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古时候,有一个叫董永的人,在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就死了,家里很穷。不久,父亲也死了,董永没有钱安葬自己的父亲,怎么办呢?于是,董永就把自己卖给一个有钱人家做奴仆,得到了一笔钱,埋葬了父亲。因为董永孝敬父母,一位仙女嫁给了他,并帮他还清了债务,从此,董永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就是“卖身葬父”的故事,这个故事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孝”。

课文

孝悌

“仁者爱人”,爱别人,首先要爱自己的父母、兄弟,也就是要做到“孝悌”,这是“仁”的根本。

“孝”就是要爱自己的父母,“悌”就是爱自己的兄长(泛指兄弟姐妹)。在春秋时期,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其余的儿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和其他贵族也是如此。当时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基础就是当时的封建宗法 血缘关系,儒家的“孝悌”学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儒家认为,在贵族家中实行了“孝悌”,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在普通民众家中实行了“孝悌”,民众也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孝悌”就起到了维护国家和社会安定的作用。

人类之爱是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血缘越近则爱越亲。血缘关系以亲情之爱为核心,由此派生出其他道德观念。在孔子看来,亲情之爱是培养“仁”的思想土壤,一个连父母的养育之恩都不报答的人是不可能做到“仁”的。人类以群居为特征,仅有亲情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做到“入则孝,出则悌”,把孝悌之爱推广到整个社会,从而由“孝悌”走向“仁”。

所以,儒家的“孝悌”是人类超个体而相互感通的一种心境。“孝”是时间上纵向的爱,“悌”是空间上横向的爱。所以人心有“孝”,则人生境界可以悠久无尽;人心有“悌”,则人生境界可以广大无穷。

课文理解

一 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最佳答案。

1. “仁”的根本是什么?

A. 孝悌

B. 爱国

C. 仁慈

D. 忠诚

2. 什么是“孝悌”?

A. 爱自己的父母

B. 爱自己的兄弟

C. 爱自己的父母兄弟

D. 爱自己的妻子

3. 在春秋时期,谁具有合法的继承权?

A. 儿子

B. 兄弟

C. 嫡长子

D. 庶长子

4. 儒家认为有了“孝悌”,统治者内部就不会怎样?

A. 社会安定

B. 犯上作乱

C. 民众服从

D. 国家稳定

5. 儒家认为人类之爱是怎样的?

A. 是平等的,没有差异的

B. 血缘关系越近越亲

C. 跟血缘没有关系

D. 血缘关系越远越亲

二 判断正误。

1. “仁者爱人”,主要是指爱别人,对家人可以不爱。(  )

2. “仁”的根本是有慈善之心。(  )

3. 人类之爱是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血缘越近则爱越亲。(  )

4. 在孔子看来,男女之爱是培养“仁”的思想土壤。(  )

5. 儒家认为一个连父母的养育之恩都不报答的人也可能做到“仁”。(  )

6. “孝悌”学说反映了春秋时期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

7. 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悌”,在社会上也可能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  )

8. “孝悌”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

9. “孝”是空间上横向的爱,“悌”是时间上纵向的爱。(  )

10. 儒家的“孝悌”是人类超个体而相互感通的一种心境。(  )

三 讨论题。

1. 你认为儒家的“孝悌”是一种自私的爱吗?

2. 说一说“孝悌”跟“仁”的关系。

语言训练

一 选词填空。

血缘 核心 养育之恩 报答 推广 继承 维护 封建宗法 悠久 境界

1. 父母辛辛苦苦把我们养大,我们一定要报答他们的___________。

2. 父母去世以后,根据法律,他们的子女可以___________他们的财产。

3. “难得糊涂”是一种很高的人生___________。

4. 儒家思想的___________是“仁”。

5. 我们一定要好好___________那些在我们困难的时候帮助过我们的人。

6. 世界各国应该和平相处;__________好各国之间的关系,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

7. 中华民族拥有__________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8. 我们虽然没有__________关系,但是我们比亲兄弟还要亲。

9. 在__________社会中,有很多歧视女性、迫害女性的制度。

10. 通过__________汉语,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喜欢中国文化。

二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舜(Shùn)是传说中的远古帝王。相传他的父亲瞽叟(Gǔsǒu)、他的继母和他同父异母的弟弟象多次想害死他。例如,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他们在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来逃脱了;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往井里填土,舜通过挖地道逃脱了。事后舜一点也不记恨他们,仍然对父亲很恭顺,对弟弟很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历山耕种的时候,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尧(Yáo)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就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了他。经过多年的观察和考验,尧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弟弟象为诸侯。

问题:

1. 根据短文内容,选择正确答案。

(1)舜和象是什么关系?

A. 同父异母

B. 同母异父

C. 同父同母

D. 异父异母

(2)舜家里一共几口人?

A. 三口

B. 四口

C. 五口

D. 六口

(3)下面哪个选项文章中没有提及?

A. 舜曾经修过谷仓

B. 舜曾经掘过井

C. 舜曾经耕种过地

D. 舜曾经治过水

2. 讨论下面的问题。

(1)你觉得舜这个人怎么样?

(2)你觉得舜对待他父母的方式怎么样?你是否认同舜的做法?

