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7 制度选择上的偏颇

把劳动力当作商品和生产要素,这是人为的创造和发明,是社会性制度安排的需要,不是事物本来的面目。

企业当局可以通过让渡利息和地租来获得资本和土地的使用权,然而,不可能通过让渡工资来获得劳动力的使用权。劳动者始终没有让渡过劳动力的使用权,始终是自己劳动力的使用者。

不能把资本和土地与劳动力并列在一起,称为生产的三要素。这一点斯密也很清楚,他认为一个人可以把一匹马牵到河边,但绝不可能让马按人的想法喝水。西蒙也讲过类似的话,牛有牛的计划,人有人的计划。牛顽固地执行自己的计划,最终会使人的计划破产。

资本主义的实践是很功利的,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财富,任性地沿着制度开辟的道路往前走。

至于分工之后如何变成一个整体,自然就落到了企业实践者的头上。开始是效率工程师,后来是科学管理工作者。

阴差阳错,无论是管理这个称谓的来历,还是管理所要做的事情,都与资本主义制度安排的缺陷直接相关。或者说,管理的产生是无奈之举,用以弥补制度上的缺陷,解决分工之后的一体化难题。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社会就已经提出了个性解放和思想解放的命题。然而,在企业中,个性解放以及一体化关系体系即组织命题的提出,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的事,思想的代表人物是狄德。真可谓理想和现实是背离的,这种背离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晚了好几百年。

科学管理工作者能做的事情,就是沿着经济学的思想继续往前走,遵循劳动生产效率的原则,不断地深化劳动分工,不断地把复杂劳动变成简单操作,把劳动者变成机器的附属,变成可以管控的生产要素,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劳动力商品。由此确立了企业当局的权威地位,实现了管理的专制。这种企业的效能毋庸置疑,所向披靡,可以置疑的是它的扩张性和掠夺性。看看当年的秦朝就明白了,六国视秦军为虎狼,望风而逃。然而,一将功成万骨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在这种生产方式下,分工一体化的关系体系或企业共同体成为多余。在不考虑产业社会正常运行的要求下,事情更是这样,完全是一种多余。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变成了物品的公差配合关系。通过物品在工序中的传递,实现劳动者之间的共同劳动。同时,通过计件工资制,鞭策每一个劳动者有效释放自己的劳动力,实现对每个劳动者的利益分配,平衡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当年的科学管理工作者,以及亨利·福特所做的事情,100多年以后,今天的企业依然继续在做,可见社会制度的惯性有多强。

诸多管理工作者,还有诸多管理专家与学者,依然在历史的延长线上奋力前行,弥补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并发展出一套又一套的学说和方法,把泰勒的差别计件工资制变成了绩效工资制;把泰勒的工时定额变成了关键绩效指标KPI;把泰勒提出的“整分合”原理应用到了知识劳动为主体的工作体系之中,称为业务流程或IPD。

如果制度是一件衣服,那么管理就是衣服上的补丁。由于衣服上的漏洞是根本性的,是制度及理论本身造成的,不符合天道。因此,管理的补丁就越打越多,不仅作为制度的那件衣服面目全非,而且管理领域也变得面目全非,学说林立,莫衷一是。按照孔茨的说法,管理学进入了丛林。 tXwastEktO3rci4JYzuM807l9b6iUNqA9ERzJjV8H18Cdl63tJ5b3uxIaoG1fMq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