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叫孙叔敖的小孩。一次他出去玩的时候看见一条长着两个头的蛇,于是他就把蛇杀死并埋了起来。埋完蛇他就一边哭着一边回家了。孙叔敖的妈妈问他为什么哭,孙叔敖说:“我听说人要是看到长着两个头的蛇就会死,刚才我看到了一条长着两个头的蛇,所以我想我很快就要死了。”他妈妈说:“那条蛇现在在哪儿?”孙叔敖说:“为了不让别人再看见它,我就把它杀死并埋了起来。”他妈妈说:“好孩子,我听说做好事的人,上天就会降福于他,所以你不会死的。”
孙叔敖长大成人后,做了楚国的宰相,人们都相信他是一个仁慈的人。
自己想有所作为,也要尽心尽力让别人有所作为;自己想过得好,也要尽心尽力使别人过得好,这就是儒家思想中的“忠”。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这就是儒家思想中的“恕”。
要想成为一个“仁”的人,并不需要做多少利国利民轰轰烈烈的大事,这是连圣人都很难做到的。孔子认为只要以自己作比、推己及人,做到“忠恕”就是在实行“仁”了。
所以要想做到“仁”,只要了解自己内心的感受,然后推己及人就行了,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仁”的人。这种简易为“仁”的方法,是孔子一贯主张的思想的核心。“忠恕”,是以待自己的态度对待别人,是“仁”的具体运用。“忠恕”也是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
总之,“忠恕之道”就是人们常说的将心比己、推己及人。人心都是相通的,自己想这样,也要想到别人也想这样;自己不想这样,也要想到别人也不想这样。“忠恕之道”,其意义深长,不仅指明了社会中人与人相处的基本道德准则,而且对于促进当今世界的和平乃至保护人类的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怎样做才算是“仁”呢?
A. 只有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才算“仁”
B. 只有为国家做出轰轰烈烈的大事才算“仁”
C. 只有为了正义献出生命才算“仁”
D. 做自己想做的,也尽量帮助别人去做就是“仁”
2. 什么是儒家思想中的“忠”?
A. 忠诚
B. 忠心耿耿
C. 效忠
D. 尽己为人
3. 什么是儒家思想中的“恕”?
A. 宽恕
B. 自己不想要的就给别人
C. 饶恕
D. 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4. “忠恕之道”就是__________。
A. 推己及人
B. 只想自己
C. 只想别人
D. 忠诚善良
5. 关于“忠恕之道”的意义,下面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
A. 指明了社会中人与人相处的基本道德准则
B. 可以促进世界的和平
C. 可以提高社会的诚信水平
D. 对保护人类的生态环境有重要的意义
1. 一个“仁”的人必须要做很多利国利民的事。( )
2. 自己要想过得好,就要想办法让别人也过得好,这就是在实行“仁”。( )
3. 自己不想要的,也不强加给别人,这就是在实行“仁”。( )
4. “忠”在儒家思想中就是忠诚。( )
5. “恕”在儒家思想中就是宽恕。( )
6. 自己不想要的,也不强加给别人,就是“恕”。( )
7. “忠恕之道”就是诚实守信、宽厚待人。( )
8. “忠恕”是孔子一贯主张的思想。( )
9. “忠恕”是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 )
10. 儒家的“忠恕之道”不利于世界和平。( )
1. 谈谈儒家的“忠恕”思想在人与人交往中的重要意义。
2. 谈谈当今世界是否需要“忠恕之道”。
轰轰烈烈 推己及人 尽心尽力 一贯 人际关系 意义深长 生态环境 核心
1. 他们俩的爱情曾经___________,可是后来分手了。
2. 他是这个球队的___________,所以大家选他当队长。
3. 我们做事要多为别人着想_____,____,自己不喜欢的事也不要强求别人做。
4. 我们的经济发展了,可是__________却被破坏得很严重。
5. 王老师做事总是__________,不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很尊重他。
6.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_________,我们现代人应该认真学习。
7. 中国政府__________主张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8. 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不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_________都很重要。
子贡问了老师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他说:“您能告诉我一个字,使我可以终身实践,并且永久受益吗?”
