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十 西汉长安的西南“城”区和东北“郭”区

1 “坐西朝东”的长乐宫和未央宫

西汉都城长安是逐步建设完成的。汉高帝时,先把秦的离宫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使用,接着又在长乐宫以西建筑未央宫,在未央宫以北草创北宫,又在长乐、未央两宫之间建武库。直到汉惠帝(公元前194—前188年)时,才筑周围的城墙,建设西市。汉武帝时(公元前140—前87年),在西城外建筑建章宫,在长乐宫以北建明光宫,未央宫以北建桂宫,增修北宫等等。

原来秦的兴乐宫在渭水以南,和渭水以北的咸阳宫仅一水之隔,造有长三百八十步的横桥以便来往。兴乐宫周围有二十多里 ,在秦末汉初的战火中没有被毁,汉高帝利用它作为朝廷,宫内有前殿以及其他宫殿。惠帝以后改为太后所居,朝廷移到未央宫。长乐宫四面有门,但是只有东门和西门有阙(参看图31) [2] ,说明长乐宫的宫殿虽然都南向,而整个宫是坐西朝东的。该是秦代已经如此,西汉只是沿袭原有的体制而已。

图31 东汉画像砖上所见“凤阙”

(四川成都扬子山汉墓出土,采自《四川汉代画像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

西汉宫殿的正门前,很讲究造阙。汉武帝在长安城西所造建章宫,建有东阙和北阙,高二十多丈,阙上有铜凤,称为“凤阙”。这块画像砖所描写的就是凤阙,双阙之间有屋顶相连,形成大门,屋顶之上立有巨大的铜凤。班固《西都赋》所说“设璧门之凤阙”,当即指此。建章宫的凤阙,直到东汉繁钦《建章凤阙赋序》仍说:“秦汉规模,廓然泯毁,惟建章凤阙,耸然独存。虽非象魏之制,亦一代之巨观。”(见《艺文类聚》卷六二)

未央宫在长乐宫以西,也是个大宫,周围二十多里 。它和长乐宫同样坐西朝东,以东门、北门作为正门,设有东阙和北阙。《史记·高祖本纪》载:“八年萧丞相(萧何)营作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太仓,高祖还,见宫阙壮,甚怒。”《汉书·高帝纪》又载:“七年二月至长安,萧何治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太仓,上见其壮丽,甚怒。”东阙又称苍龙阙或青龙阙,北阙又称玄武阙,见于《汉宫阙疏》(《三辅黄图》引)、《三辅旧事》(《艺文类聚》卷六二引)、《关中记》(《史记·高祖本纪》集解、《太平御览》卷一七九引)。

为什么未央宫只立东阙、北阙呢?颜师古注说:

未央殿虽南向,而上书奏事谒见之徒,皆诣北阙,公车司马亦在北焉,是则以北阙为正门,而又有东门、东阙。至于西南两面无门阙矣。盖萧何初立未央宫,以厌胜之术,理宜然乎?

《三辅黄图》有同样的解释。颜师古说西汉“上书奏事谒见之徒皆诣北阙”,确是事实。例如枚皋“上书北阙,自陈枚乘之子”(《汉书·枚乘传》)。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有男子“诣北阙自谓卫太子(即因巫蛊事件而自尽的戾太子)”(《汉书· 不疑传》)。但是颜氏据此认为只有北阙是正门,并不恰当,其实东门比北门更重要,东门是接受诸侯朝见的正门。《汉书·五行志》说:“文帝七年六月癸酉未央宫东阙罘 灾,刘向(公元前77—前6年)以为东阙所以朝诸侯之门也,罘 在外,诸侯之象也。”东门和北门同样是正门,东门又是主要的正门。张衡《西京赋》描写未央宫说:“朝堂承东,温调延北,西有玉堂,联以昆德。”朝堂是指未央宫前殿的朝堂,温调是指前殿以北的温调殿(当即《三辅黄图》所说温室殿),玉堂和昆德都是前殿以西的殿名。所谓“朝堂承东”,就是说未央宫的朝堂是用来接待东来朝见的诸侯的。所谓“温调延北”,就是说温调殿是用来接待北来谒见的臣下的。

萧何在七年二月以前,主持建筑好未央宫,立东阙、北阙,造前殿以及武库、太仓,是为高帝建都长安作好准备。就在这时,高帝从栎阳迁都到长安。未央宫是新建的朝宫,东阙和北阙是未央宫正门的高阙,前殿是未央宫举行朝仪的大殿,是利用龙首山作为基地而建筑的,地势高,具有居高临下的威势。现存台基遗址,南北长340米,东西宽150米,北端最高处达10多米,由南往北有三个大台面,次递增高。建筑又很高大,《三辅黄图》说:“前殿东西五十丈(合今117.5米),深十五丈(合今35.25米),高三十五丈(合今82.25米)。”高度当连台基而言。前殿、东阙和北阙,都是未央宫的重要建筑,所以要造得十分高大华丽,这是为了壮大新王朝皇帝的威势。正如萧何对答汉高帝所说:“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

