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我国现在许多古代重要的帝王陵园,都已设有管理和考古调查的机构,并对外开放,作为参观游览的场所,这对于保护文物和开展研究,都是有利的。

历代封建统治者以大量人力物力,修建规模巨大的陵墓以及用来供奉、祭祀、朝拜的建筑,即所谓“陵寝”,作为推崇皇权和加强封建统治的一种手段。由于他们十分迷信,推行“事死如事生”的礼制,所以“陵寝”是按照帝王生前所居的宫廷格局设计的,又是按照当时礼制的需要而规划的。从战国时代开始建设“陵寝”起,下迄明清两代,陵寝制度已有二千几百年的历史。陵寝的建设方式,是随着供奉、祭祀、朝拜的礼制的变化,而不断有所变革的。它发展成为明十三陵,清代东陵、西陵那样的布局,有一个长期发展变化的过程。从先秦到西汉,陵园中设有“寝”,如同活人一样,陈设有生活用品、家具和卧具,并住有宫女,如生前一样侍奉。有的还设有游乐场所,如汉武帝茂陵设有白鹤馆、驰逐走马之馆及西园等。东汉开始每年定期举行“上陵”的朝拜祭祀仪式,于是扩大“寝”的建筑,既用来日常侍奉,又用来定期朝拜祭祀。魏晋南北朝时期,陵寝制度曾经一度衰落。到唐代,又有进一步的扩展,既设有举行“上陵”礼用的“上宫”,又有供日常侍奉的“下宫”。到明代,取消日常侍奉,废除“下宫”,而重视定期“上陵”礼制,扩大享殿建筑,形成三进院落的陵园规模。从东汉到明清,陵园南门外大道(即所谓“神道”)两旁陈列有石刻群,用来表示皇帝的威严,其中人像和动物像的品种历代也有许多变化和发展。各个时期陵园中的房屋和陈设,都是反映当时建筑技术和雕刻艺术的代表作品。因此,我们今天对于历代陵园的调查研究和考古发掘,已成为考古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今天对于陵寝制度历史的研究,已成为探讨文化史、建筑史和艺术史的重要课题。

这部书,是我近两三年来探讨古代陵寝制度史的成果的汇编,共分上、中、下三编。上编是我应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的邀请前往讲学准备的一个学术报告,原来讲题是:《中国古代陵寝制度的起源及其演变》。这个报告是1981年2月在东洋文化研究所做的,听讲的有十多所大学和研究单位的研究人员六十多人。在讲演完毕以后,又解答了听讲者提出的一些问题。我的报告,承蒙东京大学名誉教授西嶋定生先生组织领导,由东京大学教授尾形勇先生和庆应大学太田有子女士翻译成日文,由日本专门出版考古图书的学生社于1981年11月出版。经过协商,书名改为《中国皇帝陵的起源与变迁》。这样以未刊的讲稿,先译成日文而在日本出版,日本学者认为这是中日学术文化交流中的创举。为了纪念这次十分有意义的中日之间的学术交流,讲稿收入本书作为上编,未作改动,保存了原样。只是调换了一张插图,加上三则“追记”。因为秦始皇陵园的考古调查有了进一步发现,需要纠正过去所画平面图上的一些错误,把原来插图九《秦始皇帝陵(丽山园)平面图》(依据《文物》1975年第11期《临潼县秦俑坑发掘第一号简报》),改为《秦始皇陵园布局示意图》(依据最近前往实地考察所得结果)。原来对秦始皇陵和西汉诸陵的“寝”的位置没有确定,现在依据考古调查的成果,大体可以作出一些推断,为此作了三则“追记”,以免与本书下编所收文章不一致。

中编是《关于古代陵寝制度若干问题的探讨》,这是在上编的基础上提出了二十个问题来进行探讨的。有的是补充上编讨论的不足的,如先秦墓上建筑的问题、“墓祭”的起源和发生时代的问题、封建时代坟墓的等级制的问题等等。也有是上编没有讨论到的,如祠堂、石祠、阙、罘罳、华表(石柱)、墓碑的起源及其发展演变等问题。

下编是收入了四篇新写的文章,可以说是这方面研究的新成果,特别是结合实地考察而得到的新成果。1982年4月,我们进行教学实习,曾到西安、洛阳、巩县等地,有计划、有系统地考察了历代帝王陵墓,以战国时代秦王陵和秦始皇陵为起点,逐个考察了西汉诸陵、东汉诸陵、西晋诸陵、北魏诸陵、唐代诸陵和北宋诸陵。由于有系统地结合遗迹和文献来探讨,得到了不少收获。下编收入的《秦汉陵墓考察》,就是所得到的一部分收获。最近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特地派人前来为他们将要出版的《建馆三年文集》约稿,我就依据这次考察秦始皇陵园所得,写成了《秦始皇陵园布局结构的探讨》一文,发表了我最近的看法。现在也收入本书下编。这些文章,原来都是单独成篇发表的,有一些地方不免和上编、中编内容重复,为了保存原样,也不作删改了。

日文译本《中国皇帝陵的起源与变迁》,卷首印有精彩图片十七幅,其中除两幅秦始皇陵出土铜马车的照片以外,其余十五幅照片都是翻译者提供和选定的。本书卷首有图片三十二幅,其中十幅选自日文译本,特此志谢。秦始皇陵出土铜马车的两幅照片,本书仍继续采用。另有东汉石辟邪照片一幅,承蒙蒋若是同志惠赐,也在此表示谢意。其余十九幅,是1982年4月实地考察时拍摄的。

作者试图对中国古代陵寝制度的历史作有系统的探讨,摸清它的发展变化的线索,以便作进一步的研究,本书仅仅是探索的开端。出版的目的,在于引起史学工作者和考古工作者的注意,从而推动这方面研究工作的开展。想来今后在考古调查方面一定会有新的发现,在结合遗迹和文献的研究方面亦一定不断会有新的成就。

杨宽 69L4jdVen2XlCnF0f7n0YUBVa62GDQUuD6dWPpUbbiSdYQ+QxuLIGEebh2NyqKA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