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一、老子其人

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是我国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被后世尊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自古以来,关于老子的生平事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古今学者们为此打了千百年的笔墨官司,且限于篇幅,这并非本书讨论的重点,兹不再赘述。

二、《老子》其书

《老子》,又名《道德经》,分为上下两篇,共八十一章。其中上篇为道经(37章),下篇为德经(44章),相传为老聃(即老子)所撰。

千百年来,人们尊奉老子为道家或道教的创始人,并把《老子》视为道家经典而顶礼膜拜。诚然,当初老子为“关令尹”留下的五千言《道德经》,想必并非专为创立道家或道教,所谓“道家”、“道教”都是后来的事。

在这里,笔者更愿意把《老子》视为一部俯仰天地、尊道贵德、抑扬顿挫的哲理诗集,一部彰显大道智慧、清静纯朴、常读常新的古老诗作,而老子本人就是一位仰观天道、俯察人事、上下求索、追求心灵自由并尝试与大道合二为一的伟大的哲理诗人。正如陈鼓应先生所言:“老子五千言,确是一部辞意锤炼的‘哲学诗’,其中充满了对人生体验富有启发性的观念。”

这样说来,我们应以平常心来看待老子其人,以清净心来阅读《老子》其书,以感恩之心来开启“大道”这扇“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现在,就让我们追随老子这位神秘的向导一同去见识、去领略、去体悟“大道”的风采和奥妙吧!

三、道之为物

老子应是一位喜欢开门见山、直言不讳的人,一开口就向世人抛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A15/N01)这一看似简单又令人费解,看似费解而又确实可以理解的哲学命题。看来,人们若要进一步认识老子,解读《老子》,必须先知“道”。

“道”究竟为何物?“道”与我们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老子要不遗余力地弘扬“大道”,奉劝世人要知“道”、悟“道”、修“道”?学习“大道(之理)”有什么好处?不知“道”、不悟“道”、不修“道”又有什么坏处?应当如何“坐进此道”,修道悟道呢?这些问题都亟待我们去解答。

“道”为何物,我们是难以通过语言文字来解释表达的,但又不得不借助语言文字来表达,这无疑是个“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话题。当然,解答上述问题的历史使命落在了老子的肩上。

“道”,无形无色,无状无象,无法触摸拿捏。“道”,寂寥独立,浑然一体,无法解剖,难辨雌雄。人之于道,感性之人感觉它,理性之人分析它。然而,道既非人的感性所能触碰,也非人的理性所能解析,它只能通过人的“悟性”来体会。

据说,曾有一位著名的西方学者将“道”翻译为“The way”,即“那条大道”。笔者以为,这确实是种很有代表性的译法,这样的翻译更适合习惯了线性思维的西方人来理解老子所说的“大道”。然而,这样的译法似乎也只是揭示了“大道”的部分表象。因为,“那条大道”就如同一条直线,可以确定两个端点,由此端到彼端,由起点到终点。可惜的是,这条笔直的“大道”并不受人主观意识的支配,无限延伸,无边无际,绵绵无绝期,就好比一趟列车,没有“始发站”,也没有“终点站”,注定是一次十分漫长且不知何处是归宿的旅途!因此,这样的认识和“旅途”,必然令人感到身心疲惫,无休无止,没完没了。然而,东西方思维的差异也恰恰就表现于此。

对于东西方思维的分袂,或者说东西方文明的差异,笔者有个较为粗浅且较为直观的比喻:西方文明体现和追求的好比是一条直“线”,一个必须有“前因后果”,看得见、摸得着、写得出的逻辑链条。一般而言,西方思维或者是向前、向上追溯起点、原点,或者是向后、向下寻求止点、终点。因此,西方人比东方人更注重线性分析与逻辑推理,这是西方文明的可贵之处,堪称西方文明的“道统”。

然而,东方文明体现和追求的是一个圆满的“圆”,而不是一条笔直的“线”。在东方人(此处主要指中国人,下同)看来,线性思维虽然逻辑严谨,层层推进,步步为营,但是始终让人感觉不够踏实,不够中和,不够圆满,所以还需“另辟蹊径”探索宇宙乃至人生的终极“真理”。