萧何在建筑未央宫前殿、东阙、北阙的同时,建成武库和太仓,也是建设都城的首要项目,因为武器和粮食,是都城必须充分储备的物资。

《三辅黄图》说:“太仓,萧何造,在长安城外东南。”《长安志图》的《汉故长安城图》,把太仓画在霸城门东南(参看图32),当在漕渠(昆明故渠)所能够通达到的地点,以便积储粮食。

图32 元李好文《长安志图》所载《汉故长

《经训堂丛书》本)

武库造在长乐、未央两宫之间,安门大街的西侧,其遗址已经发掘出来,和文献记载相合 。其平面作东西长方形,东西宽800米,南北长320米,库内分筑七座兵器仓库,分成两组,东面一组四座兵器仓库,西面一组三座兵器仓库 。武库是精锐兵器的储藏所,所谓“武库精兵所聚”(《汉书·魏相传》),设有武库令、丞主管,属于执金吾管辖。执金吾是京师里守卫和巡查的长官,但是颁发武库的兵器,必须经过皇帝的诏令 [6] 。武库之所以要造在长乐、未央两宫之间,就为了便于皇帝亲自控制。

高帝时萧何主持创设的国都长安,只利用秦的旧宫建成了长乐宫,在长乐宫东南造了太仓,在长乐宫以西造了未央宫,在长乐、未央两宫之间造了武库。这样从东到西,太仓、长乐宫、武库和未央宫,形成一横排的大小建筑群。尽管每座主体建筑的本身都是南向的,而整个一横排的朝宫和仓库的总体,却都是坐西朝东的。当时虽然还没有建设周围的城墙,但后来惠帝时建筑城墙,武帝时进一步扩建宫室,都是在这个基础上扩展的。武帝在西边城外建造的建章宫,和未央宫一样设北阙和东阙

2 内城性质的长安城

汉惠帝时建筑长安城墙,是陆续筑成的。城的平面近方形,北墙因河流的限制,西北角从东北向西南曲折倾斜。南墙和西墙因宫殿建筑关系,中段有些曲折。现存遗址,东墙长5940米,南墙长6250米,西墙长4550米,北墙长5950米。《汉旧仪》(《续汉书·郡国志》刘昭注引)说:“长安城方六十三里,经纬各十五里,十二城门,九百七十三顷。”所谓“方六十三里”,是说周围六十三里,大体上和现存遗址差不多 ,面积约36平方公里。

从整个长安城的结构来看,属于内城性质,相当于秦都咸阳西部的“城”,也相当于战国时代齐都临淄、韩都新郑、赵都邯郸连结在大“郭”以西的小“城”。由于西汉继承了秦代建造许多大宫殿的风气,包容许多大宫殿的城墙就不能不扩大。因此长安这个城,面积不但远远超过战国时代中原大国以及秦代的宫城,而且超过西周东都成周的王城。

西汉长安城内,宫室、宗庙和官署占全城面积三分之二以上。南部并立的长乐、未央二宫,周围都合汉代二十多里;中部的桂宫和北宫,周围都合汉代十多里,此外还有明光宫。汉武帝因为“未央宫营造日广,以城中为小,乃于宫西跨城池,作飞阁,通建章宫,构辇道以上下”(《三辅黄图》)。建章宫周围合汉代三十里,因为城内造不下,造到西边城外去,用飞阁来和未央宫沟通。秦始皇造了许多宫殿,为了避免与群众接触,保持行踪秘密,宫殿之间用“复道”(或作 道)连通。汉代也还如此。长乐和未央两宫之间,惠帝为了便于探望太后,造有连通两宫的复道。未央宫不但西面有复道通到建章宫,北面也有复道通到桂宫。桂宫又有“复道从宫中西上城,至建章神明台,蓬莱山”(《三辅黄图》引《关辅记》)。同时明光宫也和长乐宫有复道相通。班固《西都赋》说:“辇道经营,修除飞阁。自未央而连桂宫,北弥明光而亘长乐,凌 道而超西墉, (混)建章而连外属。”在长安城内的南部和中部布满了许多宫殿,而且这些宫殿之间都有复道作为架空的交通线而把它们连结在一起。

