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几天,我在网上的一些论坛和贴吧瞎逛,突然看到好几个帖子都在说同一件事:发帖的主人公们纷纷诉说自己在职场的心酸和无奈,自称比“月光族”还可怜。曾在大学毕业初期当过挺长一段时间“月光族”的我在看到这些话之后,感到非常好奇,因为根据我以往的经历,上班族中少有比“月光族”还要可怜的人。
大家先别急着向我拍砖,我敢如此断言必定有自己的道理。
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初入职场,薪水待遇一般都不怎么样,每个月拿个 2000元到 2500元是常有的事。除去房租、水电费、伙食费、交通费以及通信费等,往往还不到月底,口袋里就可能听不见一个硬币的响声。
因此,有些人拿到一点微薄的薪水后,想要犒劳一下自己出去吃一顿丰盛的大餐,或是给自己置办一件得体的衣裳都很难。每个月不伸手向家里或是朋友借钱已算是不幸中的大幸了。
再说说那几个帖子,我仔细看了看其中一个帖子的内容,这个帖子的主人是一个网名叫“小鱼儿”的姑娘,她在一家跨国集团工作,每个月都拿着丰厚的薪水。不仅如此,她还利用闲暇时间,做起了兼职,在网上开了一家网店,生意还算不错。
按理说,每个月能领取两份薪水的她,很多方面可能比普通白领要强,可她为什么还在众网友面前哭“穷”,说自己比“月光族”还要可怜呢?原来,她大学毕业之后,就进入了一家大公司上班,至今已经工作了好几年。安于现状的她在工作稳定之后,虽然每个月都能拿高薪,可是她自己也渐渐失去了继续深造的动力。而且,她每个月都要花掉工资的三分之一,来购买漂亮的衣服和名贵的化妆品,剩下的薪水还要用来支付房租以及其他一些必要的开支,最后,身兼两职的她收入所剩无几。而大把的时间用在工作上,她感觉自己每天忙得像一个高速旋转的“陀螺”,越来越忙,也越来越穷,平时都腾不出时间去充电学习,只得和理想挥泪告别。
读完整个帖子之后,我总算是明白了,其实,网友“小鱼儿”正是当下社会普遍又新潮的“working poor”,翻译成中文即“在职穷人”或“穷忙族”。
日本著名经济学家门仓贵史曾给“穷忙族”下了一个定义——每天繁忙地工作却依然不能过上富裕生活的人。与这个略带学术意味的定义相比,我本人更欣赏《炮打穷忙》这本书对“穷忙族”所做的精辟比喻,它把“穷忙族”比喻成“驴子”,形象可感,让人的脑海里一下子出现这么一个画面:忙碌在磨盘旁的驴子,日夜不停地忙碌,得到的却永远只是一捆干草。
最开始,人们只是把那些在职场上像驴子一样拼命工作却得不到回报、看不到太多希望的人,称为“穷忙族”。后来,这个定义得到扩展 ——为了填补空虚生活不停消费,之后又投入忙碌的工作中,而在消费过后最终又重返空虚的人也被称为“穷忙族”。网友“小鱼儿”无疑属于后者。
据调查,上班族中有高达 75%的人自认为是“穷忙族”,其中不乏像网友“小鱼儿”那样,每月领着高薪可依旧让自己陷入“穷忙”工作怪圈的人。我们不禁会问:“为什么当下社会会出现那么多的‘穷忙族’?”
美国一位摆脱了“穷忙”的前辈费里斯曾说:“忙碌,只是偷懒的一种形式,那是因为你懒得思考和分辨自己的行动。”我想,这句话应该一语击中了许多采取“驴子”式工作、思维混沌的职场老人的心。
许多陷入“穷忙”工作怪圈的上班族,之所以最后只能得到“一捆干草”,可能是因为他们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不清楚当前的工作是否有利于自己职业规划的实现。一个懒于思考和辨别自己行动的人,在工作上可能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吃得比猪差,干得比驴多,最后却越忙越穷,与自己的理想越来越远。
除此之外,不合理的消费态度亦是“穷忙族”出现的一个原因。网友“小鱼儿”对此应该有发言权,每月收入不菲的她,因为不懂得节制自己的消费欲望,花钱总是大手大脚,纯粹是为花钱而赚钱,所以每天都为工作忙得团团转,最后把自己累得半死,悲哀地沦为“穷忙族”。
我们要想彻底地走出“穷忙”的工作怪圈,重新和自己的理想拥抱在一块,一定要为自己量身制订一个明确的职业规划,弄清楚自己的职业方向,让自己每一分每一秒的忙碌都有其价值的归属。
此外,我们还应该学会理财,谨慎和理智地对待物质消费,千万不要盲目虚荣,为消费而“穷忙”。要知道,毫无节制地消费欲望是一个深不见底的大陷阱,人一旦沦陷将很难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