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曾子是孔子的学生。有一次,曾子的妻子准备去赶集,由于孩子哭闹,曾子的妻子许诺孩子回来后杀猪给他吃。曾子的妻子从集市上回来后,曾子便捉猪来杀,妻子阻止说:“我不过是跟孩子闹着玩的。”曾子说:“和孩子是不可说着玩的。小孩子不懂事,凡事跟着父母学,听父母的教导。现在你哄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啊。”于是曾子把猪杀了。曾子深深懂得,诚实守信、说话算话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若失信不杀猪,虽然家中的猪保住了,但会对一个纯洁的孩子造成很坏的影响。

课文

在儒家思想中,“信”就是诚信,具有诚实不欺、恪守信用、遵守诺言、言行相符等基本内涵。“信”这个字由“人”与“言”构成,人言必实、必真、必用。

儒家思想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诚信精神,也就是守信用、讲信誉、重承诺。儒家认为人“无信不立”。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在世上就会寸步难行。在孔子看来,讲究诚信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做人道理。有一次,弟子询问如何立身处业,孔子回答说,说话忠诚守信,行为敦厚恭敬,即使在陌生的异族他乡,也行得通;说话不忠信,行为不笃敬,即使在自己的老家,也是行不通的。

在儒家思想中,“信”是立国之本。诚信是治国的重要政治原则。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如何从政,孔子回答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但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存在了。”

儒家认为一个完美的人一定要讲诚信。孔子说:“见到财利时能想到道义,遇到国家危难而愿付出生命,久处穷困也不忘平日的诺言,这样就可以算是一个完人了。”在这里孔子特别提出了要想成为一个完美的人,一定要做到诚信,由此可见诚信在人格完善中的重要意义。

课文理解

一 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最佳答案。

1. 儒家思想中的“信”是指__________。

A. 诚信

B. 书信

C. 信息

D. 信心

2. 下面哪一项不是“信”的内涵?

A. 诚实不欺

B. 遵守诺言

C. 充满自信

D. 言行相符

3. 孔子认为如何才能立身处业?

A. 忠诚守信

B. 熟读经书

C. 聪明勇敢

D. 知恩图报

4. 孔子认为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什么最重要?

A. 粮食充足

B. 军备充足

C. 老百姓信任统治者

D. 统治者信任老百姓

5. 孔子认为要成为一个完人,下面哪一项不需要做到?

A. 见到财利时能想到道义

B. 遇到国家危难而愿付出生命

C. 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

D. 久处穷困也不忘平日的诺言

二 判断正误。

1. 儒家认为人“无信不立”。(  )

2. 在孔子看来,讲究诚信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做人道理。(  )

3. 在陌生的异族他乡,如果说话忠诚守信,行为敦厚恭敬,有时会行不通。(  )

4. 在儒家思想中,“忠”是立国之本。(  )

5. 孔子认为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这三者一样重要。(  )

6. 粮食充足比老百姓信任统治者更重要。(  )

7. 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在很困难的时候可以不遵守诺言。(  )

8. 儒家认为一个完美的人一定要讲诚信。(  )

9. 在儒家思想中,“信”就是诚信。(  )

10. 儒家伦理思想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诚信精神。(  )

三 讨论题。

1. 谈谈儒家的“信”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2. 当今社会有一些不“信”的现象,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语言训练

一 选词填空。

诚实 恪守 诺言 信誉 敦厚 军备 危难 完善

1. 他是个幸运的人,每当面临___________的时候,总是能逢凶化吉。

2. 他总是遵守自己的___________,所以大家都很信任他。

3. 作为一个商家,___________比什么都重要,要对自己的产品负责,否则是不会有所发展的。

4. 我们应该不断__________我们的教育制度,培养出更多有用的人才。

5. __________自己的诺言是一种美德。

6. 世界各国应该以“忠恕之道”和平相处,而不要总是搞__________竞赛。

7. 做人要__________守信,否则最终只会骗人骗己。

8. 我的父亲为人__________恭敬,在我的家乡口碑非常好。

二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中国有个成语叫“一诺千金”,这个成语出自这样一个典故。秦朝末年有个叫季布的人,他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个承诺,也就是“一诺千金”。

项羽是刘邦(刘邦是汉朝的第一个皇帝)的敌人。因为季布曾经帮助项羽打败过刘邦很多次,所以刘邦取得胜利后就到处捉拿季布想杀掉他。结果,季布旧日的朋友都愿意帮助他,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并说服了刘邦不但没杀他而且还重用了他。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一个人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但为了这点实惠却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要重要得多。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丢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

问题:

1. 根据短文内容,选择正确答案。

(1)季布是个什么样的人?

