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明道

【题解】

本篇共辑录《老子》原文十五章(编码为 A,由 A01 至A15),包括“道法自然”、“道生万物”、“道尊德贵”、“道常无名”、“道常无为”、“道之为物”、“道之动用”、“道之出口”、“无状无象”、“无以为用”、“大道之大”、“天地之根”、“万物之宗”、“善人之宝”以及“众妙之门”。

主要内容涉及:大道名字的由来(如“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道化生万物的作用(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大道“为物”的特点(“大道氾兮,其可左右”、“道之为物,惟恍惟惚”、“绵绵若存,用之不勤”、“道常无名,朴”、“道常无为”)、有与无的关系(“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大道的尊贵(“众妙之门”、“天地之根”、“万物之宗”、“善人之宝”)等,详见下文。

A01 道法自然

【原文】

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 ,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 ,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N25]

【注释】

①物:即“道”。混成:浑然一体,不为而自成。

②寂兮寥兮:寂静空旷,没有声音可听,没有形状可见。即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的状态。

③独立而不改:指“道”超然独立,永恒存在。

④周行:指大道如圆周一样周而复始,循环运行,永无止境。不殆:生生不息之意。

⑤天地母:一本(指其他《老子》版本,下同)作“天下母”。母,母体,这里指“道”,意思是天地万物皆由“道”这个母体产生,故称道为“母”。

⑥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勉强给它取字为“道”。大,形容“道”广大无边,无穷无尽。

⑦逝:指“道”的运行生生不息,永无停歇之日。

⑧反:一本作“返”。意为返回到原点或事物初始的状态。

⑨人亦大:一本作“王亦大”,意为“人”是万物之灵,与天、地并立而为“三才”。

⑩域中:狭义指疆域之中,广义指茫茫宇宙之间。

道法自然:指“道”任运自然,自然而然之意。

【译文】

(很久很久以前——)有着这样一个庞然大物:

它浑然一体,自我生成;它先于天地,早已存在。

它如此寂静,如此空旷;它独立超然,永葆常态,

它周转运行,永不懈怠;它称得上是天地的生母。

我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为了便于称呼与论说)

勉强为它命个名——“大”;勉强为它取个字——“道”;

大道飞逝,(无所不至,)故称“大”为“逝”;

逝而致远,(无边无际,)故称“逝”为“远”;

致远至极,(物极必反,)故称“远”为“反”。

所以说,道为大,天为大,地为大,人也为大。

茫茫宇宙中,有四位大者,人类是其中之一呀!

人类应当以“地”为法度,地以“天”为法度,

天以“道”为法度,道以“顺其自然”为法度。

【浅析】

本章老子论大道之“名”和“字”的由来,以及大道具有寂寥独立、周行不殆的特点,重在人法天地,道法自然,取“明道”义。老子认为,大道“能逝”、“能远”、“能反”,可以作为天地之母。同时,老子强调“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从而彰显出人(类)作为“三才”(天地人)、“四大”之一,在茫茫宇宙中的重要地位。有学者认为,老子把人与道、天、地并提,列为“四大”之一,而没有提到神,这是老子对神本主义的否定,反之,这是老子对人本主义的肯定。纵观《老子》全书,我们几乎随处可见老子对于人格尊严的赞扬和推崇,哪怕是对人性丑陋面的抨击,也无不寄托着老子对人类由衷的热爱和殷切的期望。

A02 道生万物

【原文】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 ,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N42]

【注释】

①一:指“道”,道即是一,一即是道。

②二:指阴气、阳气。“道”本身蕴含着相互对立、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阴阳二气所共处的统一体即是“道”。因此,对立着的双方,即“二”都包含在“一”中。

③三:指由两个对立的方面相互矛盾冲突所产生的第三者,进而生发出天下万物。

④负阴而抱阳:背阴而向阳。

⑤冲气以为和:此句意为阴阳二气互相冲突、交融、转化,达到新的均衡、和谐状态,并形成新的统一体,但是所有的均衡都是短暂的,不是永恒的。冲,冲突、交融。

⑥孤、寡、不谷:古时候君主用以自我称呼的谦虚之词。例如,君王常自称孤家、寡人。

⑦教父:父,一说为“始”、“开端”,一说为“本”、“规矩”。这里取前者。

【译文】

道生而为“一”,“一”即是道,这是“一”;

由“一”生化出阴、阳两种对立,这是“二”;

由两种对立而生发出第三种事物,这是“三”;

由三种事物衍生出天下万物,这是“三生万物”。

天下万物体内都同时背负阴(气)而怀抱阳(气)

(——即天下万物均为阴阳和合之物),

阴阳二者相互冲击、涌荡,以求达到平衡和谐

(——即天下万物才得以成其为万物)。

人们所厌恶的,不就是孤、寡、不谷吗?

