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思辨中培养运算能力

——以“谁打电话的时间长”一课为例

贾文渊

为了创建和激发富有生命力的、有效的课堂,郑校长提出课堂要有“掌声、笑声、质疑声、辩论声”。我理解的课堂四声,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而老师则是组织者、引领者。掌声、笑声来自学生的精彩,学生的精彩体现在课堂上就是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学会辩论。

“谁打电话的时间长”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小数除法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在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学习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直观模型经验,比如元角分、面积模型等。借助直观模型,在不同的算法之间,学生相互补充优化方法、在思辨中逐渐理解算理。因此,本节课承载的不仅是让学生会算,更重要的是通过四声课堂的引领,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个性化的想法,从而培养运算能力。

以下以课堂上两个片段为例,结合课堂四声来谈谈在“谁打电话的时间长”一课中学生是如何培养运算能力的。

片段一

师:你能一眼看出来,小红和小华谁打电话的时间长吗?(5.1÷0.3,54÷7.2)

生1:我认为算算各用了多长时间就行。

生2提出质疑:我不同意你的观点,老师说“一眼看出来”,我觉得大概估计一下就行。

生3:我也同意生2的看法。估一下很快就知道答案了。把5.1估成5,0.3估成0.5,5÷0.5,大约10分钟。把54估成56,7.2估成7,56÷7,大约8分钟。所以,小红时间长。

生4提出补充:我给你的方法点赞,我还有补充,其实这样更简单:5.1÷0.3,肯定比10大,10个0.3是3。54÷7.2,肯定不会比10大,10个7.2是72了。

师:你说得太棒了!不仅懂得欣赏别人的优点,还提出了更加快速、合理的估算方法,老师也为你点赞!

生3:我听懂了,非常感谢你的补充!

【我的思考】 通过互相补充合理估算的方法,学生发展了数感。“我给你的方法点赞,我还有补充”这句话的背后是对同伴想法的积极肯定,也是学生对同伴提出的方法的主动、积极的思考,更是在认真思考之后对同伴想法的优化处理。一句礼貌的回应“我听懂了,非常感谢你的补充”,也说明了生3对优化方法的认同、欣赏和佩服!

片段二

师:我们来一起讨论一下黑板上的这些方法。(黑板上呈现出5.1÷0.3的四种方法。)

生1:我能看懂第1种方法。转化成角来做,就变成整数除以整数了。

师追问:谁能借助“元角分”的学具,边操作边再解释一下呢?

生2边操作边说:把5元兑换成50角,一共就是51角。3个1角为一份,摆了17份。

生3提出质疑:我不太明白,你为什么3个1角、3个1角地摆呢?

生2解疑:我想看看51角里有几个3角。(生3认同地点头。)

生4:我看懂了第2种方法。他是用一个大长方形表示“1”,先表示出5.1,然后0.3是一份,圈出17个0.3。

师追问:谁能看出这两种方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生5:我很欣赏第1种和第2种方法。而且我发现这两种方法其实是一样的。一竖条(1个0.1)就是1角,51个0.1里有17个0.3,就是说51角里有17个3角。把0.3一份一份地圈出来,就是生2刚刚3个1角为一份地去摆。

生6:我给生5补充。其实第3种商不变的方法,和第1种方法也是一样的。最后都是变成整数除法做的。

师评价:你观察得真仔细!确实就像他说的,当我们碰到新问题的时候,可以转化成我们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这三种方法都是将小数除以小数转化成整数除法去做的。

师追问:谁还能看出这些方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生7:第1种方法是单位从元变成角,第3种方法是小数单位从0.1变成了1。

…………

生8提出质疑:我质疑第4种方法。17中间的小数点呢?我们上一节学习的除法竖式最后要检查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小数点要对齐的。应该是这样的……(边说边画)

生9提出质疑:不对,不对。我不同意生8的加上小数点。你验算一下1.7乘0.3等于0.51了,就不是5.1了。

生10:我觉得其实竖式与前面的第1种和第3种方法是一样的,应该是这样的:

【我的思考】 学生在多种方法之间相互补充的对话,例如“我很欣赏第1种和第2种方法。而且我发现这两种方法其实是一样的”“我给生5补充”等,其实是将多种算法之间进行了沟通和联系,在“变”中找到了“不变”。更值得一提的是,学生之间的质疑对话,例如“我不太明白”“我质疑第4种方法”“不对,不对。我不同意生8的加上小数点”等,反映出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主动思考、大胆质疑,几个回合下来,教师通过适时追问和评价,激发学生碰撞出思维火花,将小数除法的算理推向了更深的层次。教师在整个交流对话的环节中,静静地充当了“旁观者”,并适时加入学生的争辩交流中,给予学生一个更高的“阶梯”。“谁能看出这两种方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吗?”“你观察得真仔细!确实就像他说的,当我们碰到新问题的时候,可以转化成我们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这样将问题向数学本质上进行深化,培养了学生的运算能力。

实践后的四声深思

(一)思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要求,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需要让学生掌握多种运算方式,不断在数学核心素养下培养自己独立的运算能力。因此,学生能够在数学思维的影响下,不断提高自己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数学运算的能力,沟通算法,理解算理是非常重要的。这就必须要打破常规的学习方式,以学校提出的课堂四声的课堂文化为契机,提供轻松、开放的学习空间,放手让学生进行思辨,在质疑辩论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进行“补充优化”“质疑辩论”,自主沟通个性化算法之间的联系,体会“变”中有“不变”,最终落实对其运算能力的培养。

(二)四声课堂下促进学生人格形成

四声课堂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质疑创新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倾听习惯。在交流“5.1÷0.3”的算理环节学生们几个回合的对话中,不难看出学生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倾听习惯。在这样的课堂下,体现的是一种氛围,是一种人的精神气象,体现个性、人道主义精神,体现的是对生命的理解、关怀与尊重。四声课堂建立在心与心的交流和沟通之上,让学生能放开、放松地得到发展,从而形成一种内在的素质聚合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形成。 vJn8r8iLiITEB6oVsXWA/IsI425ZSxUCJzgoFTu5CPtJzu/lBJaZAsqp6XqwNXA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