当时长安城内,南部和中部除了充满宫殿以外,还设有宗庙和不少中央官署、三辅官署以及仓库夹在中间。《三辅故事》(《太平御览》卷一九五引)说:“太上皇(庙)在长安香室(街)南,高庙在长安城门街东,太常街南。”《三辅黄图》又说太上皇庙在“香室街南,冯翊府北”。别本《三辅黄图》(《汉书·叔孙通传》颜注引晋灼说)又说:“高庙在长安城门街东,寝在桂宫北。”《长安志图》的《汉故长安城图》(图32),将高帝庙画在覆盎门(南墙东门)的西北。当时太上皇庙和高帝庙,都是占地不小的。作为三辅之一的冯翊府,就建筑在太上皇庙围墙内的空地上。《汉书·晁错传》说:景帝时晁错为内史,“内史府(即汉武帝以后的冯翊府)居太上庙 中,门东出,不便,错乃穿门南出,凿庙 垣”。因为宗庙是仿效宫殿式样建筑的,占地很大,并有围墙,正门也东向。三辅治所设在长安城内也要占不少地方。据《三辅黄图》,“京兆在故城南尚冠里,冯翊在故城内太上皇庙西南,扶风在夕阴街北”。清明门内设有籍田仓,因而又称籍田门。

长安城内北部也还有不少中央官署和三辅官署的附属机构。北城墙中门名厨城门,“长安厨在门内,因为门名”(《三辅黄图》)。长安厨设令、丞,和长安市令、丞同为京兆尹属官(《汉书·百官公卿表》)。长安厨“主为官食”(《汉书·王嘉传》颜注),也还供应大量祭品。城内西北角,今相家巷东,有钟官官署所属铸钱的作坊,占地一平方里以上;今相家巷西,又有某一官署所属制作陶俑的作坊 。附近又有大官府第,今相家巷附近出土有“萧将军府”瓦片,当为萧望之的府第(陈直《汉书新证》第406页)。东北靠近宣平门一带,又是达官贵人集中居住之区,有“贵里”之称。庾信《哀江南赋》所谓“践长乐之神皋,望宣平之贵里”(《周书·庾信传》)。

当时达官贵人的府第,以建在未央宫北阙附近的最为豪华。张衡《西京赋》说:“北阙甲第,当道直启,程巧致功,期不 ,木衣绨锦,土被朱紫。”当时一般住屋大多建造在里闾以内,只有贵人甲第,当路开门。汉魏制度,“出不由里门,面大道者,名曰第。爵虽列侯,食邑不满万户,不得作第,其舍在里中,皆不称第”(《初学记》卷二四引《魏王奏事》)。汉哀帝宠臣董贤大第,就“开门乡(向)北阙,引王渠灌园池”(《汉书·王嘉传》)。诸侯王在京师都造有官邸,吕太后曾“置酒齐邸”,即齐悼惠王的官邸(《史记·吕太后本纪》正义:“汉法,诸侯各起邸第于京师”)。汉文帝以代王而被迎入长安,将即帝位,先“驰入代邸”(见《史记·孝文本纪》,《汉书·文帝纪》同,颜师古注:“郡国朝宿之舍在京师者率名邸”)。各郡设在京师的郡邸,常常被用作群吏上计时食宿之处,见《汉书·朱买臣传》。当时所封列侯都不到封邑,住在长安。西汉初年“诸侯邸第百余,皆高帝一切功臣”(《汉书·燕王刘泽传》)。文帝二年诏令说:“今列侯多居长安,邑远,吏卒给输费苦。”(《史记·孝文本纪》)

总之,规模巨大的皇宫、宗庙、官署、附属机构以及达官贵人、诸侯王、列侯、郡主的邸第,占据了长安城的绝大部分,因此长安城属于内城性质是很明显的。

从长安的城门和街道的布局来看,整座内城是坐西朝东的。长安有十二座城门,每边城墙有三座城门。根据考古发掘的结果,只有东门的两侧城墙设有门阙。已发掘的宣平门(东墙北门)和霸城门,门口两侧的城墙都有向外凸出部分。如同齐都临淄小城的东门一样,原来应当建筑有门阙 。这正说明长安城以东门为正门。

