活动中,组员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很重要,分析问题的实力和思想深度是影响分析原因能力的关键因素。如果要分析的是管理问题,则常从影响它的各管理系统展开分析;如果是要分析工作流程的问题,则要从整个流程的各个环节具体展开分析。分析原因时可采取头脑风暴法等方法,集思广益,思考出现问题的全部原因并进行收集,尽可能避免遗漏。
原因分析可从“4M1E”即 人(man)、机器(machine)、材料(material)、方法(method)、环境(environment)几个角度展开分析。
人:涉及问题的所有人员,包括医护人员、医技人员、工勤人员、行政管理人员、患者及家属等;
机器:仪器、设备、医疗护理器具的性能、精确度和维护保养的状况等;
材料:各类医用耗材和物品、药品、试剂等;
方法:包括工作流程、操作规程、工作方法、护理技术等;
环境:分为有形环境和无形环境,有形环境如病房、手术室、检查检验科室、门诊部、急诊室等工作场所的温度、湿度、结构、布局、照明和清洁状况等;无形环境如科室的文化氛围、制度、机制等。
例如,影像科护士在“降低对比剂外渗发生率”的护理专案改善活动中,关于发生对比剂外渗的原因分析,可从上述五个方面具体展开:①人的因素包括护士和患者因素。规范培训不足、药物外渗风险意识不强、对患者健康教育不足、评估不到位是护士因素。个体血管情况如血管弹性差、脆性强、血管变硬变细、血管不暴露(化疗、肥胖、老人、幼儿)和患者及幼儿的不配合等是患者因素。②设备的因素:采取注射泵静脉推注医学影像对比剂的注射压力大(70~115 P.S.L)、速度快(3~5 mL/s)。③材料方面的因素为医学影像对比剂本身物理特征为高浓度(300~370 mgI/mL)、高渗透压(500~700 mosm/kg)和高黏稠度(8.1~15.7 cps)。④操作方法为护士通过头皮针连接患者静脉留置针肝素帽,使用注射泵快速推注对比剂,导致注射压力过大。⑤环境的因素为医学影像科内,护士推注对比剂时采用远距离控制,患者在CT室内,护士连接好推注泵后离开机房,对比剂通过推注泵自动注入患者静脉内,护士不能及时观察患者注射部位的情况。
分析原因常用的方法是针对某一方面的原因,通过反复思考“为什么”,把它一层一层展开分析下去。从原因类别展开到第一层原因,再展开到第二层原因,最后到第三层原因,展开到可直接采取对策的具体因素为止。例如,对“降低PICC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的专案改善进行原因分析时,从物品的因素分析,是因为“PICC管容易滑脱”,那么为什么“PICC管容易滑脱”呢?原因是“敷料固定不牢固”,再往下分析“为什么敷料固定不牢固”,原因是“患者出汗多,普通的透明敷料粘贴容易松脱”。分析到这里,原因就具体了,针对普通的透明敷料粘贴不牢固的问题,对策就可以定为“选用抗汗型的特殊透明敷料固定PICC管”。
原因分析是否到位,直接影响到后面程序的进行。分析原因时要避免分析到第一层原因就结束,导致制定对策时没有针对性或不具体。如果分析不到位,或分析有错误,到了制定措施步骤时就很难顺利实施和达到效果,即使进行下去,也是勉强完成,或错误百出。
根据现状调查等收集到的客观资料,接下来护理专案改善活动小组可采取头脑风暴法,让小组成员畅所欲言,集思广益,针对出现问题可能发生的全部原因进行收集,运用因果图、系统图与关联图等工具进行原因分析。
头脑风暴法是揭示所有可能的原因并引导出纠正措施的最有效的一种方法,由小组成员就问题的原因发言,发言内容做好记录,中途不可批评或质问。头脑风暴法规则是决不批评任何一个想法;快速地写下每个想法并保持思维流畅;鼓励在他人的意见的基础上提出想法;鼓励发散性的思考;将规则张贴在团队成员都能看见的地方。指派一个记录员将各种想法写在纸上,记住即使愚蠢但也可能引发他人想法的点子。因此,在原因分析的小组会上,组长应从展示问题的全貌入手引导小组进行讨论,要使讨论充满乐趣,小组成员提出的每一条可能产生问题的原因,不管它目前状态如何,是否真正影响,只要是有可能的就都应记录下来,以免遗漏。现状调查所获取的是存在问题的客观资料,而头脑风暴法更多地发挥小组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小组成员凭借自己的工作经验、临床实践以及文献收集等多方面的经验,对问题发生的原因作出主观的猜测和判断。
分析原因常用的工具有因果图、系统图与关联图。因果图和系统图适用于单一问题的原因分析,关联图可用于单一问题或两个以上问题的原因分析。护理专案改善活动小组在活动过程中,可根据所存在问题的情况以及对工具的熟悉、掌握程度来选用。上述三种分析工具各有其特点和适用的场合,表2-4可供参考。在护理专案改善活动中,主要是针对单一问题进行分析,因此因果图和系统图应用较为广泛,关联图应用较少,在本章节不作具体阐述。
表2-4 因果图、系统图与关联图的特点和适用场合