老师以商量的口气对他说:“如果有这么个字,那大概就是‘恕’字吧。”什么叫“恕”呢?老师又加了八个字的解释,叫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己不想干的事,就不要强迫别人干。人一辈子做到这一点就够了。
什么叫“半部《论语》治天下”?有时候学会其中一两个字,就够用一辈子了。这才是真正的圣人,他不会让你记住那么多,有时候记住一个字就够了。孔子的学生曾子也曾经说过:“我老师这一辈子学问的精华,就是‘忠恕’这两个字了。”简单地说,就是要做好自己,同时要想到别人。
拓展一点说,“恕”字是说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了伤害,你也应该尽量宽容。
问题:
1. 根据短文内容,选择正确答案。
(1)子贡是孔子的__________。
A. 老师
B. 学生
C. 同乡
D. 朋友
(2)孔子认为哪个字可以使人终身实践,永久受益?
A. 忠
B. 恕
C. 礼
D. 信
(3)曾子认为孔子一辈子学问的精华是什么?
A. 仁义
B. 孝悌
C. 忠恕
D. 礼乐
2. 讨论下面的问题。
(1)说说为什么“恕”字可以使人终身受益?
(2)说说孔子为什么这么重视“忠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在儒家经典《大学》中提出了一种“絜矩(xiéjǔ)之道”。“絜”,度量;“矩”,画直角或方形用的尺子,引申为法度、规则。“絜矩之道”就是以推己及人为标尺的人际关系处理法则。《大学》中提到,之所以说要平定天下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是因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会孝顺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重长辈,老百姓就会尊重自己的兄长;在上位的人体恤救济孤儿,老百姓也会同样跟着去做。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总是实行以身作则、推己及人的“絜矩之道”。
如果厌恶上司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下属;如果厌恶下属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上司;如果厌恶在你前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后面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后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前面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右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左边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左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右边的人。这就叫作“絜矩之道”。
其实“絜矩之道”就是“忠恕之道”。
孔子说:“你自己想有所树立,马上就要想到也要让别人有所树立;你自己想实现理想,马上就要想到也要帮助别人实现理想。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
很久以前,相邻两家因地界发生了争执,其中一家家里有人在京城做官,也有权势,家人给他写信说明与邻居发生了争地界的事,想借助他的权势解决此事。这位在外做官的人清廉而开明,不会为自己家中的私事仗势欺人,他给家中的信中附了一首诗,表明了他的态度:“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功千古,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中人接到此诗,也都明白了在外做官的主事人的意见,并照此办理。不仅不与对方争执了,还主动让出了三尺地界。俗话说:争者不足,让者有余。这家一让,另一家也受到感动,家人一商议,应以谦让和善为重,也主动让出三尺宽的地方。这样两家就让出了六尺宽的地方,怎么办呢?这里正缺一条南北通道,两家就联合修建了一条胡同,不知是谁建议用“仁义”二字给胡同命名,几百年来人们就这样叫开了,一直沿用至今。
人类本来就是同根同源的,因此全世界各种文化往往是彼此融通的。儒家文化讲“仁爱”,基督教文化讲“博爱”,佛教文化讲“慈悲”,其基本精神是相通的。其实,人类早已把“忠恕之道”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定为“全球伦理原则”,达成伦理观念上“最低限度的基本共识”。“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这一伦理准则在东亚儒家伦理学中被称为“忠恕之道”,而在西方基督教伦理学中被称为“道德金律”。《圣经》等基督教经典对这条“道德金律”的正面表述是:你若愿意别人对你这样做,你就应当对别人做同样的事情;其负面表述为:你若不愿意别人对你这样做,你就不应当对别人做同样的事情。这与孔子对“忠恕之道”的表述基本上是相同的。“忠恕之道”作为普世伦理准则,在各个民族文化传统中都可以寻找到思想渊源。佛教经典中讲:“在我为不喜不悦者,在人亦如是,我何能以己之不喜不悦加诸他人?”印度教经典中讲:“人不应该以己所不悦的方式去对待别人,这乃是道德的核心。”犹太教经典中讲:“你不要别人对你做的事,就不要对别人做。”类似的表述,在其他宗教经典和名人著述中也常有体现。这表明“忠恕之道”,特别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伦理准则,具有普世的伦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