城内共有八条大街(以下参看图33,东市与西市的位置,下节另有说明)。在十二门中,东墙南门(霸城门)、南墙东门(覆盎门)、南墙西门(西安门)、西墙南门(章城门),因为入门不远即是长乐宫或未央宫,所以没有长的街道。其余八门,都有通入城内的大街。南北向和东西向的大街,各有四条。南北向的大街中,以安门大街最长,计5500米,从南墙中门(安门)向北,穿过大部分宫殿区,连接宣平门大街。东西向的大街中,以宣平门大街最长,计3800米,从东墙北门(宣平门)向西,直通到北墙中门(厨城门),与南北向的洛城门(北墙东门)大街、安门大街、厨城门大街相交接,是城内东北部东出的交通要道。这是长安最主要的通道。长安城内八街中,洛城门大街最短,计长85米,其余的大街长度多为3300米左右。八条大街的长度虽有差别,但是它们的宽度完全相同,都在45米左右。长安每个城门都有三个门道,每个门道宽8米,除去两侧立柱所占2米,实宽6米。与此相应,每一大街中间有两条宽约90厘米的排水沟,将大街分为三条并行的道路,中间一条宽约20米,是专供皇帝使用的“驰道”,两侧的两条各宽12米左右,是官吏和平民交通的道路。这就是张衡《西京赋》所说:“旁门三开,参(三)涂夷庭,方轨十二,街衢相径。”(李善注:“一面三门,门三道,故云参涂。涂容四轨,故方十二轨。”)以及《三辅决录》所说:“衢路平正,可并列车轨十二;门三涂洞开,隐以金椎。”(张澍及茆泮林辑本)

图33 西汉长安城内宫室分布图

(采用王仲殊《汉代考古学概说》,中华书局1984年版。原图未央宫脱去“东阙”,今已补上。)

在城外北部以及东北部的“郭”区,有通向外地的大道。从东墙北门(宣平门)向东,有越过漕渠和霸水的霸桥,可以到霸水以东广大地区,这是城内东出的交通要道。从北墙西门(横门)向北,经横桥大道,越过渭水上的横桥,可以到渭水以北广大地区,这是城内北出的交通要道。除了宣平门和横门是主要出入的门户以外,还有洛城门(北墙东门)、厨城门(北墙中门)、雍门(西墙北门)也是出入门户。其他的城门都是宫殿区的出入门户,不是人们经常进出的。安门大街虽是南北向的一条长街,但是因为大部分经过宫殿区,故不是人们出城进城的主要通道。人们从外地要进入未央宫,多数还是从宣平门或横门入城,经横门大街南下进未央宫北阙,或者再经安门大街南下进未央宫东阙。

3 长安城外北面和东北面的“郭”区

长安城属于内城性质,原是为保卫宫室、官署、仓库以及贵族官吏的住宅而建筑的,城内只能容纳小规模的市区。当时长安大规模的市区,大规模的居民住宅区,都分布在城外北面和东北面的郭区。

《三辅黄图》说:“长安闾里一百六十,室居栉比,门巷修直。”“里”的面积是不小的,《汉书·平帝纪》载:“(元始二年)又起五里于长安城中,宅二百区,以居贫民。”据此每“里”有住宅四十“区”,每区可容多少户不详。根据《汉书·地理志》所载元始二年统计,“长安户八万八百,口二十四万六千二百”。其中除少数住在“城”区或“郭”外的农村,大多数都该住在城外北面和东北面的“郭”区。

根据文献和汉简,可以考见的长安里名,不到二十个。大多数无法推定其所在地。只有孝里在雍门以内,函里在雍门以外,是明确的。宋敏求《长安志》卷五说:“孝里市,在雍门之东。”雍门之东即是雍门以内。这个市规模较小,即设在孝里以内,因以为名。《水经注·渭水》和《三辅黄图》都说雍门,“其水北入有函里,民名曰函里门”。所说北入函里的水,是指经过雍门外而北上的 水,可知函里即在雍门以外西北地方。

《三辅黄图》记述长安市区的情况说:

《庙记》云:长安市有九,各方二百六十六步。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凡四里为一市。致九州之人在突门。夹横桥大道,市楼皆重屋。又曰:旗亭楼在杜门大道南。

《太平御览》卷一九一引《宫阙记》,大部相同,不同的是说:“夹横桥大道南又有当市观”,“旗亭楼在杜门大道南,又有当市观”。《文选·西都赋》“九市开场”下李善注引《汉宫阙疏》也说:“长安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所说“凡四里为一市”,就是每个“市”由四个“里”组成,这该是西汉长安的“市”的特点。据此推算,每个“市”的面积是70756平方步,“市”内每个“里”的面积是17689平方步。看来西汉长安作为居住单位的“里”,面积大小不一。原来“里”的面积当有一平方里,“里”该由此得名,后来北魏都城洛阳还是“方三百步为一里”(《洛阳伽蓝记》卷五),唐代洛阳的里坊也还统称“广三百步”。但是这种“市”内的“里”,面积不到半平方里,该是比较小的“里”。

