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路径篇 第二

一、求仁之途

个人求仁之途有三:学习、修身和践行。学习,是获取知识;修身,是培养品德;践行,是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感悟。三条途径,只有一个目的,为的是达到“仁”的境界。

(一)学习

(学习之目的)

2.1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8)

【译文】 孔子说:“清晨听到了‘道’,晚上死去也心甘情愿呀。”

【点评】 学习知识,是为了感悟知识背后的“道”。天有天道,人有人道。人道,即是“仁”。学习的最终目的,是领悟“仁”。

2.2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4)

【注释】 耳顺:有多种解释,通常解释为对不顺耳的话,也能听进去了。矩:规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有了自己的观点,四十岁能够不再被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够听进去各种好听或不好听的言论,七十岁到达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的境界。”

【点评】 这里孔子讲了自己——也是每一个人——一生学习所经历的不同阶段。学习,学的是知识,本身却是一个“悟道”的过程。“悟道”之后呢?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2.3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述而17)

【注释】 加:通“假”字,借予之意。易:指《易经》。

【译文】 孔子说:“假如再给我几年时间,五十岁时开始研习《周易》,便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

【点评】 学《易》是为了知天命,也是为了让自己“无大过”。

(学习之乐趣)

2.4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1)

【注释】 时习:有两种解释,一是“有了适当的时机就去实践”,一是“时常温习一下”;这里取前者。习,就是践行之意。孔子另外说过“温故而知新”,用“温”不用“习”,可以反证。说(yuè):同悦,愉悦,快乐。愠(yùn):恼怒,怨恨。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有机会实践,不是很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也不恼怒,不就是一个君子吗?”

【点评】 本章是《论语》开篇第一章,讲的是学习之乐,也是君子之乐。无论处在何种境况,君子都有自己的快乐。学习时,自有学习的快乐;交游时,会有朋友带来的快乐;处世时,即使无人理睬,君子的快乐也是无人能夺走的。

2.5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20)

【译文】 孔子说:“懂得一个事物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点评】 学习应是一件快乐之事。在每个领域里,学得最好的人,一定是能从中获得最多乐趣的人。

(学习之必要)

2.6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季氏9)

【译文】 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学后才知道的人,次一等;困惑了才去学的人,又次一等;困惑了还不学的人,像多数百姓一样,就是下等的了!”

【点评】 孔子认为人的智力是不同的,而学习是提高一个人智力的唯一途径。“生而知之者”,属于天才之类,毕竟极少,而大部分人的差别,就在学与不学之间。

2.7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20)

【译文】 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知道一切的人,只是喜好古代,用心寻求知识的人。”

【点评】 不像一些先知喜欢宣称受到什么“神启”,孔子从没有将自己形容为“生而知之者”,而是定位于“好学者”。他反复说过这一点。

2.8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公冶长28)

【译文】 孔子说:“十户人家的小村子里,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

【点评】 此章像是上一章的延续。孔子认为自己除了“好学”之外,并没有什么其他过人之处。

2.9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卫灵公31)

【译文】 孔子说:“我曾整天不吃饭,彻夜不睡觉,苦思冥想,却毫无益处,不如花些时间去学习。”

【点评】 大多数人不能“生而知之”,只能“学而知之”,所以,有时间胡思乱想,不如老老实实去学习。

2.10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述而28)

【译文】 孔子说:“世上大概会有这样一种人,什么都不懂却能生造出许多,我不是这样的人。多听,选择其中好的而效法;多看,记在心里而增加见识。这是次等的智慧。”

【点评】 孔子认为自己是“学而知之”,而学习中,多闻多见是关键。

(学习之方法)

2.11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17)

【注释】 由:即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人,孔子前期最重要的弟子之一,以忠诚勇武著称。女:同汝,你。

【译文】 孔子说:“仲由啊!教教你什么是‘知’,好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知’啊。”

【点评】 学习之后,知道了自己知道什么,同时,也知道了自己不知道什么,才算是真的明白了。这一章通常解释为一个人对待学习所应有的诚实态度,未必全面。学习就是为了看清“知”与“未知”之间的分野,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对一个人来说,是如此;对人类而言,也是如此。

2.12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11)

【译文】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会有新的发现。这样就可以自学为师了。”