于是,在东方人的思维脑图里,就产生了浑然一体、循环往复的“道”,阴阳互动、有无相生的“太极图”,以及众多能够体现“圆满”的名相和事物。这样一来,东方人的心里才会感觉踏实、中和以及圆满。

无论如何,“道”可以被描述或理解为“那条大道”,但那不过是道的一个“点”,一条“线”,而非道的全“面”,更不是道的整“体”。如果仅以“线性思维”来“悟道”,就难以理解“曲则直”、“大成若缺”、“大直若屈”这些“微妙玄通”、“正言若反”的“大道理”。

正所谓:“天之道也,如迎浮云,若视深渊,视深渊尚可测,迎浮云莫知其极。”(《黄帝内经·素问》)

这里,还是请老子来说明“大道”名字的由来以及大道为何物吧!老子说: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A01/N25)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A06/N21)

四、道与儒释

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按太史公(司马迁)的这项记载,可以想见当时道家与儒家格格不入、水火不容的“对立”情形。

这里,笔者既不是国学家,也不是历史学家,无法评判儒道两家孰高孰低、孰优孰劣。尽管如此,笔者倒是觉得有必要从求同存异、和衷共济的立场来谈谈对于儒释道三教的拙见,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众所周知,道教、儒教、佛教被视为中国文化的三大主体,常言说“三教九流”中的三教,就是指这三者。这就涉及三位“教主”——三位老先生:两位中国人和一位外国人,即老子、孔子和释迦尊(即释迦牟尼佛,下同)。

中国人有这样三位心灵导师,真是莫大的福分。笔者曾经设想这种场景:笔者作为记者,让三位老师坐在一起共同接受记者关于“三教”的提问。经过再三请求,三位老师同意并接受了笔者的“采访”。为了节省时间,笔者只提出以下三个问题:

如何评价自身以外的其他两种学说或理论?

如何评价宇宙及人生的起源或来龙去脉?

现在流行创新,三位老师的理论是否还有创新的余地?

听了笔者的提问,三位老先生目光温煦地相互一视,并不言语。笔者性子急,有些按捺不住了,便说:“既然三位老师都这么谦虚,那就按新闻发布会的规矩点名了,先有请孔老师回答。”

还是孔老师给面子,只见他老人家慢条斯理、温文尔雅地开口说道:“后生可畏啊!你所提的问题还真有趣,我跟老子、释迦尊商量过了,他们让我作为代表来给你作答。当然,我们的意见仅供参考。”

孔子说,在正式回答你所提的问题之前,有必要先介绍一下我们三位各自的“工作分工”,即我们的使命。我记得,我的学生子贡曾经说过:“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在我看来,子贡的观察是敏锐而且很有远见的。说到底,我主要负责从人性的角度来阐述仁性(即明仁),那么揭示天道(即明道)的任务就由老子来完成,还有一个心性的问题(即明心),这个任务就由释迦尊来完成。

简而言之,儒家负责教导人们“正心修身,克己复礼”之行;道家负责教导人们“清心寡欲,返璞归真”之道;佛家负责教导人们“明心见性,缘起性空”之理。因此,《论语》主要是关于人性;《老子》主要是关于天性;《金刚经》、《心经》、《坛经》等佛家经典主要是关于心性。

孔子话锋一转,回归正题,若有所思地说:“我们三位从来不会对自身以外的其他两家教派说三道四,或是硬要分出个高低上下、是非对错。因为我们都明白,无论三教的理论看起来如何千差万别,无论‘后生小子’们持何种‘门派之见’,做何种‘门派之争’,都无法掩盖儒释道三教在本质上相互融通的事实。这就好比长江、黄河,虽然有其各自的支流,但有一个共同的源头,并且又都汇入大海(即有一个共同的归宿)。”

孔子接着说:“三教的源头(或归宿)就是‘人’或‘人心’。其实,这个道理也不难理解,试想‘人’能够成为儒家的‘儒者’,能够成为道家的‘道士’,能够成为佛家的‘僧人’。虽然他们的名分不同,修行的方式方法不同,但不都是基于‘人’这一主体(或载体)的吗?”