长安共有九个市,每个市70756平方步,九个市共636804平方步,以方300步为1里计算,九个市共有7.075平方里。这个7.075平方里的市区,当然不是充满宫殿、官署、官邸的长安城所能容纳的。从上引《庙记》和《宫阙记》来看,长安的市,只有小部分在城内,在西墙北门(雍门)一带。所说“致九州之人在突门”,突门即是雍门。《水经注·渭水》说雍门“亦曰突门”。这里是客商会集居住的地点。横桥大道当是从横门(北墙西门)通到横桥的一条大道,这是长安和渭水以北五个陵邑交通的要道,因而成为商业发达之区,设有“西市”;夹着这条横桥大道,“市楼皆重屋”,或者说:“夹横桥大道南又有当市观”,就是主管“西市”长官的官署所在。杜门就是北墙东门,又称洛城门或利城门,“利”“洛”是一声之转。《水经注·渭水》说北出第三门(即东门),“本名杜门,亦曰利城门,……其外有客舍,故民曰客舍门,又曰洛门也”。洛城门本名杜门,与南墙覆盎门又称下杜门是有区别的 。所谓杜门大道,当是洛城门(即杜门)的城外大道,靠近洛城门的城外多客舍,有客舍门之称,就是因为它靠近“东市”。杜门大道穿过洛城门,与城内的洛城门大街接连,南北向的洛城门大街又和东西向的宣平门大街交接,宣平门大街是通向东郭的交通要道。这一带正是居民聚集之区,因而适应居民需要,在杜门大道旁设置“东市”。所谓“旗亭楼在杜门大道南,又有当市观”,都是指主管“东市”长官的官署。所谓市楼、当市观或旗亭楼,都是指主管市区长官的官署,是多层建筑,屋顶上插旗,所以有这样种种不同的名称

杜门大道,近人有不同解释。或者认为在覆盎门(南墙东门)城外,因为覆盎门又称下杜门(《三辅黄图》),见日本古贺登《汉长安城与阡陌县乡亭里制度》(雄山阁1980年版,第91页)。或者认为这是从洛城门(北墙东门)贯通到覆盎门的南北向大道,因为洛城门本名杜门(《水经注·渭水》),见马光醒《汉代长安城之营建及其形制》(收入所著《汉简与汉代城市》卷中)。我认为,这两个解释都有问题。覆盎门是长乐宫南出的城门,并非居民经常出入的交通大道,这一带不可能成为商业区。洛城门和覆盎门的位置并非南北相对,洛城门偏西,覆盎门偏东。如果有从洛城门贯通到覆盎门的南北向的大道,要穿过明光宫和长乐宫,怕不可能。而且长安城中的街道,当时都称为“街”,所谓“长安城中八街九陌”(《三辅黄图》引《三辅旧事》)。称“大道”的当指城外的大道,如横门外有横桥大道;章城门(西墙南门)外有便门桥大道,汉武帝建元三年“于此道作桥跨渡渭水以趋茂陵”(《汉书·武帝纪》建元三年“初作便门桥”下颜师古注)。我认为,洛城门本名杜门,杜门大道当是洛城门的城外大道。此地是商业发达之区,当是“东市”所在。正与横门城外横桥大道两旁的“西市”,东西遥遥相对。东西两市这样对称地并列在郭区,对后世都城中“市”的建设有深远的影响。

关于长安的市,张衡《西京赋》说:

尔乃廓开九市,通 ,旗亭五重,俯察百隧,周制大胥,今也惟尉。

”是市区的围墙,“ ”是市门。“廓开九市”,是说广阔开辟九个市;“通 ”是说市区围墙相互通连,同时围墙上设有市门。“旗亭五重”,是说市区长官所居的旗亭是五层楼;“俯察百隧”,是说旗亭可以自上而下察看到所有市区的小路(参看图34)。“周制大胥,今也惟尉”,是说周代设有大胥官管理市区 ,现在市区长官属三辅都尉管辖。《三辅黄图》说:“当市楼有令署,以察商贾货财买卖贸易之事,三辅都尉掌之。”因市在郭区,属三辅都尉管辖。《西京赋》所说的“尉”,即是三辅都尉。三辅都尉管辖的长安九市,当有分工。因此旗亭不止一个,杜门大道上既有旗亭,横桥大道上也有旗亭,又称当市楼。《庙记》和《宫阙记》所说“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没有明确指出是什么大道,可能是指杜门大道,因为北墙以外,杜门大道以西的面积较大,可以容六个市,杜门大道以东面积较小,可以容三个市。横桥大道的旗亭规模较大,跨大道两旁,当是掌管西市长官的官舍,杜门大道南的旗亭当是掌管东市长官的官舍。西市的规模大,是惠帝在五年九月筑成长安城墙以后,到六年,和敖仓一起建造的,《汉书·惠帝纪》说六年六月“起长安西市,修敖仓”。《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也说孝惠六年七月“立太仓、西市”。说明起西市和修敖仓同样是一项大工程,因为西市有六市,要建筑通连的市区围墙以及市门,即《西京赋》所说“通 ”,等于修建一个小城。