然而王公却用这些字眼作为自己的称谓。

所以,对待客观事物——

有时人为使之减损(结果)反而使之增益,

有时人为使之增益(结果)反而使之减损。

先人所教的东西,我今天也拿来教导你们:

“违背天理,恃强凌弱的人绝没有好下场!”

还是用这句老话作开端来学习大道之理吧!

【浅析】

本章老子论“道生万物”之理,重在生而不有,长而不宰,取“明道”义。老子认为,天下万物皆因道而得生,“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隐含着“损之而益,益之而损”的辩证关系,并对世人提出“强梁不得其死”的警告。同时,本章也体现了老子对“宇宙生成”的看法,可以视为老子版的“宇宙生成论”。无论此论点是否成立,对于身处科技尚不发达时代的老子而言,能够提出这样的观点都是难能可贵的。

A03 道尊德贵

【原文】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 ,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N51]

【注释】

①势:万物得以生长的自然环境。

②莫之命而常自然:指不干涉或不主宰万物,而任运万物自化自成。

③亭之毒之:一本作“成之熟之”。亭、毒,均有养护的意思,引申为养育、化育。

④养:爱护、保养。覆:维护、保护。

⑤玄德:即上德。指大道化生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养育万物而不自恃有功。

【译文】

道化生万物,德畜养万物,

然后用不同形态区别万物,

并在各种环境中成就万物。

所以,万物无不尊道贵德。

道受到尊崇,德受到重视,

这虽然没有谁来册封授命,

而道却任运无为顺其自然。

所以,

道化生万物,德畜养万物,

它促使万物自然成长发育,

它促使万物自然结果成熟,

它给予万物无私抚育保护。

大道化生了万物而不占有,

大道抚育了万物而不自恃,

大道长养了万物而不主宰,

这可谓是深不可测的玄德!

【浅析】

本章老子论“道之尊,德之贵”,重在尊道贵德,功成弗居,取“明道”义。老子认为,天下万物的生存与发展都有赖于“道生德畜”之功。然而大道却从不居功自傲,而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可见,道德的尊贵,在于它从不干涉万物的生发成长,而是顺其自然,不施加任何外力的限制和干扰。

A04 道常无名

【原文】

道常无名,朴 。虽小 ,天下莫能臣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 ,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N32]

【注释】

①道常无名,朴:指“道”的特征。

②小:形容“道”是隐而不可看见的,所以说很渺小。

③臣:使……臣服。指没有人能使它(即大道)臣服。

④万物将自宾:万物将自我宾服于“大道”。宾,服从。

⑤自均:自然均匀。指均匀分配的意思。

⑥始制有名:万物生发兴作,于是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名称。名,名分,即官职的等级名称。

⑦不殆:没有危险。

⑧之于:流入、注入。

【译文】

道常无名,质朴无华。

虽然看起来精微渺小,

天下却没人能支配它。

侯王如果能够持守它,

万物都会自动来归顺。

天地相合,降下甘露,

无人分配,自然均匀。

开始建制,当有名分;

名分已分,就知界限;

知道界限,便无危险。

好比大道,孕育天下;

犹如江海,容纳百川!

