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6. 《乡土中国》

作者:费孝通
出版信息: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随着中国越来越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心,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逐渐成为多数人的共识,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建设一个和谐世界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中国方案。“美”不能只是语言上的,而要从内心生发出“美”的感受来,则先要经历从认识到了解,再到认同的过程。

《乡土中国》就是这样一本让我们从中国社会的“下层”和“根基”上去认识、了解故土故乡的“小书”。《乡土中国》全书只有14篇小文章,掐头去尾之后不到90页,但却简单朴实地提出了有关中国文化和传统极为博大的概念。

费孝通说:“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护着的社会共同经验。”“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还是整个民族‘过去’的投影。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可或缺的生活基础。”也是因此,“我们不但要在个人的今昔之间筑通桥梁,而且在社会的世代之间也得筑通桥梁,不然就没有了文化,也没有了我们现在所能享受的生活。”

既然“文化”对生活于其中的个人来说如此重要,那么,中国文化不同于西方的“底色”到底是什么?在费孝通看来,和西方不同,“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而所谓“伦”,“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此,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因此,“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因为在这种社会中,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一定要问清对象是谁,和自己是什么关系之后,才能决定拿出什么标准来”。

除了“差序格局”,费孝通在文中还提出了“礼治秩序”“长老统治”“无讼”等概念,成为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一把把金钥匙。

这本书的写作是在抗日战争的危亡时期完成的,因之,这本书里虽然写的是“传统”,但通篇强调的却是“传统”与“现代”、基层的“乡土”与上层的“城市”之间的不同,以及这种不同给急于推广现代理念可能带来的困扰。

在谈及“文字下乡”时,费孝通说,“我绝不是说我们不必推行文字下乡”“我要辨明的是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出于乡下人的‘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所以提倡文字下乡的人,必须先考虑到文字和语言的基础,否则开几个乡村学校和使乡下人多识几个字,也许并不能使乡下人‘聪明’起来”。

随后,在谈到法律下乡时,他再次说:“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间发生了很特殊的副作用,它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但并不能有效地建立起法治秩序。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单靠制定若干法律条文和设立若干法庭,重要的还得看人民怎样去应用这些设备。更进一步,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还得先有一番改革。如果在这些方面不加以改革,单把法律和法庭推行下乡,结果法治秩序的好处未得,而破坏礼治秩序的弊病却已先发生了。”

当下再看费孝通这番话,仍然如黄钟大吕。须如,“无土栽培”种不出大树,只研究“问题”不关心“主义”,结果只能是东施效颦。

延伸阅读:

1. [美]H.金:《四千年农夫》,程存旺,石嫣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16。

2. 季栋梁:《上庄记》,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4。

3. 阎海军:《崖边报告:乡土中国的裂变记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gKFShGMRrgW+yTiuzvXyZ0Rra+/qC6iGEmmkj18RkMyn19iP4FnnCodKVX5M4u/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