三 写一写。谈谈你对孝道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典语句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开宗明义章》)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离娄上》)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弟子规》)

扩展阅读

阅读一

“孝”的本意是“善事父母”,也就是要好好照顾父母。

儒家倡导对父母首先要“尊敬”。礼的核心是“敬”。尊敬父母和长辈,应该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道德素养。

第二,要“奉养”。奉养父母是儿女的重要义务。所谓“奉养”,就是要保证父母的物质生存条件,使父母的物质生活尽可能得到满足。养是最基本的,但也不能只养不敬,只养不敬也被视为不孝。

第三,要“侍疾 ”。父母身体不好了,子女要好好照顾,经常陪伴他们,给他们精神上的安慰。

第四,要“承志”。子承父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也是儒家提倡的孝的内容之一。要把父辈的优秀品德和未完成的事业继承下来,并且还要传给下一代。

第五,要“立身”。所谓“立身”,就是要成就一番事业。人要爱护自己的身体,成就一番事业,扬名于后世,这才是最重要的“孝”。有的人为了照顾父母而不出去做事也是不对的。

第六,要“谏诤”。孔子主张子女要顺从父母,但不是绝对地服从。父母有过错,子女一定要有礼貌地指出来,以防父母犯错。一味地顺从其实是不孝的。

第七,要“安葬”。儒家提倡的“没 则葬”。这也是对死者的尊重,是孝的重要内容。

第八,要“追念”。也就是要以崇敬的态度时时记住父母和祖先。追念父母和祖先,其形式就是祭祀

以上说的“尊敬”“奉养”“侍疾”“承志”“立身”“谏诤”“安葬”“追念”八个方面,应该是今天必须提倡和实行的孝道文化观念。

阅读二

曾子受杖

曾子,名参 ,字子舆,是春秋时期鲁国人。他从小就很孝敬父母,以其孝行而著称乡里。

一天,曾参与父亲曾皙一同在瓜地里劳作,曾参稍不留神,斩断了瓜苗的根,曾皙看到孩子不知爱惜物力,做事不谨慎,举起手上的大杖就向曾参的背部打去。

曾参见父亲因自己做错事而生气,心里很惭愧,也不逃避,就跪在地上受罚。可身体承受不住,便晕倒在地,不省人事 ,过了很久才慢慢苏醒过来。

曾参刚睁开眼睛,就想到了父亲。为让父亲安心,他欢欢喜喜地爬了起来,整理好衣冠,恭恭敬敬地走到父亲面前行礼,向父亲问道:“父亲大人,刚才孩儿犯了大错,使得父亲费了很大的力气来教育我,您没事吧?”

问候完父亲,父亲见曾参似乎没什么大碍 ,稍放了心,曾参于是退回了房间,拿出琴开始高声弹唱起来,他希望欢快的音乐与歌声能传到父亲的耳中,让父亲更加确认自己的身体无恙 ,可以安心。

听到的人都很敬佩曾参对父亲的孝顺,可当孔子听说了此事后,反而不高兴,对门下的弟子们说:“曾参来了,不要让他进来。”

弟子们有些奇怪。曾参知道后,内心很是惶恐不安,老师如此生气,一定是自己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可仔细检点反省,却又不认为自己有什么过错。于是,就请了其他同学去向老师请教。

孔子此时便向前来请教的弟子说道:“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吗?从前,有一位瞽叟,他有一个孩子名叫舜。舜在侍奉他父亲的时候非常尽心,每当瞽叟需要舜时,舜都能及时地侍奉 在侧;但当瞽叟要杀他的时候,却没有一次成功。如果是小的棍棒,能承受的就等着受罚;可如果是大的棍棒,就应该先避开。这样,瞽叟就没有犯下为父不慈的罪过,舜既保全了父亲的名声,也极尽自己孝子的本分。而如今,曾参侍奉他的父亲,却不知爱惜自己的身体,轻弃生命直接去承受父亲的暴怒,就算死也不回避。倘若真的死了,那不是陷父亲于不义吗?哪有比这更不孝的呢?你难道不是天子的子民吗?杀了天子子民的人,他的罪过该有多大呀?”

弟子们听了老师的开导后恍然大悟 ,当曾参听到了孔子这些话后,也一下子醒悟过来,感叹地说:“我犯的错,真是太大了啊!”于是,他很诚恳地去向孔子拜谢并悔过。原来真正的孝道不只是表面的“顺”,更重要的是要善于体察父母的心,能够不使父母的德行受损。

阅读三

二十四孝

孝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伦理思想之一,元代郭居敬辑录 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成为宣传孝道的通俗读物。后来,又有人刊行《二十四孝图诗》《女二十四孝图》等,流传甚广。依我看来,这些东西也代表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二十四孝在历代的封建社会中之所以广为流传,是因为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还没有达到今天这个程度,因此里面掺杂一些封建迷信的东西也就不足为怪了。如“卧冰求鲤”“老莱娱亲”“埋儿奉母”等孝道故事,一味地宣扬封建孝道而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比如“埋儿奉母”的故事:晋代有个叫郭巨的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幸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不符合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本观念。看似大孝,其实非常残忍。古有求神为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大腿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为父母治病献五脏的,但极少有为父母去杀人的。郭巨为了节约粮食,就想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杀了,一则有违老母爱孙之心,二则陷老母于不仁。所以后来有人把这种孝举称为“愚孝”。

任何东西都不是绝对的,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盲目地继承,有些还是有着积极意义的。毕竟出发点是好的,那就是“百事善为首,百善孝为先”。 zJdiP21Ht91bGrqoOZjLxN5D432Re9ZEYYSNkAQ+CsWyX4FM/fKeCQvRMg40diQ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