图34 东汉画像砖所见“市”的结构图

(四川成都郊外出土,采自《四川汉代画像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

近年四川省成都、新繁、广汉、彭县等地,都曾出土东汉“市”的画像砖,布局大体相同。东西南北四面都开有宽敞的门户,中间有宽大的“十”字街,把整个“市划分成四个区”。“十”字街的中心,有规模较大的二层楼亭子,当即“市”的官署所在地的旗亭,可以登楼向四区的商店瞭望。每个区有三横排或四横排商店,即所谓“列肆”。列肆的店面都是同一规格的向街开敞的廊房。每排商店之间有通道,即所谓“隧”。

张衡《西京赋》说:“旗亭五重,俯察百隧。”说明西汉长安的九市,规模要比这些画像砖上所描写的“市”大好多倍,旗亭有五层楼高,列肆之间的通道,号称有“百隧”之多。

当时不但市区的“市”有围墙和市门,设官吏管理;而且居民区的“里”也有围墙和里门,设官吏管理。班固《西都赋》说:

内则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人不得顾,车不得旋,阗城溢郭,旁流百廛,红尘四合,烟云相连。

“闾”是里门,“阎”是里中门 。“闾阎且千”是说大小里门之多,也就是说居民的“里”分布很广。这时长安的居民区和市区,从城内北部扩展到城外的北“郭”和东北“郭”,所以《西都赋》说“阗城溢郭”。

现在渭水南距汉长安城遗址有5.5公里,这是由于渭水北移的结果。近年在高陵耿镇南,即今渭水南约2.5公里处,出土唐代开元九年(公元721年)《重修东渭桥碑记》残经幢,说明唐代渭水在今渭水南约2.5公里 ,估计西汉初年渭水在今渭水南约4公里,原来渭水南距汉长安城只1.5公里。《汉书·文帝纪》:“昌(宋昌)至渭桥”,颜注引苏林曰:“在长安北三里。”《三辅黄图》也说:“渭桥在长安北三里。”渭水实际上就具有北“郭”以外大城濠的作用。当时北“郭”的市区和居民区,就分布在北城墙以外、渭水以南的1.5公里的范围内,并有渭水作为防御设施。整个北“郭”对外的交通要道,就是横门和横桥之间南北向的大道。

当时在横门以北、渭水以南设有“都门”,渭水以北还设有“棘门” 。《水经注·渭水》说:

北出西头第一门,本名横门……如淳曰:音光,故曰光门,其外郭有都门、有棘门。徐广曰:棘门在渭北。孟康曰:在长安北,秦时宫门也。如淳曰:《三辅黄图》曰:棘门在横门外。按《汉书》,徐厉军于此备匈奴。

这里所说横门的“外郭有都门”,就是北郭的大门,因为整个都城长安,包括内城和外郭,内城的门称为“城门”,一般城门以一个字为名的,就多加上城字,称为“城门”,如霸城门、章城门、洛城门、厨城门之类。外郭的门称“都门”,如东都门之类。棘门是北郭门以北的又一大门,由于军事上的需要,由秦代宫城门改建而成。《郡国志》(《太平御览》卷一八三引)说:“西北有棘门,汉文帝屯兵之所。” [17]

长安城外,主要有北郭和东郭。北郭有都门,东郭也有东都门(参看图35、图36)。《水经注·渭水》说:

图35 宋程大昌《雍录》卷二所载《汉长安城图》

(采自《四库全书》本)

此图不及元李好文《长安志图》所载《汉故长安城图》详确,所画东西南北方向颠倒,要倒过来看。但是此图也有特点,所画漕渠(亦称玉渠)以昆明池为水源,从长安城西南的昆明池,经长安城的东南而折向东北,经东城墙的郊外而流入渭水。他把漕渠看作长安城外东部郭区的屏障,在宣平门外玉渠上写明“郭门外”,在“郭门外”的旁边标明“东都门”,说明他已认识到长安有以漕渠为屏障的东部郭区,设有郭门叫东都门。清代杨守敬《水经注图》所画《长安城图》,同样把“郭门亦曰东都门”,画在宣平门外的漕渠之外。

图36 西汉长安城郭区布局图

杨宽《西汉长安布局结构的探讨》,《文博》1984年创刊号)