【点评】 这里讲的是学习之法。其实,学习知识如此,研究历史也是如此。

2.13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15)

【注释】 罔(wǎng):茫然,迷惑。殆(dài):疑惑。

【译文】 孔子说:“学习时不思考,就会茫然糊涂;只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充满疑惑。”

【点评】 学与思的关系。“学”是为了领悟“仁”,“不思”,自然是学而不通;“不学”,一定是胡思乱想。

2.14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8)

【注释】 愤:苦思而未得。悱(fěi):欲言而未能。隅(yǔ):角落。

【译文】 孔子说:“不到苦思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不到欲言而未能的时候,不去启发。不能举一而反三的人,就不用再教他了。”

【点评】 此章讲的是教学之法。孔子虽然说自己“有教无类”,对太笨的学生似乎也无法忍受。

2.15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子罕8)

【注释】 鄙夫:乡野之人。叩:叩问。竭:穷尽。

【译文】 孔子说:“我有知识吗?没有知识啊!有乡野之人向我请教,我对问题本来一无所知,但从问题的两端去追问,很快就弄清楚了。”

【点评】 “叩其两端”是孔子的学习方法,亦是其学说的方法论。对一个概念或事物,只有从两个方面去探寻,才能真正理解。孔子论“忠”和“恕”,说“君子”与“小人”,都是如此。

2.16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泰伯17)

【译文】 孔子说:“学习起来,就怕赶不上,又担心丢掉什么。”

【点评】 这里讲的是学习时应有的态度和心境。

2.17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卫灵公26)

【注释】 阙文:缺失的文字;另一解释,说史官记史,有疑问之处缺而不记,称为阙文。此处取前一种解释。

【译文】 孔子说:“我还能看到史书里那些缺失的文字。就像有马之人,把马借给他人骑走了,那些文字本来是有的,如今消失了!”

【点评】 此章文意,众说纷纭,历来难以贯通。这里的新释,或可聊备一说。

(学习之时弊)

2.18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为政16)

【注释】 攻:攻击。斯:这。也已:也就停止了。

【译文】 孔子说:“攻击那些异端邪说,使之不能为害。”

【点评】 此章历来释读不一。“攻”,多解作“攻击”,也有释为“治学”。这里取前者。从历史上来看,孔子坚信绝对真理,不可能主张“多元化”,因此,在他看来,攻击异端是一件再正确不过的事情了。

2.19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宪问24)

【译文】 孔子说:“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自身修养;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在人前装模作样。”

【点评】 学习为的是提高自我,而不是装饰自身。学习之异化,看来自古就有了。

2.20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 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阳货8)

【注释】 由:子路的名字。女:汝,你。居:坐。绞:说话尖刻。

【译文】 孔子说:“子路啊,你听说过‘六言’和‘六弊’吗?”子路回答说:“没有。”孔子说:“坐下,我来给你讲讲。喜好仁德而不爱学习,其弊病就是变得愚蠢;喜好智慧而不爱学习,其弊病就是张狂放荡;喜好诚信而不爱学习,其弊病就是遇事犯浑;喜好直率而不爱学习,其弊病就是出口伤人;喜好勇敢而不爱学习,其弊病就是四处惹祸;喜好刚强而不爱学习,其弊病就是自大妄为。”

【点评】 学习,是通向“仁”的必经之途。尽管有“求仁”之心,一个人若不肯学习的话,也会有一身的毛病。

(二)修身

(修身以求仁)

2.21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见也。” (里仁6)

【译文】 孔子说:“我没见过喜好仁德之人,也没见过厌恶不仁之人。有喜好仁德的人,自然是再好不过了;有厌恶不仁的人,自身有仁德,能让不仁之人无法影响自己。总能有一天可以致力于仁德吧?连这点力量都没有的人,我还真没见过。这种人可能会有,但我没见过。”

【点评】 仁,虽源自内心,却非自然生成,需要培植养护。这就是修身之义。

(见贤思齐)

2.22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17)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

【点评】 修身的方法之一,就是向榜样学习。榜样有好坏两种,学习起来,也分看齐和反省两路。

2.23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22)

【译文】 孔子说:“三人同行,其中必有可以为师之人。选择善者为榜样而效法,以那些不善者为借鉴而改过。”

【点评】 身边没有好的榜样,总会有坏的典型。坏人或有缺点之人,亦可有助于自己修身,这实在是孔子的一个重要观点。

(改过)

2.24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卫灵公30)

【译文】 孔子说:“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真是过错了!”