A. 一诺千金

B. 非常有钱

C. 爱交朋友

D. 贪图便宜

(2)季布曾经帮助项羽打败过刘邦很多次,刘邦取得胜利以后,季布怎么样了?

A. 刘邦重用了季布

B. 刘邦杀了季布

C. 季布的朋友都不敢帮助他

D. 刘邦把季布抓起来了

(3)“丢了西瓜捡芝麻”的意思是_____。

A. 舍大求小

B. 大小兼顾

C. 舍小求大

D. 喜欢芝麻

2. 讨论下面的问题。

(1)说说为什么很多人愿意帮助季布?

(2)说说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失信的后果。

三 写一写。“诚信”对现代人有什么重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典语句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

政令信者强,政令不信者弱。(《荀子·议兵》)

扩展阅读

阅读一

信与无信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Shāngyāng)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十金。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五十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出来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所以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而在早它400年以前,同样在商鞅“立木为信”的地方,却曾发生过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戏诸侯”的闹剧。

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Bāosì),为博取她的欢心,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而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匆匆赶到。当诸侯们知道这是君王为了让他的宠妃高兴而使的花招时,他们就非常生气地离开了。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五年后,外族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谁也不愿再上第二次当了。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

一个“立木为信”,一诺千金;一个帝王无信,戏玩“狼来了”的游戏。结果前者变法成功,国强势壮;后者自取其辱,身死国亡。可见,“信”对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阅读二

儒家的“诚”

“诚”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之一。诚是一切德行的基础,有诚才有德,无诚则无德。诚,既是真实不欺的品德,也是人们行为的规范。诚是儒家伦理学说的精华之一。千百年来,儒家尚诚,对于消除社会虚伪习气,培养诚实、务实品德,净化社会风气,提高社会道德水平,起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诚就是天道,而人道的诚就是效法天道的诚。宇宙天体始终遵循一定的轨迹在运行,这就是“诚”;地球上一切生物照着一定的季节在生长、在成熟、在衰亡,合乎规律地发展变化,这就是“诚”;一切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我们之所以可以用公式计算它们的变化,用定律说明它们的特质,这也是“诚”。自然现象显示着诚,人的行为也需要诚。《中庸》第一章指出,人的自然禀赋叫作“性”,顺着本性行事叫作“道”。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做事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做事也是有所戒惧的。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这就是“慎独”。这就是要求人们恪守“诚”字,向人们提示人生修持的基本守则。一个人能够以诚对自己,才能表现真性情。所以《中庸》中说,天下只有极端真诚的人能充分发挥他的本性。一个人能够以诚待人,才能发生感化的力量,所以《中庸》中还说,天下只有最真诚的人能化育万物。

“诚”,既是天道,又是人道,天道即是宇宙之本体,乃是生生不息的自然万物之源;人道是指人性存在之本体,人必须“率性”“修道”,真诚地恪守一定的社会人伦道德。也就是说,人要成就事业、修养品性,就必须效法天道,像天那样真实无妄,无一虚假。追求诚,应是为人之道。

阅读三

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是中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之一;见利忘义,历来为人们所不齿。诚实守信既是为人处世的根本,也是一个人成就事业的基础。在中国,从古到今,上至贤明君主,下至平民百姓,都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诚实守信的故事。

中国古代,有个叫蔡磷的人向朋友借了千两黄金,但未立借据。后来,朋友去世了,蔡磷就把千两黄金还给朋友之子。但其子坚决不收,说道:“家父未留给我借据,也没有口头告知有此事。”蔡磷说:“借据不在纸上,在我心里;心中的诚信才是根本。你父亲知道我是个讲诚信的人,才没有告诉你。他如此相信我,我怎么能失信呢?”最后,蔡磷坚持还了千两黄金。蔡磷所言,发人深省。借据、契约固然具有法律的约束性,但人们心中的诚信更重要。 a5YNGGesDUL7Syqzir4ispzUHDNKf8gjC67FWjJy8zcXr9LvxrZRZXba3cvnxN1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