东出北头第一门,本名宣平门……一曰东都门。其郭门亦曰东都门,即逢萌挂冠处也。

《三辅黄图》的说法,基本相同,说宣平门“民间所谓东都门”,“其郭门亦曰东都门” 。原来只是宣平门以外的东郭门称“东都门”,如同横门以外的北郭门称“都门”一样。古文献上都只说东郭门叫“东都门” 。我们从昌邑王刘贺应召进京的经过,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点。汉昭帝(公元前86—前74年)去世,没有继嗣人,大将军霍光征召刘贺赴长安主持丧礼,并准备承袭帝位,由郎中令龚遂陪同刘贺起程进京。《汉书·昌邑王传》记载刘贺进京路程上龚遂怎样指导他“尽哀”而哭的经过:

贺(刘贺)到霸上,大鸿胪郊迎,……旦至广明(广明苑)东都门,遂(龚遂)曰:“礼,奔丧望见国都哭,此长安东郭门也。”贺曰:“我嗌痛,不能哭。”至城门,遂复言,贺曰:“城门与郭门等耳。”且至未央宫东阙,遂曰:“昌邑帐在是阙外驰道北,未至帐,……大王宜下车,乡(向)阙西面伏哭,尽哀止。”王曰:“诺。”到哭如仪。

从这里,可知宣平门以外的东都门在广明,东都门就是东郭门。这里所说“至城门”,即是到宣平门,说明当时人从东方进入长安朝宫,必须先到霸上,经广明的东都门,再入宣平门,经宣平门大街西行,到安门大街折而南行,然后至未央宫东阙。所谓广明东都门就是东郭门。东郭利用漕渠作为防御的城濠,漕渠即《水经注》所说昆明故渠,以昆明池为水源,经长安城东南,斜向东北,入渭水,正经过霸城门、清明门、宣平门外(参看图36)。所谓霸上,就是霸桥一带。霸水在长安城以东10多公里,是东郭门以外险要之地,如同北郭门以外渭水以北的棘门一样。汉文帝六年(公元前158年)匈奴入侵,文帝派三位将军分屯霸上、棘门和细柳(长安西南15公里)三处防守,就可见其军事上的重要性。

宣平门和东都门是长安东出西入的主要门户,人们常常在这里迎送亲友。汉宣帝时,兰陵(今山东峄县东)疏广及其兄之子受,托病辞去太子太傅、少傅官职回乡,“公卿大夫故人邑子,设祖道(饯行)供张东都门外,送者车数百两(辆)”(《汉书·疏广传》)。从东向长安进攻,或从长安向东撤退,也往往经过东都门。赤眉军进攻更始政权,是“攻东都门,入长安城”的,后来赤眉军退到宜阳一带,被围困而向刘秀投降的时候,赤眉的丞相徐宣等叩头说:“臣等出长安东都门,君臣计议,归命圣德。”(《后汉书·刘盆子传》)以上所说东都门,注释者都认为是东郭门,这是正确的。宣平门也称东都城门。王莽时,逢萌因其子被杀,“即解冠挂东都城门归”(《后汉书·逸民列传》)。杜笃(东汉初年文人)作《论都》说:“明年(建武十九年)有诏复函谷关,作大驾宫,六王邸、高车厩于长安,修理东都城门,桥泾渭”(《后汉书·文苑列传》)。所说“东都城门”即指宣平门,以区别于东郭门称“东都门”

为了加强长安城的防卫,十二座城门外十里左右都设有“亭”(外郭亭)。《水经注》和《三辅黄图》都记载了王莽对十二座门及外郭亭更改的名称。他把宣平门及其外郭亭改称为春王门、正月亭。从这一改名,也可见当时宣平门在十二门中居于首要地位。他又把横门及其外部改称为朔都门、左幽亭 [21] ,朔都门就是北都门的意思。从这一改名,又可见横门如同宣平门一样重要,这两个城门以外的郭门,都具有“都门”的性质。

张衡《西京赋》明确说:“于是量径轮,考广袤,经城洫,营郭郛。”说明西汉长安“城洫”以外确有“郭郛”存在。只是“郭郛”只存在于北部和东北部,因而只有北郭门和东郭门。这种“郭郛”该是利用河流连接“里”和“市”的围墙而成,并不是高大方正的郭城。当时北面和东北面郭区是主要居民区和市区所在,成为很重要的经济中心,这和长安城内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正好相互配合。西汉这种“城”和“郭”连结的布局,还是沿袭了先秦和秦代都城的制度而有所发展。长安的“城”位于整个都城的西南部,“郭”位于整个都城的东北部,依然是沿用春秋战国中原地区各大国都城流行的格局,甚至可以说,依然是沿用西周初年东都成周的布局。所以张衡《西京赋》说西汉长安的营建,“乃览秦制,跨周法”。李善注:“跨,超也。因秦制,故曰览。比周胜,故曰跨之也。”