【点评】 修身的另一方法,是“改过”。在孔子看来,人非圣贤,绝不完美,不但充满缺点,还会不断犯错。修身的过程,就是不断“改过”的过程。能改之“过”,就不算是“过”了。

2.25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里仁7)

【注释】 党:同类,团体。

【译文】 孔子说:“人的过错,因所属的团体不同而不同。观察其错误,也就可以知道有没有仁德了。”

【点评】 社会中的人,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生活在复杂群体关系中的个体。一个人的过错,往往也会是一个团体的过错。个人的“改过”,有时会涉及群体,绝非易事。

2.26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述而3)

【注释】 徙(xǐ):迁移,趋赴。

【译文】 孔子说:“品德不去培养,学问不去探求,听到哪里有正义而不能前赴,有了不善之举而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啊!”

【点评】 人的过错有多种,以上四项大概是主要的,其中最关键的,当然是“不善不能改”。

2.27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阳货16)

【注释】 亡:消失。廉:方正,清高。戾:暴躁,易怒。

【译文】 孔子说:“古代人有三种毛病,这些毛病如今恐怕都不一样了。古代狂者只是放肆,现在的狂者是放荡;古代傲者只是清高,现在的傲者是骄横;古代愚者只是蠢笨,现在的愚者是充满了欺诈啊!”

【点评】 人的过错,也会与时俱进,越来越严重。如此推断,人类想要达到“仁”,会是一件越来越困难的任务。

2.28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泰伯16)

【注释】 侗(tóng):无知。愿:朴实。悾悾(kōng):同空。

【译文】 孔子说:“狂妄而不正直,无知而不老实,空话连篇而不可信,我真不知道怎么会有这样的人!”

【点评】 好像是在说那种善于说空话、大话而极不可信之人,看来,这种人古已有之。

2.29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子罕24)

【注释】 法语:原则性的话。巽与:巽,恭谦。与,赞许。说(yuè):悦。绎:分析。

【译文】 孔子说:“符合原则的正言规劝,能不听从吗?但只有具体改过才可贵。恭顺的赞许,听了能不高兴吗?但只有仔细分析才可贵。只是高兴而不加分析,只是听从而不具体改过,我对这样的人实在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点评】 一个人表面接受批评容易,实际改正错误很难。同样,好话听进去容易,能分辨出其中真伪很难。

2.30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公冶长27)

【注释】 自讼:自己和自己争辩。

【译文】 孔子说:“算了吧!我没见过能看到自己的错误,还能做自我批评的人。”

【点评】 一个人能看到自己身上的毛病很难,愿意承认这些毛病并肯做自我批评更难,自我批评之后能真正改掉,则是难上加难。

2.31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里仁23)

【注释】 约:约束。“约之以礼”之意。鲜:少。

【译文】 孔子说:“以礼来约束自己而再犯错误的人,很少了!”

【点评】 想要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对自己“约之以礼”,大概是唯一的办法。

(崇德辨惑)

2.32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颜渊21)

【注释】 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鲁国人,孔子前期年轻的弟子。崇德:提高道德修养。修慝:消除恶念;慝(tè),邪念。辨惑:辨识迷惑。

【译文】 樊迟陪着孔子在舞雩台下散步,说:“请问怎样提高品德呢?怎样消除恶念呢?怎样辨识迷惑呢?”孔子说:“问得好!先做事再问收获,不就是提高品德了吗?检讨自己的恶念,而不要攻击他人的缺点,不就是消除恶念了吗?一时激愤,就忘记自身安危并牵连自己的亲人,这不就是迷惑吗?”

