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曾有一个名叫威廉的男子因欺诈罪被判处监禁。在这个谎言满天飞的世界,欺诈罪本不足为奇,但是这个人骗的却是警方。据威廉自己介绍,他曾经是一名秘密机构的特种兵。许多年以前,他的女儿在去东南亚旅游时,被当地的不法分子劫持并沦为性奴。身怀绝技的威廉在得知这一消息后,多次进行营救,但因为种种原因,行动均以失败告终。威廉的这段传奇遭遇经他本人栩栩如生地讲述,很快传播开来。这样一个悲剧英雄受到了许多媒体的追捧,并被请去演讲,邀请方甚至包括政府部门。在讲述的过程中,威廉每当提到女儿被虐待的细节时,都痛哭流涕,悲痛之情不能自已。与谎言打了无数交道的美国警方起初也被蒙骗了。事实上,威廉只是一个普通人。他只是善于伪装自己的情绪和表情。
这个事件告诉我们:人的情绪虽然难以控制,但是有些人还是可以伪装得很好。这样的人真的就无懈可击了吗?这时候,注意有些问题可以帮助我们看透人心。
1.不合逻辑的话。 有着30年工作经验的犯罪心理侧写师纽伯瑞在询问一名证人时,证人说自己听到枪声之后就躲了起来,没有注意枪声来自哪一个方向。纽伯瑞认为这不合逻辑,他趁着证人不注意,突然重重地拍了一下桌子,证人马上看向桌子的方向。事实上,当人突然听到一个声响时,第一反应就是寻找声源,纽伯瑞询问的证人一定知道枪声的来源,甚至看到了开枪的人。对于真实发生的事情来说,都有一定的逻辑,只有谎言才经不起推敲。
2.语无伦次的话。 对于事先编造好的谎言,叙述者通常都是很有条理的。但是世界上大约只有4%的人能做到说谎时滴水不漏,而另外96%的人都会露出破绽。这时,有一个好办法可以打乱说谎者的安排,那就是突然发问。面对出其不意的问题,由于大脑尚且来不及思考,因此会出现一丝慌乱,要么表现在神态上,要么表现在言语上。曾经有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发现,一个人无论说话的语速是快还是慢,由于事情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所以叙述一般都比较有条理。如果突然被打断去问另一个问题,人的真实反应是思考,而且回答的语速会变慢,如果是真话,条理性依然存在。但如果是谎话,说谎者会担心前面的话是否露出了破绽,因此大脑会思前想后,这时话语中就会出现语无伦次的现象。这种情况得排除某些精神有障碍和身体不舒服的人。
3.不能倒叙的话语。 犯罪心理侧写师杰克在审问一名犯罪嫌疑人时,让其叙述一下事发当天他所做的事情。嫌疑人很流利地回答自己在八点钟去了便利店,停留了一个小时,买了什么东西,十点钟在去上班的路上等。他叙述得非常详细,时间地点都很清晰,说话也很流利,完全可以证明事发时自己并不在作案现场。杰克接着要求嫌疑人将刚才所说的事情倒着说一遍,犯罪嫌疑人停顿了好长时间才开始说:“下午五点的时候……我……”语速明显变慢,最后支支吾吾、语无伦次。杰克由此判定嫌疑人一定是在说谎。
对于准备说谎的人来说,谎言是可以事先安排组织的,但是由于没有亲身经历其中的细节,所以印象往往不会很深刻,而且为了在叙述的时候听起来更真实,会对其顺序反复记忆。这种刻意强化的记忆会干扰到其他记忆,比如倒着回忆的顺序。对于拆穿这种谎言,还有一个小技巧,就是故意问一些刚才没有叙述过的事情,比如“你说是在哪个地方,超市?”说谎者有时会因为紧张而忘记自己先前所说的而露出破绽。
4.省略自己和姓名。 最有名的例子莫过于当年克林顿针对自己和莱温斯基的关系所做的演讲了。克林顿在演讲中拒绝使用“莱温斯基”的名字,提到时都用“那个女人”代替,如“我和那个女人没有发生性关系”。美国心理学家韦斯曼说过:“人们在说谎时会感到不舒服,所以会本能地把自己从他们所说的谎言中剔除出去。”同理,为了免遭怀疑,人们还会避免使用他们的谎言中牵涉到的人名。所以,如果一个人在对你讲的话中经常省略掉“我”,或者很少有姓名出现,你就要注意了。
5.不能反复叙述的话。 我们经常在电视剧中看到这样的情节,犯罪嫌疑人被要求就同一件事情反复叙述。这种常见的询问方式不仅是为了更好地观察嫌疑人的言行,同时也是对其心理的一种考验。通常在叙述一遍之后,如果提问人不再要求叙述,犯罪嫌疑人就会觉得自己的那段话已经蒙混过关,心理上就会放松下来。如果隔了一段时间后,被要求再次重复,由于犯罪嫌疑人已经放松的身心不能很快被调动起来,就容易恼羞成怒,或者大发脾气,或者不愿配合。总之,之前的话语不能再叙述出来了。如果之前说的是真话,就不会有这样的情绪出现。
6.细节过于详细的话。 现在回想一下昨天下班后你都做了些什么事情,相信80%的人已经忘记了,也许只记得个大概。但是有些人却能对发生过的事情记忆犹新,甚至能说出很多当事人都不曾注意的细节。“我六点下班,六点半到家后去买菜,之后给妈妈打电话……”先后次序,发生时间这些细节无一遗漏。要知道,记住一个时间段里发生的所有细节可是很困难的,通常我们会反复修正自己的话语,直至将思路理顺。但是说谎者因为事先已经在脑海中将假定的情节演绎过,所以是不会出现正常人的遗忘现象的。
7.口头禅。 “积极的口头禅会督促人上进,而消极的口头禅会促使人失败。”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曾对口头禅这样评价。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口头禅是人的内心对事物的一种态度,它的形成主要是受到曾经发生在当事人身上的重大事件造成的影响,这种类似影响的重复发生强化了某种情绪,因此形成了口头禅。口头禅会对人产生一种心理暗示,如经常说“我不行”的人,因为经常否定自己,容易产生自卑情绪,即使遇到了自己能做的事情,一句“我不行”就会削弱自己的勇气;有些人喜欢说“真没意思”,这也是一种消极的口头禅,除影响自己对生活的态度之外,还会影响周围人;还有一些人喜欢在自己说的话后面加一句“真的”“你相信我”之类的话,会用这种口头禅的人往往很不自信,需要别人的肯定,其实他自己都不确定自己说的话是否真实。口头禅是一个人的说话习惯,也是一个人对事物态度的外在显现,通过这些口头禅,我们可以大致了解一个人的性格和心理。
人的情绪有两种:一种表现在脸上,另一种则表现在话语里。在当今社会人与人的交往中,人人都需要拥有适当的心理距离,而语言是让彼此改变距离的一种有效方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谎言也是一种距离,只有正视它、面对它,才有可能突破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