【浅析】

本章老子论“道常无名”之理,重在始制有名,知止不殆,取“明道”义。

老子认为,大道如同江海汇聚川流一样,令“万物自宾”于道;又如同天降甘露一样,莫令自均,一视同仁。这里,老子着重说明了道无名(可名)却质朴无华的特征,可见,道不重功名,亦不重私利。相反,人类社会却十分看重“名”(和私利),人们为了得到名和利,不仅可以不择手段,唯利是图,甚至可以丢弃人格尊严。过分重名重利的后果是引发人类社会无穷无尽的纠纷和争端。

A05 道常无为

【原文】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 ,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 ,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N37]

【注释】

①无为:指顺其自然,不妄为。无不为:没有一件事是大道所不能为的。

②守之:即守道。之,指“道”。

③自化:自我化育、自生自长。

④欲:指贪欲。

⑤无名:指“道”。朴:形容“道”的质朴。

⑥不欲:一本作“无欲”。

⑦自正:一本作“自定”。

【译文】

大道似乎无所作为,

但大道又无所不为。

人心如果能信守大道,

身体都将会自我升华。

生长之中产生的贪念,

我将用质朴震慑它。

用质朴来震慑它,

便将令人不再有贪欲。

人们因无欲而得清静,

天下将因此而自我安定。

【浅析】

本章老子论无名之“朴”,重在不欲以静,天下自正,取“明道”义。

老子认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我化育生长。这里,老子希望侯王(统治者)能够充分认识“无为而无不为”的大道,顺应自然而不肆意妄为,这样万物就可以自由自在地生长,最终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同时,老子也指出,当人们出现私心、私欲膨胀的时候,可以用“无名之朴”(质朴淳厚之风气)来加以镇定引导,从而使人们得以返璞归真,使天下得以清静自正。

A06 道之为物

【原文】

孔德之容 ,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 ,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 ,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N21]

【注释】

①孔:甚,大。德:“道”的显现和作用为德。容:运作、形态。

②恍、惚:仿佛、不清晰。

③象:形象、具象。

④窈:深远,细微而不可见。冥:幽暗昏昧,深不可测。

⑤精:最微小的原质,极细微的物质实体。

⑥甚真:很真实。

⑦信:信实、信验,真实且可信。

⑧自今及古:一本作“自古及今”。

⑨众甫:甫与“父”通,引申为“始”。

⑩此:这里指“道”。

【译文】

最高的道德形态,就是彻底顺从道。

道作为一种事物,感觉上并不清晰。

恍惚中若有形象,恍惚中若有实物。

道的境界深远幽冥,其中包含极细微的物质;

这些细微的物质,真实且可信。

自古及今,大道之名从未消失离去,

它就是万物之父啊!

我怎样知晓大道就是万物之父呢?

就是凭它精质、真实、信验的特性!

【浅析】

本章老子论大道“恍兮惚兮”的特性,重在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取“明道”义。

老子认为,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恍之中,有象有物;窈冥之中,有精有信。这里,老子进一步阐释了道和德之间的关系。老子认为,虽然道无形无象,无法触摸,但是人们仍然可以透过天下万物来认识大道以及大道的德行。因为,道有形的显现就是天下万物,就是芸芸众生,就是世间万有,而这一切的显现就是道之“德”。

A07 道之动用

【原文】

反者 ,道之动;弱者 ,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 。[N40]

【注释】

①反:循环往复。一说为相反,对立面。

②弱:微妙的、柔弱的。

③有:一般而言,指现实世界中具有物质形态的事物,引申为世间万有。

④无:指超越现实世界的形上之道。

【译文】

循环往返——

体现了道内在的运动规律;

虚静柔弱——

体现了道外在的作用形式。

天下万物都产生于“有”,

天下万有都产生于“无”。

【浅析】

本章老子论“无中生有”的道理,重在有无相生,正反相依,取“明道”义。

老子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而天下万有产生于“无”。老子在《道德经》(即《老子》,下同)一书里,通过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多次阐述了“事物的矛盾和对立转化是永恒不变的规律”这一富有深刻洞察力的见解。这里,老子强调的不是“正者”、“强者”,而是“反者”、“弱者”。这并非老子要刻意否定前两者的存在和作用,而是要人们能够更全面地认识“道之动”(有赖于反者)和“道之用”(有赖于弱者)。现实生活中,这种正反循环往复、柔弱胜坚强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很多时候人们选择谦卑忍让并不是懦弱的表现。正方与反方,柔弱与刚强,哪一个更接近于大道,如何才能做出正确的抉择,值得人们深入思考。

A08 道之出口

【原文】

执大象 ,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乐与饵 ,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N35]

【注释】

①大象:大道之象。

②安:乃,则,于是。太:同“泰”,平和、安宁。

③乐与饵:音乐和美食。

④既:尽、耗尽。

【译文】

执守无形的大道,天下万物都向往。

向往大道不妨害,天下太平且安泰。

世间音乐和美食,能让过客止脚步。

跟他讲讲大道理,似乎平淡而无味,

让他看也看不见,让他听也听不到,

(让他摸也摸不着,)却妙用无穷不可尽!