【点评】 崇德、修慝和辨惑可以说是修身的主要内容。修身是为求仁,也就是达到忠和恕。崇德就是忠,修慝就是恕。辨惑是培养“智”,不能感情用事。

2.33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颜渊10)

【注释】 子张:姓颛孙名师,字子张,陈国人,孔子后期重要弟子之一。徙义:赴义。“诚不以富,亦只以异”:《诗经·小雅·我行其野》的诗句,写的是弃妇之怨,意思是“不是贪图富贵,只是因为变心!”也有认为这两句是错简的,应在“季氏篇”12章。

【译文】 子张问怎样才能提高品德和辨识迷惑。孔子说:“以忠信为主,唯义是从,这就是提高品德的努力方向。对一个人,爱起来,就愿他永久活着;恨起来,就盼他立刻死去。既要他活,又要他死,这就是迷惑啊!就像诗中所言:‘不是贪图富贵,只是因为变心!’”

【点评】 修身时,重要的是能坚守自己的方向,不受各种诱惑、疑虑和感情的影响,不然,就会陷入迷茫而难以自拔。

(坚持)

2.34 子曰:“善人,吾不得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述而26)

【注释】 恒:指恒心。约:穷困。泰:安逸,奢侈。

【译文】 孔子说:“善人,我大概是见不到了;能见到有恒心之人,也就可以了。本来没有,却装作有;本来空虚,却装作充实;本来穷困,却装作富足;这样的人是难有恒心的啊!”

【点评】 虚荣之人,难有恒心。修身要培养的品德之一就是恒心。此章原文前面,原有论圣人君子句,另列。

2.35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19)

【注释】 篑(kuì):土筐。

【译文】 孔子说:“譬如堆土为山,只差一筐土就要完成时,停了下来,那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啊!譬如在平地堆土,虽然刚倒下第一筐土,继续下去,那也是我自己要进行下去的啊!”

【点评】 修身,如同做其他事情一样,最终能否做成,全在于自己能否坚持到底。

2.36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26)

【译文】 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一个百姓,却无法强迫他改变志向。”

【点评】 一个人的意志,有时可以和一个帝王或政权来抗衡。

2.37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子罕28)

【注释】 雕:同凋。

【译文】 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冬季,才会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点评】 只有到了最后,我们才能知道谁是真正的坚守者。只是坚守到最后,未必一定是成功,结局仍然可能是凋谢。

(三)践行

2.38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雍也17)

【译文】 孔子说:“谁能不经过门而走出屋子呢?为什么不沿着这条道路走呢?”

【点评】 这是一个“践行”的例子。践行就是在生活实践中去体验和感悟“仁”。没有人能够不经过门而走出屋子的,路径只有一条,过了门槛,门外就是“大道”。

2.39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先进20)

【译文】 子张问善人是什么样的人。孔子说:“不再踩着别人的脚印走了,但还没有登堂入室啊!”

【点评】 这是《论语》中较难解释的一章。善人,应该是“完人”——完美之人,仅次于“圣人”。善人对“仁”的领悟已达自觉,无需再跟随他人学习了,只是还没能像圣人那样达到登堂入室的程度。这里,孔子用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

2.40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述而6)

【注释】 艺:指“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译文】 孔子说:“有志于道,立身于德,遵循于仁,游娱于六艺之中。”

【点评】 人的一生,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都可以是求仁的过程。

2.41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雍也23)

【注释】 知(zhì):同智。乐(yào):喜爱。

【译文】 孔子说:“智者喜爱水,仁者喜爱山;智者活跃,仁者沉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点评】 仁无所不包,无所不在,甚至在山水之中,只看自己能不能体验。

2.42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公冶长26)

【注释】 颜渊:姓颜名回,字渊,鲁国人,孔子前期最重要的弟子之一。季路:即子路。姓仲名由,鲁国人,孔子前期最重要的弟子之一。侍:陪侍。盍:何不。伐:夸耀。施劳:施,表白;劳,功劳。

【译文】 颜渊、子路在孔子身边陪侍。孔子说:“你们何不说说自己的志向呢?”子路说:“愿意和朋友们一起共享自己的车马、裘衣,坏了也在所不惜。”颜渊说:“愿意不夸耀自己做的好事,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问孔子:“愿意听听夫子的志向。”孔子说:“让老年人安心,让朋友们信任,让年少者得到关怀。”

【点评】 这里谈的是对“仁”的理解。子路想到的是共享,颜渊想到的是谦让,而孔子心里想的是天下安定。

2.43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先进26)

