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九 秦都咸阳西“城”东“郭”连结的布局

1 从成都故城推测咸阳布局

秦国由于秦孝公(公元前361—前338年)任用商鞅变法,于秦孝公十三年(公元前350年)迁都咸阳。《史记·秦本纪》载:秦孝公十二年“作为咸阳,筑冀阙,秦徙都之”。咸阳故城遗址在今陕西咸阳东北滩毛村、窑店一带 。咸阳南靠渭水,因为渭水不断北移,故城遗址受到冲决,目前已经看不到城址踪迹。咸阳不仅是战国时代秦国的都城,而且是秦建立统一王朝以后的都城。后来西汉建都长安,长安城即造在咸阳故城之南,仅一水之隔(中隔渭水),因此对于西汉长安的建设有着直接影响。

秦都咸阳的布局,既然由于遗址的被冲决,无法用考古方法来查明,那么,只有依据文献及其他考古资料来探索了。根据文献记载,秦惠王灭蜀以后,命令张仪等人修建的成都城,是按照咸阳国都的格局建筑的,因此我们弄清楚成都故城的形制,就可以用来推断咸阳的布局了。

《华阳国志》卷三《蜀志》说:

惠王二十七年仪(张仪)与若(张若)城成都,周回二十里,高七丈……成都县本治赤里街,若(张若)徙置少城内城,营广府舍,置盐铁市官并长丞,修整里 ,市张列肆,与咸阳同制。

《太平寰宇记》卷七二引《蜀王本纪》也说:

秦惠王遣张仪、司马错定蜀,因筑成都而县之。都在赤里街,张若徙少城内,始造府县寺舍,今与长安同制。(又见《全汉文》卷五三)

两条史料内容基本相同,只是《华阳国志》作“与咸阳同制”,而《蜀王本纪》作“今与长安同制”。原始史料当作“与咸阳同制”,因为当时咸阳是国都,理当用来作为模式。“今与长安同制”,当是出于《蜀王本纪》作者改写。从《蜀王本纪》把“与咸阳同制”改为“今与长安同制”来看,长安都城制度就是效法咸阳的。关于这点,我们将在下一章说明。《太平御览》卷一九三引《郡国志》说:

成都郡,秦惠王二十七年张仪筑,以象咸阳。沃野千里,号曰陆海。今万岁池,即筑城取土之处也。

《郡国志》所说张仪筑成都“以象咸阳”,就是《华阳国志》所说“与咸阳同制”。《水经注·江水》也说:“仪(张仪)筑成都以象咸阳。”张仪等人设计建筑成都,确是仿效咸阳的布局的,所以成都有“小咸阳”之称。董说《七国考》卷一四有“小咸阳”条说:

扬雄云“秦使张仪作小咸阳于蜀”。按《郡国志》:秦惠王二十七年使张仪筑城,以象咸阳,沃野千里,号曰陆海,所谓小咸阳也。

成都既然有“小咸阳”之称,可知成都布局确是按照咸阳模式的。

《华阳国志》所说成都“与咸阳同制”,就是包括把县治“徙置少城内城,营广府舍,置盐铁市官并长丞,修整里 ,市张列肆”。所谓“少城”,就是小城。说明成都布局的特点,是有小“城”和大“郭”相连结的。左思《蜀都赋》说:

于是乎金城石郭,兼匝中区,既丽且崇,号曰成都。辟二九之通道,画方轨之广涂。……亚以少城,接乎其西;市廛所会,万商之渊;列隧百重,罗肆巨千;贿货山积,纤丽星繁。

既然成都有“金城石郭”,说明这个故城确是采用小“城”和大“郭”相连的布局。所谓“亚以少城,接乎其西”,就是说有较小的“少城”连结在大郭的西边,这不是和我们前面所讲春秋战国时代中原大国都城的布局一模一样么?所说“辟二九之通道”,就是说小城和大郭都有九个城门和九条大道。这也就是从战国一直沿用到汉代、西晋的成都布局。

《读史方舆纪要》卷六七“成都城”下,对成都故城布局更有具体描写:

成都府城,旧有大城,有少城。……大城,府南城也。秦张仪、司马错所筑。……少城,府西城也。惟西、南、北三壁,东即大城之西墉。昔张仪既筑大城,后一年又筑小城。《蜀都赋》“亚以少城,接于其西”,即谓此也。晋时两城犹存,益州刺史治大城,成都内史治小城。

按“惟西、南、北三壁,东即大城之西墉”,见于李膺《益州记》(此书今佚,有辑本)。这种小“城”东墙即是大“郭”西墙的建筑方式,齐国都城临淄和郑、韩都城新郑早就采用。看来商鞅主持营建咸阳的时候,是仿效东方大国的布局,而成都又是采用咸阳的模式

秦国都城咸阳的布局,是模仿中原大国的。“筑冀阙”也是模仿中原大国的规模。咸阳的布局和当时中原大国一样,采用西“城”和东“郭”相连结的方式,“城”和“郭”都是坐西朝东的,所以冀阙也该造在东门。

2 从秦始皇陵园推测咸阳布局

古代礼制,对死人的安排要如同对待活人一样,所谓“事死如事生,礼也”(《左传·哀公十五年》)。帝王陵园的布局,肯定是模仿都城的制度的。《吕氏春秋·安死篇》开头说:

世之为丘垄也,其高大若山,其树之若林,其设阙庭,为宫室,造宾阼也,若都邑。

高诱注:“宾阶,阼阶也。若为都邑之制。”《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公元前235年)在秦都咸阳会集宾客写作编辑而成,在秦王政八年(公元前239年)定稿,公布于咸阳的市门。秦始皇陵园是秦始皇初即位的时候就开始建筑的。《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当吕不韦在秦王政八年公布《吕氏春秋》时,该已初具规模。秦始皇陵确是造得“高大若山”,而且借用了旁边丽山的美名,称陵墓为“山”;出土有“丽山园”铭文的铜壶和“丽山 官”(供奉饮食的官)陶文的陶壶盖,可以证明。陵墓上确是“树之若林”。《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葬入陵墓后,还“树草木以象山”(同上引)。《吕氏春秋·安死篇》这段话,无异是对秦始皇陵园的写照。因此,秦始皇陵园的设计建筑就是“若都邑”,即采用都城咸阳的制度是无疑的。

目前秦始皇陵园的整个布局已调查清楚。西部有长方形的小城,城有内外两层,作长方的“回”字形。外城东西宽974米,南北长2173米。陵墓葬在长方形小城南半部的中心,正当整个陵园的西南部。小城北半部有寝殿及其附属建筑,还可能是管理陵园官吏的办公处、宿舍以及侍奉陵寝的宫女的住处。整个长方形小城就是陵园的主体“陵寝”所在,相当于秦都咸阳西边建有宫廷的小城结构。在长方形小城的东南面,有南北向的长条陪葬墓区。在小城以东1000米处,正当陵园东部东门大道的北侧,发现有三个兵马俑坑,1号坑规模最大,作不规则的长方形,东西宽210米,南北长62米;2号坑和3号坑规模较小,并列在1号坑的上面。2号坑作不规则的矩尺形,东西最宽处有90米,南北最长处有84米。3号坑作西向的“凹”字形,南北长16.85米。三个坑中的兵马俑,组成了面向东方的庞大军阵。整个陵园的布局是坐西朝东,所有兵马俑的军阵都面对东方。此外,可能在兵马俑坑以东的东门大道前,还有门阙的建筑,作为整个陵园的正门,但目前基址尚未找到(参看图30)。

秦始皇陵园西部的长方形小城,相当于咸阳建有宫廷的西部小城;陵园东部直到兵马俑坑,相当于咸阳的东面大郭。三个兵马俑坑,象征着咸阳守卫东郭门一带的屯卫军。《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二世元年“尽征其材士五万人,为屯卫咸阳”。这时由于特殊需要而大量征发军队“屯卫咸阳”,而平时咸阳都城里肯定也有一定数量的屯卫军。秦王政九年 作乱,秦始皇“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卒攻 ,战咸阳,斩首数百,皆拜爵”(《史记·秦始皇本纪》)。匆促间,秦始皇命令相国(吕不韦)、昌平君、昌文君所发的“卒”,当即咸阳的屯卫部队。1号兵马俑坑有兵马俑六千人左右,东端先是三路横队,都是弓弩手,作为先锋部队;接着是三十八路纵队,有战车和手执长兵器的步兵间隔排列,当是战斗主力部队;同时在纵队两侧及后部各有一列分别向南、北、西三面的弓弩手,这是两翼和后卫部队,防止敌人从两侧和后面袭击。这里充分表现了屯卫国都军队的特色。2号坑是步兵、弓弩手、车兵、骑兵的混合部队,可能是屯卫军官的侍从部队。3号坑是由屯卫军长官和侍卫队组成的指挥所。这里反映了当时国都咸阳屯卫军的编制和布防守卫的情况。