【浅析】

本章老子论大道“平淡无奇”的特性,重在为而不争,往而不害,取“明道”义。

老子认为,道之出口,淡然无味,视之不见其形状,听之不闻其声响,不像音乐和美食那样能够直接诱发人们的听觉和味觉,令人停住脚步,流连忘返。然而,就是这平淡无奇的大道,却能够孕育万物,妙用无穷。

A09 无状无象

【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 ,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 ,其下不昧 ,绳绳兮不可名 ,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 ,是谓道纪 。[N14]

【注释】

①夷:无色。

②希:无声。

③微:无形。以上夷、希、微三个名词都是隐而不显的意思,用来说明人的感官是无法把握住“道”的。

④致诘:意为思议。诘(jié 洁),追问,究问,反问。

⑤一:指“道”。

⑥皦(jiǎo 角):清白、清晰、光明。

⑦昧:阴暗,隐晦。

⑧绳绳:不清楚、纷纭而不绝。

⑨无物:无形状的物,即“道”。

⑩惚恍:若有若无,闪烁不定。

有:指具体事物。

古始:宇宙的原始,或“道”的初始。

道纪:“道”的纲纪,即“道”的规律。

【译文】

张眼去看,却看不见它的(形象),这叫做“夷”;

侧耳去听,却听不到它的(声音),这叫做“希”;

伸手去摸,却摸不到它的(实体),这叫做“微”。

夷、希、微,这三种状态,不可穷究底细,浑然一体。

在它之上,不会再有光明了(光明也到了尽头);

在它之下,不会再有黑暗了(黑暗也到了尽头)。

它无边无际不可以用明言表达,

一切都复归于空无一物的状态。

这是没有具体状态的一种“状态”(超越了具体状态),

这是没有具体形象的一种“形象”(超越了具体形象)。

——这应该就是被称为恍惚的境界吧!

迎向它,(却如迎浮云),看不见哪里才是它的前头;

追随它,(却如追迷雾),看不见哪里才是它的后背。

秉持这自古以来的大道之理,

用来驾驭解析当今具体事物。

据此能够知晓宇宙来龙去脉,

可谓是能掌握大道的规律了!

【浅析】

本章老子论大道“无状无象”的特性,重在执古之道,御今之有,取“明道”义。

老子认为,道无形无象,无声无息,混而为一,难以用感官触摸把握,给人一种恍惚不实的感觉,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此外,老子所强调的“道纪”是自古就有的道,人们可以通过它来理解宇宙及万物的初始。如果能够以古知今,便是透彻道纪了。

A10 无以为用

【原文】

三十幅共一毂 ,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 ,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 ,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N11]

【注释】

①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代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构成。此数取法于每月三十日的历法。毂(gǔ 古):是车轮中心的木制圆圈,中有圆孔,即插轴的地方。

②有车之用:是指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无”指毂中间空的地方。

③埏埴以为器:即和陶土做成供人饮食使用的器皿。埏(shān 杉),和。埴(zhí 直),土。

④户牖(yǒu 有):门窗。

⑤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表面上)“有”在给人便利,(实际上)“无”在(暗中)发挥作用。

【译文】

三十根辐条共用一毂,

正是由于车毂的中空,

才使车具有行进用途。

揉和陶土烧制成器皿,

正是由于器皿是中空,

才使器皿有盛装用途。

凿开门窗来建造房屋,

正是由于门窗的中空,

才使房屋有居住用途。

可见,

实有之物能产生利益,

全赖空无所起的作用。

【浅析】

本章老子论“有(利)”与“无(用)”的辩证关系,重在有无相生,相辅相成,取“明道”义。

老子认为,“有”之所以能够产生利益、好处,那是因为“无”在背后所起的作用,并以车辆、容器、门窗等日常生活实例来说明。一般情况下,实物或实体带给人们的感受和作用比较直接、具体、直观,容易让人们产生“感同身受”的体验。日常生活中,由于人们习惯了“眼见为实”的体验和认知,从而容易忽略(或不容易意识到)那些不直接、不直观甚至无法感受的“空虚”或“虚无”(在背后,在暗中)所起的作用。