【注释】 曾晳:姓曾名点,字子晳,鲁国人,孔子最早的弟子之一,也是曾参之父。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鲁国人,孔子前期弟子。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鲁国人,孔子前期较年轻的弟子。毋以也:不敢说话。摄:夹于。哂(shěn):不以为然的微笑。方六七十:方圆六七十里。会同:诸侯会见。端章甫:端,古时礼服之称。章甫,古时礼帽之称。相:礼仪之司仪。希:同稀。莫:同暮。冠者:成人。沂:沂河。舞雩(yú):祭天求雨之台。

【译文】 子路、曾点、冉求、公西赤陪孔子坐着。孔子说:“我比你们年长一些,不要因此而不敢说话了。平日总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你们要怎样去做呢?”

子路急忙抢先回答:“一个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常常受到侵扰,国内又有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能使其民众善战,并且知晓规矩。”孔子听了,不以为然地微微一笑。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冉求答道:“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让我来治理,三年之后,就可以让百姓温饱。至于礼乐之事,只能有待君子了。”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呢?”公西赤答道:“不敢说能做什么,只是愿意多学一点。宗庙祭祀或是诸侯会盟,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当一个小小的司仪。”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呢?”曾点正在弹瑟,此时瑟声渐慢,随着“铿”的一声而收住。他推瑟而起,说:“我的想法和他们三位不同啊!”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各言其志嘛!”

曾点说:“暮春三月,换上刚做好的春装,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一起去沂河游泳,在舞雩台上吹风,再一路唱着歌回家。”孔子听了,长叹一声说:“我想的和曾点一样啊!”

子路、冉求、公西赤三个人先走了,曾点后走。他问孔子说:“他们三人的回答怎么样?”孔子说:“也就是各言其志而已。”曾点说:“那夫子为什么要笑子路呢?”孔子说:“治国以礼,而他说起话却一点也不懂谦让,所以笑他。”曾点又问:“那冉求讲的是不是治国之道呢?”孔子说:“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曾点又问:“那公西赤讲的是不是治国之道呢?”孔子说:“宗庙祭祀和诸侯会盟,这不是国君的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像赤这样的人只能做一个小司仪,谁又能担当得了大司仪呢?”

【点评】 各言其志,也就是各自谈对“仁”的理解。子路谈的是强兵,冉求说的是富国,公西赤讲的是礼乐,而在孔子看来,这些都是手段,仁的最终理想,是让人类回归自然的嬉戏状态——就像曾点所描绘的暮春时节的郊游,或者,像两千多年后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所形容的“人,诗意地栖居”——那才是天下“大同”的最高境界。

二、君子之路

人之仁者,即为君子;人之不仁者,便是小人。君子有自己独特的品行规范,小人也有标签式的行为举止。

(一)君子标准

(心中有仁)

2.44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宪问6)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中有不具仁德的人吗?从未见过小人中谁有仁德。”

【点评】 君子与小人的区分标准,就是心中有没有“仁”。

2.45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宪问28)

【注释】 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孔子前期最重要的弟子之一。

【译文】 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未能做好: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勇气的人不会畏惧。”子贡说:“夫子说的就是他自己啊!”

【点评】 同样的话,孔子多次说过。君子有仁,还要有智和勇。

2.46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颜渊4)

【注释】 司马牛:姓司马名耕,字子牛,宋国人,孔子前期较年轻的弟子。

【译文】 司马牛问君子是什么样的人。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畏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畏惧,这样就可以称为君子了吗?”孔子说:“自我反省时没有内疚,那还有什么可忧愁和惧怕的呢?”

【点评】 一个人因心无内疚而变得不忧不惧,就接近“仁”了,也就成为君子。

2.47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卫灵公32)

【注释】 馁(něi):饥饿。禄:为官的俸禄。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一心求道而不求食。耕田,不免要饿肚子;读书,却可得到俸禄。君子忧心的是道,而不担心受穷。”

【点评】 君子一意求仁而心无旁骛,自然是好,但谋生之路只有仕途一条,却是传统儒生的“死穴”。中国知识分子政治独立性的缺乏,盖源于此。

2.48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宪问42)

【译文】 子路问如何做君子。孔子说:“自己修身,恭敬做事。”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自己修身,并能让他人安身。”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自己修身,并能让百姓安定。自己修身又能使百姓安定,尧、舜恐怕还难以完全做到呢!”