作为一个人,你可以选择信奉古今中外任何一种教派或理论,甚至可以选择除了自己、除了生活什么都不相信。可见,无论是儒释道三教,抑或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宗教(如基督教、伊斯兰教等),都是基于人身、人心以及人性来创建和发展各自的学说理论的,即所有理论学说都是围绕“人”或“人心”来展开,都是因人设教、因人施教、因人而异的,这就是三教共通共融之处。

孔子认为,“三教”的不同之处在于各自施教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儒家,侧重教导人们“居仁由义”,体悟中庸之道。对治的是人性中“恶”的一面。儒家认为,人们“性相近,习相远”,为人处世应当向善向学,尽最大可能正心修身,以至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简言之,儒家的使命在于“明仁”。

道家,侧重教导人们“尊道贵德”,效法天道、圣人之道,以至能够行于“大道”。希望人们把“大道”当作一面镜子,反思人类自身乃至天下万物的生存发展之道。通过对“大道”的领悟,顺应自然规律,避免因舍本逐末、贪婪放纵而导致物极必反、天怒人怨等背道而驰的行为。简言之,道家的使命在于“明道”。

佛家,侧重教导人们“缘起性空”、“明心见性”之理,对治的是人们“贪嗔痴慢疑”的缺点。佛家认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主张“众生平等”,人人皆有如来种性,希望人们通过“戒定慧”的修行早日消除人性中的顽劣根性,“见性”(即发现自己的“佛性”)成佛。简言之,佛家的使命在于“明心”。

孔子以为,从本质上讲,三教圆通,“三位一体”,它们异曲而同工,殊途而同归。道家希望人们(好比游子)最终回归“大道”母亲的怀抱,儒家和佛家希望人们回归“仁性”、“自性”的(精神)家园。通过修行历练,人们终有一天会醒悟宇宙和人生的“来龙去脉”。至于理论创新的任务就交给“后生小子”了。

最后,孔子无限感慨地说:“古往今来,倘若世人都能以仁爱之心、清净之心、平等之心、感恩之心来看待并践行三教乃至世间各种弘扬正道的理论学说,世界必定会少一些浮躁、怨恨和战争,而多一份清静、喜乐与和平!”

五、感悟老子

老子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F12/N70)读过《老子》,我们会发现“大道”之理尽管有些玄妙,但也远非传说中的那样神秘莫测,它就隐藏在人们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只是“百姓日用而不知”,正所谓:“人在道中,道不远人。”

“大道”就像一棵根深蒂固、永不枯萎的参天大树,天地万物都是它的枝叶,枝叶通过根部输送的养料得以生发成长,枝繁叶茂。大树也通过生机勃勃的万千枝叶体现着“大道”周行不殆、生生不息的永恒生命力。

在老子看来,人类和天地万物一样,都是“大道”母亲的子女,子女们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得失成败,无不在“大道”母亲慈悲的目光里、温柔的怀抱中得到呵护。

学习《老子》,我们未必能立刻彻悟“大道”,但我们一定要学会“反思”。正如老子所言,“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A07/N40)只要懂得反思,人类就与“大道”一步一步接近了;否则,人类就与“大道”一步一步疏远了,就可能背“道”而驰,积重难返,甚至步入死地。

曾几何时,人们或心甘情愿,或迫不得已,或不知不觉肩负起积极“入世”的重任,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竞争法则的牵引下,在熙熙攘攘、载沉载浮的滚滚红尘中争先恐后、追名逐利,而总是要到了“物壮则老”、“物极必反”的时候才被迫反思曾经的所作所为,却悔之晚矣!

