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 粮食作物、桑、麻以及漆园、果园的分布

主要粮食作物的种类 这时主要的粮食作物有五六种至九种,有“五谷”、“六谷”、“九谷”等称谓(“五谷”见《论语·微子篇》、《孟子》的《滕文公篇》、《告子篇》、《吕氏春秋·审时篇》、《周礼·食医》等,“六谷”见《周礼·膳夫》,“九谷”见《周礼》的《大宰》、《仓人》)。据《礼记·月令篇》和《吕氏春秋·十二纪》,主要的粮食作物是麦、菽、稷、麻、黍五种;据《吕氏春秋·审时篇》是禾、黍、稻、麻、菽、麦六种,大体上是和西周春秋时代差不多的。现在我们分别说明如下:

(一)稷和禾 稷就是小米,是五谷中最主要的一种,即所谓“五谷之长”(《说文解字》“稷”字解说),耐干寒,生长期短,高原瘠地也可种植,它主要产在华北大平原和黄土高原,是北方人民的主要粮食。古时或称为粟,其中比较精良的称为粱。禾是一般粮食作物的总名称,有时也专指稷而言。

(二)黍 黍就是黍子,去皮后叫黄米。当时在北方的粮食作物中,其重要性仅次于稷。前人对黍、稷的认识很不一致,近人已分辨清楚。详见日本天野元之助《中国黍稷粟粱考》(收入《中国农业史研究》一书)和邹树文《诗经黍稷辨》(收入《农史研究集刊》第二册)。

(三)稻 稻的生长,需要气候温暖,雨水多,宜于种植长江流域,是南方人民的主要粮食。稻米质量差的是赤米(《国语·吴语》)。稻在北方生产较少,较为珍贵,古人往往以稻粱连称。

(四)麦 麦有大麦、小麦之分,大麦也称为 (《孟子·告子下篇》)。小麦有春小麦、冬小麦之分:春小麦在春季播种,到秋季收获;冬小麦在仲秋播种,到孟夏收获。西周晚年周的王畿种的还是春小麦 ,冬小麦在春秋时代逐步推广,春秋初期周的温(今河南温县西南)已种冬小麦,春秋中期在今山西汾水流域的晋国也已种冬小麦,春秋后期在今河南东南部的陈国也已种冬小麦 ,到战国时代,冬小麦就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普遍种植。

(五)菽 菽就是豆。在战国以前,豆都称为菽。豆的名称是战国时代才开始应用的,但还用得不够普遍。菽有大菽、小菽之分(《吕氏春秋·审时篇》),大菽就是今天所谓大豆,又称为荏菽或戎菽。戎菽是东北少数族山戎所栽培出来的一个大豆品种,春秋初期传入中原地区而广泛播种。

(六)麻 麻也是古人的一种粮食。《礼记·月令篇》说:孟秋、仲秋之月“食麻与犬”。所食的麻当是一种麻所结的实,即所谓麻子,古时也称为 或苴。

上述六种农作物,是这时人民的主要粮食。古人把这些粮食煮饭来吃,或炒成干粮,在行军和远行时调和了水浆来吃。这种干粮古人称为糗,携带时往往装在竹筐里。调和糗来吃的水浆往往装在瓦壶里,即所谓“箪食壶浆”(《孟子·梁惠王下篇》)。用米麦磨粉制饼,也是春秋战国间才开始的。据说,碨(磨)就是春秋战国间公输般发明的(《太平御览》卷七六二引《世本》、《说文解字》“碨”字解说)。而饼字也最早见于《墨子·耕柱篇》。战国时代著作的《周礼》,又谈到“糗饵”和“粉餈”,说明这时已开始磨粉和用粉制成食品

这时大豆是人民的主要粮食。《墨子》《孟子》都把菽粟连称,把菽看得比粟还重要 。因为大豆可以春夏两季播种,在不同气候和不同土壤条件下都可生长,抗旱力强,并可以利用高地山沟和其他空隙地方播种,产量较多。汉代《氾胜之书》说:“大豆保岁易为,宜古之所以备凶年也。”(《齐民要术》卷二《大豆》引)一般穷苦人民都以大豆做饭,豆叶作羹 ,“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战国策·韩策一》)。春秋时人已经把贵族称为“肉食者”,而把一般人民称为“藿食者”(《说苑·善说篇》)。

土壤的分辨和田地的等级 农作物收成的高下,和土壤的好坏有密切的关系。战国时人已经注意到土壤的分辨了,当时土壤已有壤、埴、坟、垆、黎、涂泥等名称,壤又分为黄白两种,坟分黑白赤等种,说明当时人们已能从土壤的色泽、性质和肥沃度等方面去认识和区别。战国时代著作的《禹贡》,曾列举各地区土壤的情况和田地的等级如下:

(一)冀州(在黄河的曲绕之内地区,有今山西、河南黄河以北及河北西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角),土是白壤,田是中中等。白壤是指含有盐分而质地疏松的土壤,即指今河北、山西平原的盐渍土。

(二)兖州(在济水和黄河间地区,有今山东西北部、河北南部、东部),土是黑坟,田是中下等。黑坟是指黑色腐殖质多的土壤,可能是指一种灰棕壤。

(三)青州(在泰山以东地区,有今山东东北部),土是白坟和海滨广斥,田是上下等。这里的白壤是指腐殖较多而润湿的灰壤,海滨广斥是指沿海的盐渍土。

(四)徐州(在泰山和淮水间地区,有今江苏、安徽北部和山东南部),土是赤埴坟,田是上中等。赤埴坟是指带有粘性的棕壤。

(五)扬州(在淮河以南地区,即长江下游平原,有今浙江、江西、福建等省及江苏安徽等省的南部、湖北的东部),土是涂泥,田是下下等。涂泥是指粘质湿土。

(六)荆州(从荆山南到衡山南的地区,即长江中游平原,有今湖南及湖北东南部、四川南端、贵州东部),土是涂泥,田是下中等。

(七)豫州(从黄河以南到荆山以北的地区,有今河南黄河以南地、山东西部和湖北北部),土是壤和下土坟垆,田是中上等。这里的“壤”是指石灰性冲积土,“下土”指底层,“下土坟垆”可能指分布于石灰性冲积土底层的深灰粘土和石灰结核。

(八)梁州(在华山以西和长江以北地区,有今四川、湖北西部,陕西、甘肃南部),土是青黎,田是下上等。青黎是指色黑而疏松有团粒组织的土壤,即指今成都平原的深灰色无石灰性冲积土。

(九)雍州(在黄河以东地区,有今陕西中部北部,甘肃、宁夏两省及内蒙古自治区南部),土是黄壤,田是上上等。黄壤是指今陕西一带的淡栗钙土。

《禹贡》对各个地区土壤的叙述,大体符合今天分布的情况。从这里,可知黄壤属上上等,白壤属中中等,白坟属上下等,黑坟属中下等。另有赤埴坟属上中等,青黎属下上等,涂泥属下中等或下下等。从这里,又可知所谓九州的田的等次,雍州属上上,徐州属上中,青州属上下,豫州属中上,冀州属中中,兖州属中下,梁州属下上,荆州属下中,扬州属下下。其中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那时长江流域的梁州、荆州、扬州的田都是列入下等的,这当是由于当时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地广人稀,水利没有很好的治理,田地未经过很好的开垦种植的缘故。

战国时代七大强国中,最初以魏为最强。魏国地跨《禹贡》的冀州和豫州,土地属于中中和中上等,主要占有河东(今山西黄河以东的西南部)、河内(今河南黄河以北、太行山东南地区)和河南(今河南黄河以南地区)的一部。司马迁把河东、河内、河南称为“三河”,认为“三河在天下之中”,“土地小狭,民人众”,“故其俗纤俭习事”(《史记·货殖列传》),这是农业生产发达、人口众多的富庶地区。战国中期以后,以秦、齐两国最强,秦国地处《禹贡》的雍州,土地属上上等,主要占有渭河中下游,正如司马迁所说:“关中自汧(今陕西陇县南)、雍(今陕西凤翔西南)以东,至河华(华山),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史记·货殖列传》)齐国地处《禹贡》的青州,土地属上下等,仅次于雍州和徐州,司马迁说:“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史记·货殖列传》)赵国地处《禹贡》的冀州,农业生产不如秦、齐、魏等国。韩国所处的上党和河南西部多山地,农业生产较差,只有河南的中部地区农业很有发展。嵩山以东,河水、汝水之间,中年亩产二石(《管子·治国篇》),是当时亩产量最高的地区。楚国地处《禹贡》的荆州和扬州,列入下中和下下等。其实不能一概而论,在荆州和扬州有些地区农业是发达的。楚怀王时,齐使者游说越王说:“雠、庞、长沙,楚之粟也。”(《史记·越世家》,原误作“楚威王之时”)庞在今湖南衡阳东 ,长沙即今长沙,雠也该在湘水流域。这是说湘水流域是楚国的粮仓。说明至迟到战国后期湘水流域已成为农业发达的地区。

《禹贡》把梁州列入土地下上等,也是不能一概而论的。地处梁州的蜀国,原来就有农业基础,并重视水利。等到秦兼并巴蜀之后,特别是建都江堰以后,蜀就成为“天府之国”。

至于《禹贡》所说土地属上中等的徐州,战国时分属鲁、宋、楚等国。鲁国地处泗水、洙水流域,农业是比较发达的。宋国的经济是比较繁荣的。宋国所以能成为小国中较强的,自然条件的优越也该是因素之一。