【点评】 从“修己”到“安人”,再到“安百姓”,就是由“仁”到“圣”,也就是从君子到圣人。

2.49 孔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述而26)

【译文】 孔子说:“圣人我是不可能看到了,能见到君子,这也就可以了。”

【点评】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凭借自我努力可以成为君子,但由“仁”入“圣”,行仁政于天下,则是圣人之事,需要有“天命”。

(博学知礼)

2.50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雍也27)

【注释】 约:约束。畔:同叛。

【译文】 孔子说:“君子在文化知识方面要博学,在行为上要用礼来约束自己,这样也就不会偏离正道了。”

【点评】 博学是君子的必备条件,知礼亦是。无论博学还是知礼,实质上,都是为了达到仁。

2.51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颜渊15)

【点评】 此章文句两见于《论语》,文句几乎相同。

2.52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14)

【注释】 就:靠近。有道:有仁德之人。正:改正。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勤劳做事,小心说话,接近有仁德的人,来改正自己身上的缺点,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点评】 所谓“好学”,就是愿向仁德之人学习。

2.53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18)

【注释】 质:质朴,无修饰。文:文采,经过修饰。野:粗野。史:虚饰。

【译文】 孔子说:“过于质朴而缺乏文采,就会流于粗野;文采太多而缺少质朴,就会显得虚夸。质朴和文采兼备,相得益彰,才是君子。”

【点评】 “文质彬彬”,其实,就是一种气质,一种由“知书达礼”而形成的气质。“知书”而自有内涵,“达礼”则人有教养。

2.54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卫灵公18)

【注释】 孙:同逊。

【译文】 孔子说:“君子以义为做人根本,以礼为行为规范,以谦逊的方式表达自己,以诚信的准则完成事业。这就是君子啊!”

2.55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尧曰3)

【译文】 孔子说:“不懂天命,就不能成为君子;不知礼仪,就不能立业安身;不能分辨话语,就不能真正了解他人。”

【点评】 知礼之外,君子还应该知人、知命。

(讷言敏行)

2.56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里仁24)

【注释】 讷(nè):迟钝。这里指说话谨慎。

【译文】 孔子说:“君子要说话谨慎而行动敏捷。”

【点评】 “讷于言”就是“慎言”。孔子对“慎言”极为重视,曾反复强调,并将其作为君子的衡量标准之一。

2.57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为政13)

【译文】 子贡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先实践了自己的主张,然后再说出来。”

【点评】 这是对“讷于言而敏于行”的进一步发挥。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先做再说;二是自己能做到的,再要求别人。

2.58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宪问27)

【译文】 孔子说:“君子以说的比做的多为耻。”

【点评】 与赞赏“慎言”相反,孔子非常不喜欢夸夸其谈之人。夸夸其谈,和“巧言令色”一样,都是言不由衷,是一个人缺乏诚意的表现。

2.59 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先进21)

【注释】 论笃是与:论,言论;笃,诚实;与,赞许。此句可理解为,说话诚实值得推崇(杨伯峻《论语译注》);似也可解释为,议论时总是一味赞许。这里取前者。

【译文】 孔子说:“说实话的人值得推崇,是真君子呢?还是貌似庄重之人呢?”

【点评】 一个人说得诚恳或说得好听,都还不足以证明自己是君子。如何辨别呢?孔子提出的办法是“观其言,察其行” (公冶长10)

2.60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卫灵公23)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会只凭一个人说的话就举荐他,也不会因一个人不好而废掉他所说过的好话。”

【点评】 这是君子待人处世的态度,也是旁人判断君子的标准。

(不争不党不器)

2.61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八佾7)

【注释】 射:射箭。

【译文】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要与别人竞争的。如果有的话,那一定是射箭比赛吧!比赛时,先作揖互让,然后上场。下场后,又一起喝酒。虽是竞争,仍是君子。”

【点评】 君子不争。在充满竞争的商业社会,君子如何生存是一个新问题。

2.62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卫灵公22)

【注释】 矜(jīn):持重。

【译文】 孔子说:“君子持重而不与人争,合群而不结党。”