A11 大道之大

【原文】

大道氾兮 ,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 ,功成而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可名于小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N34]

【注释】

①氾(fàn 犯):同“泛”,广泛或泛滥。这里指“道”周流遍布大千世界的意思。

②不辞:不说三道四,引申为不推辞、不辞让。辞,言词,称说。

③不有:不占有,不自以为有功之意。

④衣养:一本作“衣被”,意为覆盖。不为主:不做主人,不自以为主宰之意。

⑤小:微小,渺小。

⑥大:广大,伟大。

【译文】

大道像泛滥的河水啊,

周流左右,遍布四野。

天下万物倚赖它而生,

它却不言不语;

千秋功业由它而造就,

它却不去占有。

芸芸众生得到它养护,

它却不自以为主宰,

这样说来,它真渺小。

万物都愿意归附于它,

它却不自以为主宰,

这样说来,它真伟大!

正因为道从不自以为伟大,

所以才能成就它的伟大!

【浅析】

本章老子论大道之大,重在功成不有,终不为大,取“明道”义。

这里,老子赞扬了大道使天下万物各得其所,各适其性,任运自然而“不为主”的高贵品德。有学者将这个始终“不自为主”、“不自为大”的大道与西方基督教的耶和华比较后发现,耶和华创造万物之后,长而宰之,自我尊大,视天下万物为自己的囊中之物。由此可见,大道“不辞”、“不有”、“不为主”的精神,何其可贵!

A12 天地之根

【原文】

谷神不死 ,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 ,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 ,用之不勤 。[N06]

【注释】

①谷神:据学者高亨说:“谷神者,道之别名也。”谷亦作“毂”,《尔雅·释言》:“毂,生也。”《广雅·释诂》:“毂,养也。”谷神者,生养之神。谷,形容“道”虚空博大,像山谷。神:形容“道”变化无穷,很神奇。

②玄牝(pìn 聘):指玄妙的母性。这里指孕育和生养出天地万物的母体。

③门:指雌性(母体的)产门,用来比喻造化天地、生育万物的根源。

④绵绵:连绵不绝。若存:据宋代苏辙解释,是实际存在却无法看到的意思。若,如此,这样。

⑤勤:这里作“尽”讲。

【译文】

这衣养万物的大道啊,

永生永世也不会死灭,

它是宇宙最深处的母体。

宇宙母体的产门,

就是天地诞生的根源。

它连绵不绝又若存若无——

运动作用却无穷无尽!

【浅析】

本章老子论“谷神(即大道)不死”之理,重在不生不灭,无穷无尽,取“明道”义。

老子认为,大道如玄牝之门,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这里,老子对大道的赞美,也是对伟大母性的歌颂,这种赞美和歌颂在《老子》一书中随处可见。可以说,老子致虚守静、知雄守雌等思想的根源均来自对于母性慈柔含蓄、包容隐忍等品质的思考、提炼和升华。

A13 万物之宗

【原文】

道冲 ,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 ,解其纷 ,和其光 ,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N04]

【注释】

①冲:通“盅(zhōng 中)”,指器物虚空,比喻空虚。

②盈:满,引申为尽。

③渊:深远。宗:祖宗,祖先。

④挫其锐:消磨掉它的锐气。挫(cuò 错),消磨,折去。锐,锐利、锋利。

⑤解其纷:解脱掉它的纠纷。

⑥和其光:调和、隐蔽它的光芒。

⑦同其尘:把自己混同于尘俗。以上四个“其”字,都是说“道”本身的属性。

⑧湛(zhàn 站):沉没,引申为隐约的意思。“湛”、“沉”古代读音相同。这里用来说明“道”隐没于冥暗之中,不见形迹。似或存:似乎存在。

⑨象:似。

【译文】

道体——广大如虚空,

作用却是无穷无尽的。

道性——宁静而幽远,

似天地之祖,万物之宗。

消磨人们自以为是的锐气,

解脱世间你死我活的纷争,

调和自性的光明境界,

混同生命的微尘本相。

道性——湛然幽隐

(看似虚无,却能感知它的存在;看似存在,却又让人感到虚无)。

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圣子,

好像应是帝的先祖!