学习《老子》,学会反思,从“无为”的角度反思“有为”(的意义何在),从“柔弱”的角度反思(什么是真正的)“刚强”,从“清静”的角度反思“躁动”(潜在的危害),如此等等。

因此,只有通过反思,我们才可以开启大道这扇众妙之门;只有通过反思,我们才有可能做到“深根固柢,长生久视”(B17/N59);只有通过反思,我们才能做到“致虚守静”、“燕处超然”。

当然,学习《老子》绝不是要人们无所事事,无所作为,乃至一事无成(如“行尸走肉”般)地度过短暂而多苦多难的人生历程;也绝不是要人们不食人间烟火,退隐山林,与鸟兽为伴,重回结绳记事、钻木取火的原始社会。

纵观《老子》五千言,无非是要教导人们懂得:如何从功成弗居、功遂身退的角度,处理好有为与无为的关系;如何从上善若水、善下不争的角度,处理好柔弱与刚强的关系;如何从致虚守静、知雄守雌的角度,处理好清静与躁动的关系,从而遵道行事,逐步消除人性中固有的劣根性。

无论如何,只要人们秉持“为学日益,为道日损”(D10/N48)的学习态度,践行“利而不害,为而不争”(B20/N81)的生存发展理念,终有一天,人们会领悟“大道”之理,饱览“大道”伟岸的风采,并由衷地感谢老子这位引领我们进入“众妙之门”的神秘向导——这位被褐怀玉、正言若反、善于救人救物的领路人!

六、关于《老子》各章标题及分类长久以来,《老子》(共八十一章)各章并无标题,而是以数字顺序来区分。鉴于《老子》一书言简义丰,行文流畅,而且有一定的对仗性,因此,有无标题并非一个重要问题。不过,为了能够更好地突出本书的特点,也为了方便读者提纲挈领地阅读,笔者为《老子》原文每一章确立了四言小标题。当然,几乎所有的小标题都取自原文。在《老子》分类方面,主要受到饶尚宽先生的启发,但由于“见仁见智”的缘故,本书并未完全采用饶尚宽先生的分类方式,笔者最终确定的分类方式为:全书分为上、下两编,六个类别。上编共45章,包括明道(15章)、修身(20章)、处世(10章);下编共36章,包括治国(20章)、议兵(4章)、砭时(12章)。同时,以英文大写字母(由A至F)对各章进行编码,正文(即原文)的编码为N,以便读者相互索引。按照上述分类方式,原文各章的分布情况如下:
明道(A):N01,N04,N06,N11,N14,N21,N25,N32,N34,N35,N37,N40,N42,N51,N62,计15章。
修身(B):N07,N10,N15,N16,N20,N22,N24,N26,N28,N41,N45,N47,N52,N54,N55,N59,N67,N71,N76,N81,计20章。
处世(C):N02,N08,N13,N27,N33,N43,N50,N56,N63,N78,计10章。
治国(D):N03,N05,N17,N19,N23,N29,N36,N39,N48,N49,N57,N58,N60,N61,N64,N65,N66,N73,N79,N80,计20章。
议兵(E):N30,N31,N68,N69,计4章。
砭时(F):N09,N12,N18,N38,N44,N46,N53,N70,N72,N74,N75,N77,计12章。
本书包括正文和注解两大部分,适合具有中等文化水平的读者阅读。正文依据陈鼓应先生《老子注译及评介》,并参考其他版本校勘。正文前端以英文大写字母编码,正文后端以方括号缀以英文字母N及阿拉伯数字的组合标示原文序号,以便读者对照索引。例如,A01代表本书上编第一章“道法自然”,“N25”代表这一章是《老子》原文的第二十五章,以此类推,反之亦然。注解方面主要由“注释”、“译文”、“浅析”三个部分组成。“注释”部分,以解释名词术语为主,对于历来有歧义或多种解释并存并通的章句,酌情列出有代表性的解释。“译文”部分,以直译为主,兼用意译,为便行文工整、顺畅和读者理解,个别章句翻译时直接补入一些内容,并适当采用小括号“()”加以区分。“浅析”部分,主要依照正文含义,参考古今有道之士的疏解、评判,并结合笔者心得,对每章作出简要的重点提示、义理概括和类别归属。对于同一章句包含多个主题思想的情况,只取一种义项。由于笔者的水平有限,书中难免仍会存在错误、疏漏之处,敬请读者朋友不吝批评指正。

张忠铧

2009年9月初稿2015年3月定稿 +kZQFu3I4+da0Yf7FSrFswQCG0XHKTUlGqDkLnkfXNt3Ti62ZY6oEWITiTEgWSR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