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八 楚都郢、鄢和燕下都

1 楚都郢

春秋初期,楚国从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迁都到郢,郢即今湖北江陵西北十多里的纪南城(因在纪山以南而得名)。或者说楚武王(公元前740—前690年)徙郢(见《左传·桓公二年》正义所引《世本》),武王元年是周平王三十一年。或者说楚文王(公元前689—前677年)始都郢(见《史记·楚世家》),文王元年是周庄王八年。楚刚徙都到郢,没有筑城,到楚康王时,令尹子囊(即公子贞)因被吴国打败,建议筑郢城 [1] 。现存纪南城,是春秋晚期和战国早期经过多次扩建加固而成的。

纪南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宽约4450米,南北长约3588米。南墙中部偏东有凸出部分作长方形。城内面积约16平方公里,城墙周围长15506米,城外四周有城濠,只有东墙南门、北墙西门及南墙凸出部分没有城濠。城内有四条古河道。共有七座城门,其中五座是陆路城门,即西墙的南北二门、南墙东门(在凸出部分)、东墙南门和北墙西门;两座是水路城门,即南墙西门和北墙东门 (参看卷首图版十一)。

比较密集的居住区,主要在东半城。东南部有密集的夯土台基,其中最大台基为宫殿建筑基址。东北部也有较多的夯土台基。介于东北、东南二区之间,在今东西向的龙桥河两岸,是制陶、制瓦手工业地带。西南部夯土台基较少,主要有冶铸作坊。西北部夯土台基更少,发现有早期墓葬。城外四周,城南有许多台基可能用于祭祀或防卫,城西有密集居民区,城东有制陶作坊。城郊还有许多大小贵族墓地。离城稍远的西方八岭山和北方纪山,大型的冢墓林立,可能是王陵区(参看图27)。

图27 湖北江陵楚国都城郢遗址平面图

(采自《楚都纪南城的勘查和发掘》,《考古学报》1982年第3期)

楚都郢的布局,没有采用“城”和“郭”连结的方式,只有一个大城,重心在东南部,与当时中原各国重心在西部的情况不同。

2 楚的别都鄢

在今湖北宜城东南7.5公里有个楚皇城遗址,当是楚的别都鄢和汉代宜城县所在。《左传·昭公十三年》载:“王(楚灵王)沿夏(汉水)将欲入鄢。”《史记·楚世家》:“于是王乘将欲入鄢。”《集解》引服虔说:“鄢,楚别都也。”顾栋高也说:“本为楚别都,故灵王欲入。”(《春秋大事表》卷七之四《楚都邑表》)到战国时,鄢仍为楚的别都。因为地处国都郢的北方,是进出郢的重要门户,这里驻屯有重兵,成为楚的军事重镇。战国时人因此常常以鄢、郢连称。《战国策·齐策三》记国子说:“安邑者,魏之柱国也。晋阳者,赵之柱国也。鄢、郢者,楚之柱国也。”柱国就是国都的意思。当时人把鄢和郢一起作为楚的国都,同时对楚国大臣也称为“鄢郢大夫”。《战国策·齐策六》记即墨大夫入见齐王说:“鄢郢大夫不欲为秦。”鄢郢大夫就是指楚的朝廷大臣。正因为鄢是楚的别都,是军事重镇,秦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派白起大举攻楚,白起首先向鄢发动进攻,引导鄢水(即长谷水)作长渠,引水灌鄢,水从城西灌到城东,“死于城东者数十万”(《水经注·沔水》),城因而被攻下,楚的兵力大受损失,这是具有决定性的一个战役。白起随即于次年攻下楚都郢。

“楚皇城”遗址即是鄢故城。中部偏东北地势较为高起,其余为平地。城平面呈梯形,东墙曲折不很整齐,长2000米;西墙长1840米,北墙长1080米,南墙长1500米。每边城墙有缺口两处,可能是城门。城墙夯土中夹有新石器时代晚期及春秋战国时期遗物(如蛋壳彩陶片、陶纺轮、陶鬲足以及筒瓦、板瓦等),没有发现秦汉以后遗物,足以证明城墙至少是战国时代所筑。城内出土遗物,大量是汉代的,但也有春秋时代和春秋以前的,因此遗址年代可以上溯春秋战国,下及秦汉。这和文献上记载此地是楚的鄢和汉代宜城县是一致的。而且白起引水灌鄢的长渠仍然保存,一直通到城西,东墙南端有个宽60米的大缺口,相传就是白起引水灌鄢的出水口