【浅析】

本章老子论大道“幽隐深邃”的特性,重在取之不尽,用之不盈,取“明道”义。

老子认为,大道是万物之宗,象帝之先,具有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的作用。这里,老子不仅再次把“道”尊为天地始祖,至高无上,而且也彻底破除了神造天地、神造万物、神造人类等一切神造之说。

A14 善人之宝

【原文】

道者,万物之奥 ,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 ,美行可以加人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 ,虽有拱璧以先驷马 ,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 ,有罪以免邪 ?故为天下贵。[N62]

【注释】

①奥:一说,为深的意思,不被人看见的地方;一说,是藏,含有庇荫之意。

②不善人之所保:不善之人也要它的保佑。

③美言可以市尊:美好的言辞,可以换来(赢得)别人对你的尊敬。

④美行可以加人:良好的行为,可以见重于人,受到别人的器重。

⑤三公:太师、太傅、太保。

⑥拱璧:指双手捧着贵重的玉。驷马:四匹马驾的车。作为古代的献礼,轻物在先,重物在后。

⑦坐进此道:一说,献上清静无为的道;一说,静心坐下来,进修大道。

⑧求以得:有求就得到,引申为有求必应。

⑨有罪以免邪:有罪的人(因为)得到“道”,可以免去罪过。

【译文】

大道,蕴藏着宇宙万物的奥妙,

善良之人把“大道”视为至宝,

不善之人也祈求“大道”保佑。

美善的言辞可以赢得他人敬仰,

尊贵的行为可以受到他人的器重。

人们虽然有种种不善的行为,

又何曾被“大道”舍弃呢?

所以,树立天子,设置三公,

即便用捧璧在先,驷马车在后,

(这样隆重的礼仪去交游诸侯,)

(依我看)还不如“坐进此道”

(安心静坐深入体悟大道奥妙)!

古时候为什么重视这个“道”呢?

不就是因为依从于大道(一旦悟道):

有求必可得到,有罪必可免除吗?!

所以,(道)才为天下人所看重的啊!

【浅析】

本章老子劝导世人静下心来“坐进此道”,重在美言可市尊,美行可加人,取“明道”义。

老子认为,大道是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大道的贵重胜过“拱璧”、“驷马”等一切世间的珍宝。人们修习大道,不仅可以有求必应,而且可以免除罪过。这里,可以看出老子殷切希望世人(无论善人与不善人)都能重视、体悟清静无为的道,遵道行事,完善自我。

A15 众妙之门

【原文】

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无 ,名天地之始;有 ,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 ,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N01]

【注释】

①道可道:第一个“道”是名词,指寂寥独立、周行不殆的“大道”,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第二个“道”是动词,指称道、解说、表述。

②常:平常,一般,普通。道:俗世中的道义、道理等,这里译为道路。

③名可名:第一个“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第二个“名”是动词,是说明、解释之意。

④无:无形。

⑤有:有形。

⑥母:母体,根源。

⑦常:经常。

⑧妙:微妙。

⑨徼(jiào 叫):边际、边界,引申为端倪的意思。

⑩谓:称谓,指称。

玄:深黑色,玄妙深邃的含义。

门:大千世界一切奥妙变化的总门径,这里指认识宇宙万物必经的“道”门。

【译文】

“道”可以言说,却不是平常行走的道路;

“名”可以解释,却不是平常呼唤的名字。

以“无”的名义,大道就是天地的始祖;

以“有”的名义,大道就是万物的母亲。

从“无”的角度,可以观想“道”无形的奥妙;

从“有”的角度,可以观察“道”有形的表象。

“有”与“无”,这两者虽然称呼不同,

却同出于“道”——这种“同”就称为“玄”。

玄妙深邃的含义,这就是理解一切微妙玄通的不二法门啊!

【浅析】

本章老子论“道与名”、“有与无”的关系,重在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取“明道”义。

老子认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有学者认为,本章是道的总论,也是《老子》一书的总纲。老子认为,道体玄妙幽深,难以言说,可名于有,可名于无,可为天地之始,可为万物之母。 BObHSha0AZO2vM4Vv6wQcEiT6mgW4kUqBkthi1l9T9yecasY6dc501c5XtRUdfp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