因果图(cause and effect diagram)又叫石川图、特性要因图、鱼骨图等。它是一种用于分析质量特性(结果)与可能影响质量特性因素(原因)的工具。因果图可用于表达因果关系,通过识别症状、分析原因、寻找措施,促进问题解决。当出现某种质量问题却未搞清原因时,可针对问题发动大家寻找可能的原因,使每个人都畅所欲言,把所有可能的原因都罗列出来。因果图在护理专案改善活动小组质量分析和质量改进活动中有着广泛的用途。
(1)因果图的使用步骤如下:
①召集与此问题相关的、有经验的人员一起讨论,人数最好为4~10人。
②简明扼要地说明需要解决的问题,即不良结果,如鼻肠管堵管率高、门诊自助服务系统使用率低等。
③确定与该问题有关的原因的类别,这时可以考虑将下列因素列为原因的主要类别:人员、机器、材料、方法、环境等。
④开始画图。把问题放在最右边的“结果”矩形框中,然后把各类主要原因放在它左边的“原因类别”矩形框中,如图2-1所示。
图2-1 因果图框架
⑤应用头脑风暴法寻找所有下一个层次的原因并画在相应的枝上;继续一层一层地展开下去,如图2-2所示。一张完整的因果图展开的层次至少应有两层,某些情况下还可以有三层以上。
图2-2 因果层次展开示意图
(2)画因果图应注意以下事项:
①画因果图时必须开“诸葛亮会”,通过头脑风暴法,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要求小组成员畅所欲言,把每个人的意见都一一记录在图上。
②因果图只能用于单一目标或问题的分析。确定要分析的主要质量问题(特性)不能笼统,一个主要质量问题只能画一张因果图,多个质量问题则应画多张因果图。
③因果关系的层次要分明,最高层次的原因应寻求到可以直接采取对策为止。
④对分析出来的所有末端原因,都应到现场进行观察、测量、实验等,加以确认。
(3)实例:化疗患者PICC置管率低原因分析图(图2-3)。
图2-3 化疗患者PICC置管率低原因分析图
树图(tree diagram)又叫系统图。树图是通过表示某个质量问题与其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明确问题的重点,寻求为达到目的所应采取的最适当的手段和措施的一种树枝状图。树图可以系统地把某个质量问题分解成许多组成要素,以显示问题与要素、要素与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和顺序关系。在实践中,可以把头脑风暴法产生的意见、观点,按其内在的联系整理成树图,以便更清晰地显示出诸要素之间、要素与主题之间的逻辑关系、顺序关系或因果关系。树图在质量管理活动中,尤其是在护理专案改善的质量改进活动中有着广泛的用途。树图常用于单一主题展开,一般均自上而下(或自左向右)展开作图(如图2-4、图2-5)。
图2-4 宝塔型树图
图2-5 侧向型树图
(1)应用树图的步骤如下:
①简明扼要地讲述清楚要解决的主题(如质量问题)。
②确定该主题的主要类别,即主要的层次(如图2-5),可以利用头脑风暴法来确定主要层次。
③构造树图,把主题放在左框内,把主要类别放在主题右边的方框内(如图2-5)。
④针对已确定的主要类别来确定其组成要素和子要素。
⑤把针对每个主要类别的组成要素及其子要素放在主要类别右边相应的方框内(如图2-5)。
⑥评审画出的树图,确保无论在顺序上或逻辑上都没有差错和空挡。
(2)画树图时应注意如下事项:
①用于因果分析的树图一般是单目标的,即一个质量问题用一张树图。
②树图中的主要类别一般可以不先从“4M1E”出发,而是根据具体的质量问题或逻辑关系去选取。
(3)实例:化疗患者PICC置管率低原因分析图(图2-6)。
图2-6 化疗患者PICC置管率低原因分析图
(1)分析原因必须针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若在现状调查时,已经分析出问题的症结所在,若把这个症结解决了,整个问题则可迎刃而解,就应针对这个症结来分析原因。例如,专案改善活动小组在解决课题过程中,明确了所存在的问题“PICC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高”是因为“护士未按要求在导管维护时用胶布交叉固定PICC导管”,然而在分析原因时却针对“护士人力资源不足”来分析,这就犯了逻辑性错误。如果已经找到症结所在而弃之不管,又回到针对课题的总问题再分析原因,则同样会出现逻辑上的混乱,也会使分析的原因针对性不强。
(2)要正确、恰当地应用统计方法。分析原因时常用的方法有因果图、系统图。护理专案改善活动小组在活动过程中,要根据所存在问题的具体情况以及小组对方法的熟悉、掌握的程度选用合适的方法,提倡简单化原则。只要能正确地表达清楚,能用简单的方法就不用复杂的方法,能用经常用的、大家都了解的形式,就不要盲目地追求高、深、新的方法。因为衡量一个成果水平的高低,并不是看所用的方法是否新颖。如果能够应用正确、恰当的方法,本身就已经体现出护理专案改善活动小组成员掌握、应用方法的水平。反之,如果盲目追求新颖方法,又未掌握新方法,反而会造成应用上的错误,甚至形成错误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