秦都咸阳的宫殿区(小城),设有司马门,驻有司马,设有兵阑,驻屯军队。《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巨鹿之战以后,“章邯恐,使长史欣请事,至咸阳,留司马门三日,赵高不见”。《集解》:“凡言司马门者,宫垣之内,兵卫所在,四面皆有司马主武事。总言之,外门为司马门也。”《索隐》:“按天子门有兵阑,曰司马门也。”从秦始皇陵园东郭门内有兵马俑坑来推断,秦都咸阳的东郭门内,便驻有中尉,设有大“兵阑”,屯有大队屯卫军。据《汉书·百官公卿表》,秦制,“中尉掌缴循京师”,汉武帝时改称执金吾,所属有屯卫军。《汉官仪》(《北堂书钞》卷五四引)说:“执金吾车驾出,从六百骑、走六千二百人也。”这个兵数正好和秦始皇陵园1号兵马俑坑内兵马俑数差不多。执金吾的侍从部队排场很大,兵员众多。《汉官仪》(《北堂书钞》卷五四引)说:“执金吾属官有武库令丞,从骑二百人,持戟五百二十人,舆服导从。”这些史书记载的屯卫军编制,又和2号兵马俑坑的内容相当。

图30 秦始皇陵园布局结构与东阙的位置

(上图采自日本松丸道雄、永田英正《中国文明的成立》,日本讲谈社1985年版)

3 秦始皇扩建咸阳都城的布局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过程中,开始扩大咸阳都城的范围,大量营建新宫殿。《史记·秦始皇本纪》说:“秦每破诸侯,写放(仿)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秦模仿六国的宫室,造在渭水以北,从咸阳以东,沿着渭水,一直造到了泾水、渭水汇合处。汉高祖长陵附近(今怡魏村),当为六国宫室中齐国宫室所在地,出土有齐都临淄风格的羊瓦当。秦始皇建立统一王朝,咸阳成为统一王朝的首都以后,进一步在咸阳周围营建宫殿。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开始营建新的朝宫,准备作为朝廷的中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即是阿房宫。接着又“令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史记·秦始皇本纪》)。阿房宫遗址在今陕西西安和咸阳之间的三桥镇南,说明秦始皇扩建的都城咸阳,尽管宫观造得很多,但是作为朝廷中心的朝宫,还是筑在扩建的咸阳的西南。整个布局不变。

阿房宫是南向的。秦始皇建筑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终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在终南山顶上造阙,就是作为朝宫的南门的门阙。与此同时,“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史记·秦始皇本纪》,“东门”下当脱“阙”字)。《汉书·地理志》在东海郡朐县下也说:“秦始皇立石海上以为东门阙。”这个石阙,汉代还存在。《隶释》卷二记载汉“东海庙碑”的碑阴云:“阙者,始皇所立,名之秦东门阙,事在《史记》。”朐县在今江苏省连云港市西南锦屏山,正当东海之滨。从地球经纬线来看,东门阙正好直对秦都咸阳的东门,说明秦始皇扩建的秦都咸阳,还是坐西朝东,以东门为整个城的正门。(参看图30的下图)

原来秦都咸阳坐西朝东,秦始皇扩建的咸阳仍然坐西朝东,在东门造阙。这是沿袭中原地区都城建设的传统设计方案的。后来西汉都城长安在东门造阙,该即沿袭咸阳的制度。 TMmYkrKHlMxmEovz7uxddcnE+r2ixjPnPrqTdjy5ow1XIRNSR8FTdHr+NTWx4+m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