周公所以要在东都成周建设大“郭”,重要目的之一,是为了强本弱末,为了防止殷贵族叛乱,把殷贵族迁居到成周的东“郭”。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为了强本弱末,“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这十二万户不是原有咸阳的东“郭”所能容纳的,肯定要扩充到咸阳周围地区。汉高帝建都长安以后,同样推行强本弱末政策,把关东六国贵族及豪富迁到关中,用来供奉陵园,建成陵邑。先后七个皇帝都迁移东方贵族豪富,设置陵邑。长安东南有霸陵和杜陵,长安东北到西北有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和平陵。这些陵邑,名义上是近“县”,实际上具有远“郭”的性质。班固《西都赋》说:

若乃观其四郊,浮游近县,则南望杜(杜陵)、霸(霸陵),北眺五陵(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名都对郭,居邑相承。英俊之域,黻冕所兴,冠盖如云,七相五公。与乎州郡之豪杰,五都之货殖,三选七迁,充奉陵邑。盖以强干弱枝,隆上都而观万国也。

这些具有远郭性质的陵县,人口众多,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元始二年(公元2年)茂陵有六万一千多户,二十七万七千多人,人口数超过了长安;长陵也有五万多户,十七万九千多人。一时人才辈出,所谓“英俊之域”,“七相五公”,如车千秋(武帝时丞相,长陵邑出身)、田延年(昭帝时大司农,阳陵邑出身)、田何(武帝时大中大夫,杜陵邑出身)等人,都是从齐国迁来的诸田后裔。同时商业发达,经济繁荣,《史记·货殖列传》说:“孝(公)昭(王)治咸阳,因以汉都,长安诸陵,四方辐凑并至而会,地小人众,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末谓末业,即指商业)也”;“关中富商大贾,大抵尽诸田”。而且这些陵县,在行政系统上有其特殊地位,不属于三辅管辖,而由掌管供奉宗庙、陵寝等礼仪的太常主管。其具有支援京都、特别是支援皇室的作用十分明显。所以说:“盖以强干弱枝,隆上都而观万国也。”


[2] 《汉书·宣帝纪》五凤三年“三月辛丑鸾凤又集长乐宫东阙中树上”。《汉书·刘屈 传》:“太子(戾太子)引兵驱四市人,凡数万众,至长乐西阙下,逢丞相军合战五日。”

[6] 《汉书·刘屈 传》说:“太子(戾太子)亦遣使者挢(矫)制赦长安中都官囚徒,发武库兵,命傅石德及宾客张光等分将。”太子赦囚徒和发武库兵,必须“矫制”,可知发武库兵必须皇帝诏令。

[17] 《史记·孝文本纪》:“后六年冬匈奴三万人入上郡,三万人入云中。以……河内守周亚夫为将军居细柳,宗正刘礼为将军居霸上,祝兹侯军棘门以备胡。”《集解》:“徐广曰:在渭北, 案孟康曰:在长安北,秦时宫门也。如淳曰:《三辅黄图》棘门在横门外。”《汉书·文帝纪》同,颜师古注引孟康、如淳之说亦同。

[21] 陈直《三辅黄图校证》第26页,于“横门”下,依据毕本增补“王莽更名朔都门左豳亭”十字。按《水经注·渭水》:“横门,王莽更名霸都门左幽亭”,“霸”乃“朔”字之误。陈直说:“王莽所改十二城门名与亭名,或取四字联文,如宣平门改为春王门正月亭是也。或取义相对举,如安门改为光礼门显乐亭是也。本文‘朔’‘ ’二字皆地名,义亦相联。又余旧藏有‘朔’字瓦,正面绳文,背面用陶范打印朔字十方(按见陈直《摹庐丛著七种》第372页,齐鲁书社1981年版),疑即王莽朔都门所用之瓦。”按陈氏校正《水经注》,“霸”字为“朔”字之误,甚是。惟亭名仍当从《水经注》作“幽”为是。《玉海》卷一六九引《三辅黄图》正作“莽更曰朔都门左幽亭”。《尚书·尧典》:“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史记·五帝本纪》引“朔方”作“北方”。《尔雅·释训》:“朔,北方也。”《五帝本纪》索隐:“《山海经》曰:北海之内有山名幽都,盖是也。”王莽改名为朔都门左幽亭,当即依据《尧典》。 VdNf253HzMRI5KokVN1LR660H9LJxaxK/D3vslEZ7psZWcKurHKbmPvUbuU+gBp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