【点评】 君子不争,所以不党。不争的是利益,而党是利益团体。在现代政党社会中,一个人想做君子,恐怕是越来越难了。

2.63 子曰:“君子不器。” (为政12)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把自己当作器具。”

【点评】 君子不器,就是不要去争当工具或被人当作工具。这是孔子很重要的思想之一。可惜,自古以来,儒生的梦想都是能够成为统治者的“工具”,似乎有悖于老师的这一教诲。

(三畏三戒三愆)

2.64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季氏8)

【注释】 狎(xiá):亲昵而不敬。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敬畏:敬畏天命,敬畏地位尊贵者,敬畏圣人之言。小人不懂天命,所以不敬畏,也不尊敬地位尊贵者,还轻侮圣人之言。”

【点评】 君子的“三畏”,敬畏的是大自然的天意、世俗的王权和圣人所代言的道德规范。

2.65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季氏7)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年之时,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沉溺;身体强壮了,血气方刚,要戒除争强好斗;年老之日,血气已经衰微,要戒除对所拥有的贪恋不舍。”

【点评】 人生经验之谈,非过来人体会不到,也讲不出来。孔子一般只讲道理,不讲生理,此章例外。

2.66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季氏6)

【注释】 愆(qiān):过失。瞽(gǔ):盲。

【译文】 孔子说:“陪伴在君子旁边,要注意别犯三种错误:谈话时还没轮到你,你就抢着说话,这是‘躁’;轮到你时,你却不说,这是‘隐’;不看脸色而贸然说话,这就是‘瞽’。”

(其他)

2.67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学而8)

【注释】 重:庄重。惮(dàn):害怕。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为学也不扎实。为人以忠信为主,不要与比自己还差的人为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点评】 对君子做人的整体要求。

2.68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季氏10)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九种情况要仔细思考:看时要想想是否看清楚了;听时要想想是否听明白了;脸色要想想是否保持温和;容貌要想想是否保持谦恭;说话要想想是否诚实;办事要想想是否敬业;有了疑问,要想想是否该向人询问;生气发怒,要想想是否会有不好的后果;获取利益之时,要想想是否合乎义的准则。”

【点评】 对君子处世的具体指引。

2.69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里仁10)

【注释】 适:可以。莫:不可以。比:相近、靠近。

【译文】 孔子说:“君子行走于天下,没有什么路一定要走,也没有什么路一定不能走,只要遵循道义的指引就行了。”

【点评】 在现实生活中,君子行事可以灵活,只是心中不能“违仁”。

2.70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卫灵公37)

【注释】 贞:言行一致。谅:守信。

【译文】 孔子说:“君子恪守原则,而不一定拘泥于小信。”

【点评】 此章和上一章表达的是相同的意思。

2.71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卫灵公19)

【译文】 孔子说:“君子只怕自己没有才能,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

【点评】 同样的意思,孔子曾多次表达,如:“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学而16)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宪问30)

2.72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卫灵公20)

【注释】 没世:死后。

【译文】 孔子说:“君子引以为恨的,是死后自己的名字不被他人所称道。”

【点评】 君子可以甘守寂寞,但对自己死后名声的好坏,还是很在意的。

2.73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阳货24)

【注释】 恶(wù):厌恶。讪(shàn):诽谤。窒:阻塞,不通。徼(jiǎo):窃取,抄袭。知:同智。孙:同逊。讦(jié):揭发,攻击。

【译文】 子贡说:“君子也有厌恶的事吗?”孔子说:“有厌恶的事。厌恶到处说别人坏话的人,厌恶身居下位而诽谤在上者的人,厌恶勇敢而不懂礼节的人,厌恶果断而顽固不化的人。”孔子又问:“子贡啊,你也有厌恶的事吗?”子贡说:“厌恶抄袭别人成果而当作自己智慧的人,厌恶将不谦虚当作有勇气的人,厌恶攻击别人而自以为正直的人。”

【点评】 君子有爱也有恨,所恨之事,自然就是君子所戒。有意思的是,孔子为师,最看不惯的是对尊者不敬;子贡为学生,最痛恨的是抄袭。

(二)君子和小人

(为人)

2.74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雍也13)

