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置身于“跳槽”与“卧槽”的两难抉择之中

莎士比亚的著作《哈姆雷特》中,有一句经典名言至今仍让人们津津乐道,那就是: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朋友魏一民最近就面临着一个“哈姆雷特式”的困惑,即“跳,抑或不跳”。工作好几年的他因为不喜欢公司复杂的人际关系,所以一直有着“跳槽”的想法,可是他又担心自己跳槽之后,找不到另外一家能给他开出同等薪水的公司。

就这样,他始终将自己置身在“跳槽”与“卧槽”的两难抉择中,暗自进行一场艰难的拔河比赛,至今没有分出一个胜负。

其实,人在职场,“跳槽”还是“卧槽”,从来就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有调查显示,白领阶层几乎人人都有至少一次的跳槽经历,多的甚至高达十余次。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选择跳槽的理由通常都没有太大的差别,有的和我朋友魏一民一样,纯粹是因为不喜欢公司复杂的人际关系,还有的是出于对现有的工作环境和薪资待遇不满意。

既然如此,为了改变让人窒息的工作现状,我们是不是应该选择义无反顾地跳槽呢?从事人力资源工作多年,我看过太多因为盲目跳槽导致自己职业生涯惨不忍睹的例子。为此,我的建议是:跳槽有风险,执行须谨慎。

前不久,一个24岁左右的姑娘来我们公司面试行政文员一职。负责人事招聘的我,仔细看了一下她的应聘简历。不看还好,一看吓一跳,在她的工作经历一栏,密密麻麻地写了好几行字,我仔细数了一下,目前为止,她一共做了6份工作!

这个数字代表了什么?我相信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这位姑娘自毕业之后,平均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换两份工作。当我吃惊地问道:“你之前做过6份工作是吗?”姑娘的神色颇为得意,她自信满满地回道:“是的,我做的这6份工作全都是行政文员,工作经验丰富,所以您完全不用担心我的工作能力!”

听了她的回答,我有点哭笑不得。怎么能不担心呢?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喜欢稳定性不强的员工,她频繁跳槽的经历非但没有让她博得一个“工作经验丰富”的美誉,反而让HR担心她的稳定性,甚至质疑起她频繁跳槽的原因。

当我再三询问她频繁跳槽的原因后,她给出的答案果然如我预期的那样含糊不清。对我来说,简简单单的四个字“我不喜欢”并不具备任何的说服力,因此,我最终没有将公司行政文员的职位交到她的手上。

我给读者说这个例子,不是想要一棒子打死所有在职场上选择跳槽的人,而是希望通过这个例子告诉大家,在我们决定跳槽之前,一定要学会三思。频繁跳槽可能只会让应聘单位担心我们的稳定性,并且从不好的角度来揣测我们跳槽的原因,比如是不是工作能力或是为人处世有问题等。

不仅如此,从表面上看,我们频繁跳槽直接损害的是企业的利益,但细细想来,我们自己才是最大的受害者。为什么这么说呢?频繁跳槽不仅不利于我们个人资源和经验的积累,还会让我们养成“这山望着那山高”的坏习惯。更有甚者,病急乱投医,最后从一个“狼坑”跳到了一个“虎窝”,又从一个“虎窝”跳进了一个“狮群”。种种不满意让我们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最终影响自己的发展。

那么,我们究竟是选择“跳槽”还是“卧槽”呢?著名策划专家王志刚就曾在《职场百戒》中做了一些回答。他认为,在跳槽之前,人们必须先考虑以下三个问题。

1.我的本行是不是没有发展了?同行的看法如何?专家的看法又如何?如果真的已无多大发展,有无其他出路?如果有人一样做得好,是否说明了所谓的“无多大发展”是一种错误的认知?

2.我是不是真的不喜欢这个行业?是否这个行业根本无法让我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换句话说,是不是越做越没趣,越做越痛苦?

3.对未来所要转换的行业的性质及前景,我是不是有充分的了解?我的能力能否让我在新的行业如鱼得水?而我对新行业的了解是否来自客观的事实和理性的评估,而不是急着要逃离本行而产生的一厢情愿的自我欺骗?

只有当我们对这三个问题有足够理性的认知之后,我们才会真正地以自己的职业目标为导向,不再被“卧槽”还是“跳槽”困扰,最后在职场上迎来自己事业的最美春天。否则,我们可能就会处于犹豫不决、进退两难的境地,不知道最后该何去何从。 hIND/QVInae4zuRcckvQjM0CXj//10oRD9wbJTEEV5hQW7k4dcPqqHjPILa0+oY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