各种粮食作物的分布 由于我国领土广大,有多种多样的自然条件,因而各种粮食作物的分布情况,自古以来就不相同。战国时代五种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情况,据《周礼·职方氏》说是这样的:

一、扬州“其谷宜稻”。

二、荆州“其谷宜稻”。

三、豫州“其谷宜五种”,即黍、稷、菽、麦、稻。

四、青州“其谷宜稻、麦”。

五、兖州“其谷宜四种”,即黍、稷、稻、麦。

六、雍州“其谷宜黍、稷”。

七、幽州(跨今辽宁、河北)“其谷宜三种”,即黍、稷、稻。

八、冀州“其谷宜黍、稷”。

九、并州(今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其谷宜五种”,即黍、稷、菽、麦、稻。

这里所说某州宜什么,只是说某州比较普遍适宜播种某种粮食作物,是指它的一般情况。这里说宜于种黍稷的有豫、兖、雍、冀、幽、并六州,占全国三分之二地区,包括整个黄河流域。宜于种麦的只有豫、兖、并三州,宜于种菽的只有豫、并两州。其实这几种粮食作物,并不以这几州为限。菽的生长对于土壤气候的要求不严格,是可以比较广泛地种植的。

这时扬州、荆州“宜稻”,可知当时长江中下游平原已是普遍的产稻地区,和今天的情况相同。豫州、青州、兖州、幽州、并州也还兼“宜稻”,可知当时北方产稻区域远较现在为广。《吕氏春秋·乐成篇》载:魏襄王时邺令史起兴建了“引漳水灌邺”的水利工程后,人民歌颂说:“终古斥卤生稻、粱。”“斥卤”即“舄卤”,即今所谓盐碱地。可知这时属于所谓冀州范围的漳水流域建设灌溉工程之后,也还可以成为产稻之区。《战国策·东周策》说“东周欲为稻,西周不下水”,可知这时洛阳一带也是产稻之区。在战国时,洛阳所以能成为经济比较繁荣的地区,成为商业大都市,其自然条件优越,也当是因素之一。

为什么战国时代北方的产稻区域要比后世广阔呢?主要由于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后来北方产稻地区不断缩小,则是因为经常发生战乱,水利工程失修,水旱灾害不断侵袭的缘故。

当时魏所建都的大梁,和韩所建都的新郑一带,都是农业发达之区,生产黍、稷、稻、麦的。至于韩所有上党和河南西部山区,只产麦和豆。所谓“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战国策·韩策一》)。

蚕桑事业的发展及麻的分布 丝和麻,是古人衣着的主要原料,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从《诗经》三百篇来看,春秋前期以前,蚕桑事业的分布已很广泛,在今陕西中部的秦、豳,在今山西西南角的唐、魏,在今河南东北部的卫、鄘,在今河南中部的郑,在今山东西南部的曹,在今山东西南部的鲁,都有蚕桑事业。特别是卫国比较兴盛。到战国时代,蚕桑事业更有发展。《禹贡》关于兖州特别提到“桑土既蚕”,兖州正是卫国所在地区。《禹贡》还讲到徐州、豫州的贡品中有丝织品,青州的贡品中有檿丝(柞蚕丝)。《周礼·职方氏》又说豫州利于产丝。孟轲游说魏惠王,也说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梁惠王上篇》),就是因为这里蚕丝业发达。宋国以有桑林著称,蚕丝事业也很兴盛。东北的燕国和赵的代地,也还有蚕桑事业,司马迁就曾称道“燕代田畜而事蚕”(《史记·货殖列传》)。战国时代蚕桑事业特别发展的,当推在今山东的齐、鲁两国,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东)地所产的缟尤其著名,鲁国出产的缟也是有名的。

黄河流域的蚕桑事业是早就兴盛的。长江流域的蚕桑事业是在春秋、战国之际逐渐发展起来的。《禹贡》只说到荆州的贡品有丝织品,而没有说到扬州有丝织品。其实扬州地区也是有丝织品的。公元前五一八年楚国边邑卑梁(今安徽天长西北)的女子和吴国女子争桑,引起了两国战争,吴占了楚的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见《吕氏春秋·察微篇》、《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及《楚世家》、《吴世家》)。说明当时淮水以南这一带地区蚕桑业已较发展。从近年湖北、湖南楚墓中出土丝织品来看,品种繁多,工艺精细,可知当时洞庭湖南北地区的蚕桑业和丝织业都很发达,种桑养蚕和缫丝织帛的水平都很高超。