值得注意的是,城墙四角都显著高耸。除西北角已被破坏外,其余三角保存尚好,西南角较低,东南角最高,是一个椭圆形土台,高约5米,当地称为“观楼子”,当即城上的角阙。古时阙又称为观。《尔雅·释宫》说:“观谓之阙。”《说文》说:“阙,门观也。”“阙”是楼一样的高层建筑,用来瞭望和防守。同时出土有数量可观的箭镞和其他兵器,在东城墙内一次出土铜镞几百枚。这是鄢为军事重镇性质的别都的重要证据。(参看图28)

图28 湖北宜城楚国别都鄢遗址平面图

《湖北楚皇城勘探简报》,《考古》1980年第2期)

同时在这个故城东北部高地有个近长方形的小城,北边依靠大城,东、南、西三面有城墙,城墙夯土层内有绳纹瓦片、几何纹花砖,当为汉代作为宜城县治所增筑。小城内地面所见也多汉代遗物。可见这个小城与楚别都鄢无关。

3 燕下都

燕下都在今河北易县东南,介于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间。据《水经注·易水》,这里就是“武阳,盖燕昭王(公元前311—前279年)之所城也”。这里正处于燕长城的西北端,是燕国西南的重要门户,具有军事重镇性质的别都。(参看卷首图版十二)

燕下都由东西两个城连结组成,中间有一条纵贯南北的河道隔开。东城平面近正方形,东墙长3980米,北墙拐弯较多,长4594米,南墙和西墙已不完整。城内东北部有个高台基,今称武阳台,高出地面11米,是宫殿建筑基址,在其东南和西南都有建筑群基址。紧贴武阳台北边有一道横贯东西的隔墙,该是用来防卫宫殿区的。在隔墙以外,离武阳台以北200米处有台基高3.5米,今称望景台;再往北450米处有台基高3米,今称张公台;更往北730米,在北城墙外有台基高12米,今称老姆台。三个台基前后排列,针对武阳台宫殿建筑。隔墙东段上有附属的建筑基址,残高4米;东城墙北段靠城门也有附属建筑基址,残高3米;北城墙东段也有附属建筑基址,高11米,今称炼台。这种在隔墙、东城墙、北城墙上的附属建筑,很明显是为驻屯军队防守用的。燕下都作为军事重镇性质的别都,从这些城墙上附设的防守建筑上,就可以看得很清楚了。(参看图29)

手工业作坊主要在东城的西部地区。在武阳台西北,隔墙以外有规模较大的两处铸铁遗址,一处兵器作坊遗址,一处制骨遗址。东城西边中部也有铸铁和铸钱遗址。此外在武阳台建筑群以南也有兵器作坊遗址。铸铁作坊和兵器作坊之多,也是作为军事重镇性质的别都的特点。至于居民区,分布在东城的东、中、西南等部。墓葬区在东城的西北角。

西城近梯形,比东城略小,北墙长4452米,西墙长3717米,南墙残存西段。城内没有大型建筑遗址,文化遗存也很少,当是为了加强防御而扩建的附郭

图29 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平面图

《河北省出土文物选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


[1] 《左传·襄公十四年》:“楚子囊还自伐吴,将死,遗言谓子庚:必城郢。”《左传·昭公二十三年》:“楚囊瓦为令尹(杜注:子囊之孙子常也,代阳 ),城郢(杜注:楚用子囊言,已筑郢城矣,今畏吴,复增修以自固)。”沈尹戌曰:“……无亦监乎若敖、 冒,至于武(武王)文(文王),土不过同,慎其四竟(境),犹不城郢。今土数圻,而郢是城,不亦难乎?”可见郢城是经子囊建议才建筑的,以后不断经过扩建。 U2RtL7tR7H1qK0CtASV4xom0WIC0RwToX578NGzoN3wCxy38D07R07XI4FBShIa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