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6 产业社会的制度选择

如果我们相信经济领域是一个社会的基础,那么这里就有一个问题:没有经济领域中的共和,没有企业的共同体,哪来的社会领域的共和呢?这便是德鲁克进入通用汽车公司进行调研的原因。他花了很大的精力,想说服工会领导人与资方结成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合作伙伴关系。他相信,产业社会正常运行的要害在于企业,在于企业中各种利益关系的协调平衡,在于企业中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对立统一。

也就是说,如果企业不能走向共和,不能结成对立统一的共同体,那么就很难持续稳定地发展,进而产业社会也就很难持续稳定地发展,甚至引发产业社会的动荡。众所周知,这是理所当然的事,但在既定的产业格局下,扭转乾坤谈何容易。一种社会性的制度安排一旦形成格局,就很难逆转,所谓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后续的各种努力,包括管理学的发展,都只是一种制度性的修补而已。

在工业化之初,人们选择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作为社会性制度安排的依据。斯密认为,国民财富的增长取决于两个条件:分工与交换。具言之,通过深化企业内部的劳动分工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促进企业之间的社会分工,拓展市场交换的空间范围。只要持续这个过程,国民财富自然会增长起来。因此,斯密的理论也就被称为分工理论,或自由贸易理论。

分工理论开启了人类的才智,成为经世济民的理论即经济学。英国率先展开了社会实践,并做出了制度安排,鼓励有胆识的工商业者突破旧制度体系的束缚,获取资本,租用土地,雇用劳工,创办工厂,开发实业。

按照分工理论,劳动者自然成了劳动力,成了生产要素,这种状况至今没有根本改变。工厂主以及后来的企业当局成了配置生产要素资源的人,企业就是配置资源的场所。分工一体化的事情,从那个时候或从一开始就已经消失了。

分工的细化和工厂规模的不断扩大,为工具的改良、机器的发明和应用,以及动力的导入创造了条件,从而开启了“以机器代替人力”的工业化大门。英国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的制造工厂。

这一连串的事件强化了资本的作用,加上规模经济的概念,即增加资本的投入量就可以增加利润,强化了资本所有者在企业中的地位,促进了工厂制向公司制的转变,确立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在这种生产方式下,企业当局以及背后的资本所有者,主导着资源配置及权力,包括分工和分利的权力,从而彻底否定了劳动者的存在,否定了分工一体化关系体系,以及企业共同体的存在。 q+ymCuHXEVe6d2GGgAbO/UXN56azkFUqrHz/ymBUCqK3Gdev/897b2bOQItDpoA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