当时桑树已有高、矮两种。高大的一种,需要人爬到桠枝上去采桑(见故宫博物院藏桑猎宴乐壶的采桑图);低矮的一种,人只要立在地上就可采摘(见河南辉县琉璃阁出土采桑纹壶盖)。后一种就是后世所谓“地桑”。这是第一年种桑椹,待桑树长到和成熟的黍一样高时,齐地面割掉,第二年桑树便从根上重新长出新枝。这样不仅便于采桑和管理,而且枝叶肥,产量高。战国时代这种“地桑”的栽培和推广,适应了当时蚕桑事业蓬勃发展的需要。

图十二 战国铜器上的采桑图(摹本)

左图摹自故宫博物院藏桑猎宴乐壶,右图摹自河南辉县琉璃阁出土采桑纹壶盖(《山彪镇与琉璃阁》图版一〇四)。

古代麻的分布是比较广的,而以东方地区比较兴盛。据《禹贡》记载,青州有枲,豫州有枲和纻。枲和纻都是麻的一种。《周礼·职方氏》也说豫州利于种枲。东方齐鲁一带直到汉代还是盛产桑麻之地。《禹贡》还谈到青豫二州有 ,这是细的葛布。葛是一种野生的蔓草,不像农作物需要种植。

漆园和果园的经营 栽培漆树在我国有悠久历史。《诗经·鄘风·定之方中》就讲到种植漆树及其他树木,以供制作琴瑟之用; 《唐风·山有枢》谈到“山有漆”,《秦风·车邻》又谈到“阪有漆”,说明中原的卫国、西北的晋国和西面的秦国,在春秋前期都有漆树的栽培。战国时代随着经济的发展,漆器需要的增多,中原地区漆树的栽培大为推广。《禹贡》说兖州“厥贡漆丝”,豫州“厥贡漆枲 纻”,在兖豫两州的贡品中都以漆居首位。因为这时对漆的需要十分殷切,他们用大量精美漆器来代替青铜器使用。楚国西部种植有连片的漆林 ,近年从楚墓中出土的漆器,种类繁多,应用极广,包括家具、卧具、容器、饰物、玩物、妆具、乐器、兵器、葬具以及镇墓兽等,甚至陶器、铜器也附饰有漆。

这时民间已有较多的漆园,因此各国政府已开始对漆园征税。《周礼·地官·载师》说:“凡任地,国宅无征,园廛二十而一,近郊十一,远郊二十而三,甸稍县都皆无过十二,唯其漆林之征,二十而五。”一般“园廛”只征收“二十而一”的税,只有漆园的税较重,要征收其收获的四分之一,该是由于漆园获利较多的缘故。同时统治者还有直接经营漆园的。例如庄周“尝为蒙漆园吏”(《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这个蒙(今河南商丘东北)的漆园当是宋国政府所经营的,所谓“漆园吏”当即管理漆园的官吏。《秦律杂抄》规定,当漆园评比为下等时,漆园主管和当地县令、丞和佐,都要处罚。可知秦国设有不少官管漆园。当时不仅漆器是市上的商品,而且漆已和丝一样成为市场上一种主要的流通商品。“乐观时变”的投机大商人白圭,就采用“岁熟取谷,予之丝、漆”的办法,把漆、丝和主要农产品谷子同样作为囤积投机的对象。

战国时代随着经济生活的进步,果园也已成为一种重要生产事业。《禹贡》记载扬州“厥包橘、柚”。属于长江下游及东方沿海的扬州地区以出产橘、柚著名。《考工记》说:“橘逾淮而北为枳。”当时淮水以南产橘,而淮水以北产枳。实际上,当时荆州地区同样以出产橘、柚著名。纵横家所编造的苏秦对赵王的游说辞:“大王诚能听臣,……楚必致橘、柚云梦之地。”(《战国策·赵策一》。《史记·苏秦列传》作“楚必致橘、柚之园”)可知云梦泽(今洞庭湖以北地区)一带有很多“橘、柚之园”,是楚国的一种重要生产事业。《吕氏春秋·本味篇》讲到“果之美者”,“江浦之橘,云梦之柚”。正因为长江流域的橘和云梦泽的柚,是当时水果中最美味的,运销到中原地区,因而这种果园特别受到重视,得到了发展。

这时果树的栽培,南方主要是橘、柚,北方主要是枣、栗。纵横家所编造苏秦对燕君的游说辞,说燕“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由田作,枣、栗之实足食于民矣”(《战国策·燕策一》,《史记·苏秦列传》同)。可知这时燕国种植枣、栗的园林很多,所出产的枣子、栗子是很丰硕的。 6gFlyYvfH+qvSp1aH7mZOOe4YitfZe1avTyNBkBCUsVT/s51Pi2sqoI88H7xY27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