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无通识则无专才,无通儒则无专才”。

有关“通才”与“专才”的论述古已有之。社会需要专才,但要成为专才,必须先成为通才。翻译专才,除了需要具备深厚的双语知识外,还要熟谙翻译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因为翻译并非简单的语际转换,它还涉及文学、艺术学、哲学、社会学、语言学、符号学、史学、美学等多重领域。随着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和国家间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翻译变得越来越重要。国内一大批高校纷纷设立翻译本科专业,有的院校还获得了翻译学博士学位授予权。自2006年教育部批准高校开设翻译专业硕士(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简称为MTI)以来,我国翻译教学、翻译研究、翻译实践等更是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翻译学导论》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编写的,旨在为英语及翻译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清晰完整的翻译学脉络,勾勒出翻译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引领其轻松自如地走进翻译艺术殿堂。

本书编写基于以下考虑:

1. 概括性:《翻译学导论》突显“导”字,编者汲取国内外研究成果,经过遴选和梳理,将翻译研究领域的主要特点进行概括性介绍,并指出翻译与其他基础学科间的联系,帮助读者纵览翻译学全貌,对所涉领域知其精要。

2. 知识性:本书力求以知识介绍为主,以具体实用为纲,以简洁易懂为本,为读者提供翻译相关学科的知识小百科,旨在以开阔的视野、清晰的脉络、简明的语言、精练的内容,给英语及翻译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翻译爱好者以启迪。

3. 趣味性:为避免内容过于厚重冗长、深奥晦涩、泛泛而谈、东鳞西爪等问题,本书编者在梳理经典翻译理论与著述过程中披沙拣金,认真遴选例证,合理安排结构,反复推敲语言,使读者能知之、好之、乐之。

4. 学术性:本书汲取方家时贤的学术成果,严格按学术规范注明出处,同时注意归纳梳理、条分缕析,尽量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据。

全书共分十五讲。第一讲聚焦翻译与当代中国文化形态的关系,廓清我国翻译发展的过程,对中国翻译历史及其代表性翻译活动进行脉络式概览,并选取其中规模最宏大、影响最深远的翻译活动进行重点分析,揭示其在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中的体现。第二讲重点讨论了“意义”的概念和复杂性,介绍了索绪尔的意义观及其对翻译的影响,重新评估了意义的客观性和确定性,以此说明意义在翻译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意义与翻译的关系。第三讲探讨了哲学的含义以及哲学与翻译的关系,介绍了柏拉图、尼采、德里达以及韦努蒂等人的哲学思想及其对翻译的启示,以展示西方译论在西方哲学思潮的影响下不断发展的过程。第四讲从“文化”的来源与内涵切入,分析了文化源头的差异对文化发展的影响,进而探讨了翻译与文化互彰互动的关系。鉴于典籍作为文化载体的重要地位,本讲结尾还简要回顾了典籍翻译的历史,探讨了典籍翻译的问题与应对方略,旨在为宏观的文化翻译理论提供实例参考。第五讲讨论了语言的本质、功能、局限性,对比了中西方语言的差异,全面了解语言概貌,梳理了语言与翻译的关系,且简要回顾了语言学发展对于翻译研究的深远影响,并从语义学、语篇学、语用学和功能语言学等当今主流语言学研究角度分别论述语言学对于翻译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指导作用,旨在为语言学与翻译的研究者提供一些思路。第六讲和第七讲追溯了“理论”一词的由来,探讨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然后介绍了中国翻译活动的发展进程,并对其中的标志性事件和翻译家进行了评述,最后归纳出我国译论主要涉及翻译性质、翻译目的、可译性、翻译标准、翻译原则、语言对比、文体比较、翻译主体性、翻译机构等方面。第八讲和第九讲与前两讲编排结构有相似之处,编者将西方翻译理论按时间顺序划分为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近代、现代、当代六个阶段,梳理了不同时期西方翻译理论发展的轨迹,重点介绍了具有代表性的翻译家、翻译理论家,以及他们的译作、论著和主要翻译思想,简述了不同翻译理论的渊源、发展、特点和作用等。第十讲从可译论和不可译论的观点谈起,概述了中西方持可译论和不可译论观点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由此深入讨论不可译性的分类并列举相关例子。最后对几组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对“不可译性”这一译界争论的焦点进行较为详细的梳理和探讨。第十一讲首先梳理了古今中外对于诗歌的定义,展现了翻译名家对诗歌翻译的不同观点,对比了中西方诗歌的起源、发展、社会文化特征、语言特征,最后对中西方诗歌的鉴赏与翻译进行了重点介绍。第十二讲介绍了文体的定义及其发展演变,并对文体进行了分类,以小说、诗歌、戏剧三种文学类文体和广告、新闻、科技、法律四种非文学类文体为线索,讨论了不同文体的特点,并举例分析了相应的翻译策略,也指出了译者主体性在不同文体翻译中的体现。第十三讲通过追溯西方哲学家关于主体性问题的研究,引出对主客体概念的讨论,并介绍了不同翻译理论家对该问题的不同看法,探讨了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在笔译和口译活动中的不同体现。第十四讲首先梳理了机器翻译的历史,详述了机器翻译的原理、过程和方法,分析了机器翻译的难点以及影响机器翻译质量的因素,对机器辅助翻译与翻译记忆、机器辅助翻译与语料库的关系、机器辅助翻译的利与弊进行了简要的论述;本讲还分析了网络翻译的特点,旨在较全面地呈现机器翻译的发展概貌。第十五讲首先概述了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体系,为分析和解释翻译现象奠定基础,并介绍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归纳法与演绎法、实证研究等研究方法及其应用,最后通过案例进一步说明如何选题、如何撰写翻译研究的学术论文等,旨在帮读者架构翻译研究基础。

每讲结尾均列出思考题,旨在帮助读者巩固知识要点,加深印象,及时总结与吸收。书后还附有常用的翻译专名与术语对照表,供读者查阅。

本书中引用、借鉴、吸纳了前辈时贤的观点、论述及研究成果,并按照学术研究惯例和规范进行了标注。同时,囿于我们的学术视野和认识能力,尚有许多富有新意的研究成果没有得到介绍、引述,祈望见谅。

编者
2018年8月 3iTfUCa139GWYf13u8lajG9xBLTVzb6sHKfwlXR1tq6JGwcebhtYkn1o/BZ7Uc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