【注释】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晋国人,孔子后期重要弟子之一。女:同汝,你。

【译文】 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

【点评】 人分为君子和小人,儒亦可分。因此,自称儒者之人,未必都是君子,其中亦有小人。

2.75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述而37)

【注释】 戚戚:忧愁、烦恼。

【译文】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坦荡,小人时常烦恼忧伤。”

【点评】 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之一,就是胸怀和心态的不同。

2.76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子路26)

【译文】 孔子说:“君子安然而不傲慢,小人傲慢而不安然。”

【点评】 因胸怀和心态的不同,君子和小人的外在神情也就自然不同。

(待人)

2.77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卫灵公21)

【注释】 诸:之于。

【译文】 孔子说:“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要求别人。”

【点评】 这是君子和小人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君子总是严于律己,小人喜欢苛求他人。

2.78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颜渊16)

【译文】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正好相反。”

【点评】 对待他人的不同态度,也是君子和小人之间的重要区别。

2.79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路23)

【译文】 孔子说:“君子之间和谐,却能保持差异;小人之间混同一片,却不和谐。”

【点评】 “和而不同”是君子与他人关系的典型特征,而“同而不和”是小人与他人关系的真实写照。

2.80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为政14)

【注释】 周:合群。比(bì):勾结。

【译文】 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点评】 此章与上一章主题相近。君子因“和而不同”,所以“周而不比”;同样,小人因“同而不和”,只能“比而不周”。

2.81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子路25)

【注释】 易事:易于共事。难说:难以取悦;说:同悦。器之:量才。

【译文】 孔子说:“为君子做事容易,但取悦不易。不按正道办事,他是不会喜欢的。用人之时,他总是量才而用。为小人做事很难,但取悦容易。不按正道办事,他也会喜欢的。但到用人之时,他会求全责备。”

【点评】 君子难以取悦,小人难以共事。

(做事)

2.82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16)

【译文】 孔子说:“君子明白的是义,小人看到的只是利。”

【点评】 做起事来,有无“仁”的担当,是君子和小人的根本区别。义是实践“仁”的一种责任和义务。人,生而逐利,是本性;继而寻义,是觉悟;有了“主义”,便是以“寻义”之名“逐利”——团体、阶层或全人类之利。

2.83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宪问23)

【译文】 孔子说:“君子向上寻求更高的境界,小人向下寻找更低的落点。”

【点评】 有关“上达”和“下达”之意,历来有多种解释,如“义利说”“学识说”等,皆通。此处只取原文字意。

2.84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卫灵公34)

【注释】 小知:小事。大受:承担重任。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能做小事,但可以承担重任;小人无法承担重任,但可以做些小事。”

【点评】 君子可大用,却不能小用,正如栋梁之材,不可用来做桌椅板凳。小人不可大用,但可小用。一个社会是由君子和小人共同组成的,各得其所,也能和谐。

2.85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里仁11)

【注释】 怀:怀念,贪恋。土:乡土。刑:刑罚。

【译文】 孔子说:“君子怀念的是道德,小人贪恋的是乡土;君子思考的是刑罚,小人想到的是小恩小惠。”

2.86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阳货23)

【译文】 子路问:“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答道:“君子以义为最高品德。君子有勇无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为盗。”

【点评】 勇而无义,无论是君子还是小人,同样都会犯错,且君子所犯之错未必会比小人所犯之错小。将君子和小人放在一起告诫,《论语》中,仅此一章。

(坚守)

2.87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卫灵公2)

【注释】 兴:起身。愠(yùn):怨恨。固穷:固守穷困。

【译文】 在陈国断了粮食,随行的弟子们都饿病了,站不起身来了。子路不高兴地来见孔子,说道:“君子也有穷困潦倒到走投无路之时吗?”孔子说:“君子守得住穷困,小人一遇穷困就守不住了。”

【点评】 周游列国途中,困于陈蔡,乃至绝粮,是孔子一生中所面临的最严峻的考验。在这个关键时刻,连最忠诚的弟子们都开始有些动摇了。孔子以“君子固穷”来激励他们,稳定人心。 uoYAIBpdbfCPnt1hFD5oavqAZeUjCYTNdHFCXszFBlIUofUg0TUJJl5Mmykjo9t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