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人类认识长期发展的结晶,正如恩格斯所说:“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由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所证明的。”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反对各种唯心主义思潮,坚持唯物论教育和党的思想路线教育。
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即“新唯物主义”或现代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中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阶级斗争实践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形成的最新成果,是在吸收人类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新唯物主义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从而把唯物主义提升到现代形态。“现代唯物主义,否定的否定,不是单纯地恢复旧唯物主义,而是把两千年来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的全部思想内容以及这两千年的历史本身的全部思想内容加到旧唯物主义的永久性基础上。”
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课题,应把它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教育工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唯心论(包括有神论),向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进行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科学世界观(包括无神论)的教育,加强有关自然现象、社会进化和人的生老病死、吉凶祸福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宣传,是党在宣传战线上的重要任务之一。”
加强哲学素养教育,培养辩证的思维能力,这是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教育的基本前提。加强哲学素养教育,就是引导人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使他们能用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理念去思考社会、人生中的各种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有许多基本的范畴,如原因和结果、偶然性和必然性以及自由和必然等,要结合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这些基本范畴进行阐释,使学生对此有深刻的理解,这是培养哲学素养的基本前提。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以唯物史观为基石,并随着科学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产生之日起就充满了曲折,在与各种思想流派的交锋和斗争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日趋丰富、日趋完善。在哲学素养教育中,应把马克思主义艰难发展的历程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使青年学生能在同其他思想流派的比较分析中更加坚定不移地选择马克思主义。青年时期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青年学生的人生观容易发生动摇和变化,容易在各种诱惑面前迷失自我。现阶段,中国正处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时期,各种深层次的矛盾也在逐渐显露,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同时,经济全球化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只有使青年学生具有辩证的思维,才可以对这些现象有清醒的认识,从而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树立辩证的思维,才可以使青年学生积极投入社会实践,自觉地在社会实践中锻炼成才。要把自己的远大理想和本职工作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言行,使自己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用自己的努力来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
进行科学唯物论教育,要引导人们抵制唯心主义和愚昧迷信活动,高扬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人们求真求实的品格。具体来说,唯物论教育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首先,要加强先进文化教育,破除封建迷信思想。先进文化是凝聚人心的重要力量,也是进行唯物论教育的重要武器。加强先进文化教育,就是要使人民群众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批判落后、腐朽的封建文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自觉地抵制封建迷信等腐朽思想的侵蚀。在当代中国,加强先进文化教育,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富足的国家,才是强大文明的国家。如果我们不进行先进文化建设,任由封建思想占领我们的思想阵地,我们就无法建设社会主义。
坚决抵制封建迷信思想,防止封建迷信活动蔓延,进而培养科学理念和科学思维。我国是一个具有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历史的国家,封建意识和封建迷信活动在短时期内很难根除。尤其是在农村,封建迷信活动仍然有广阔的市场,阻碍着农村先进文化建设。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生活领域出现了许多让人们困惑的问题,人们纷纷求神问卦、烧香拜佛,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封建迷信活动的蔓延。因此,反对封建迷信活动势在必行。要抵制封建迷信思想,必须加强先进文化的传播。文化有落后和先进之分,衡量一种文化先进或落后的标准,主要是看它是否能够反映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教育,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和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其次,要加强科学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反对宿命论思想。宿命论是一种消极的人生理念,它认为人的命运由外界的神秘力量所支配。这种思想,使人们不思进取,阻碍人生价值的实现,进而不利于人的发展。新中国刚成立时,宿命论曾被作为封建文化的糟粕被批判,一度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市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生活中涌现了很多深层次的矛盾,使得宿命论思想有复苏和抬头的趋势,有的地方还相当严重。甚至在青少年中,宿命论思想也有了一定的市场,他们成了宣传宿命论思想的印刷品的主要消费者。这些严重影响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的塑造,对他们的身心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因此,反对宿命论,进行科学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一个紧迫性和艰巨性的任务。
进行科学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我们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武装广大人民群众的头脑,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正确方向。马克思主义科学地说明了人的本质体现在人与现实世界的交往关系中,人的命运只有在与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才体现出来。在社会环境中,由于主客观条件的不同,人的命运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别。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实践观证明,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只有努力奋斗,才可以有美好的未来。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特别是唯物史观是抵制宿命论、神命论的锐利思想武器。我们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勇于破除各种宿命论思想,使人真正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最后,加强科普教育,提高公民综合素质。“科普教育”这一新概念,来源于英语“popularize”,其基本含义是“使通俗”。该词被用作“以通俗的形式讲解技术问题”的含义时,最早出现于1836年,后来被定义为“科学普及”的基本含义,并逐渐为发达国家普遍接受。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普教育也成为社会教育的组成部分。科普教育是科学普及教育的简称,“是学校正规教育的补充、延伸和发展” 。科普教育比起学校教育,对象更加广泛,内容也有所不同。科普教育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邓小平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他说:“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普及科学技术的教育无疑是重要途径。加强科普教育可以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科普知识给人以科学的知识,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只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们才能正确认识自然和社会现象,正确把握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加强科普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要求。科普教育主要是指对社会公众开展广泛的、基本的科学教育。有关调查的资料显示,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整体偏低,尤其是农村具有科学素养的人数更少。加强科普教育,我们必须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观点出发,高举科学的旗帜,在全社会“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 。只有加强科普教育,才能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进而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要采取多种手段进行科普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政府要加大对科普教育的经费支持。科普经费短缺,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我国科普教育的进程和效果。武汉市从1996年起已将科普经费纳入年度的财政预算,并逐年递增10%的投入经费,从而带动了武汉市科普教育的发展。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必须夯实科普教育的基础。我国现有人口13亿多,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数约占世界人口的1/5,文盲人口数也约占世界文盲人口总数的1/5。因此,加强科普教育是紧迫的任务。人们的文化水平、受教育程度直接影响到科普教育普及程度。所以,要提高公民的文化程度,大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为科普教育的推广夯实基础。建立健全科普教育体系,形成全社会认识科普、学习科普的良好风尚。我们要健全科普信息网、科技服务网,加大对科普知识的宣传力度。逐步完善科普协会,并配备专业技术人才。各地可以建立科技博物馆、科技阅览室、科技夜校和文化站,利用这些设施开展科普教育活动。要重视科普机构与其他部门的合作,要与学校、科研机构和工商企业等通力合作,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才能做好科普教育工作,推动科普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
加强无神论教育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的重要环节。无神论教育包含多方面的内容,首先要进行自然科学的教育。掌握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是形成唯物论思想的基础。我国的教育体制是从小学就开始开设自然科学课,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从小就掌握自然科学知识。在这里要特别注意,要把对青年学生自然科学的无神论教育和科学无神论世界观的培养统一起来。当然,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在其领域中也会出现有神论向无神论挑战的新动向,诸如特异功能、心理玄学、鬼神迷信等。对这些问题要教育学生以批判的思维去理性地审视,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其次,加强社会科学的无神论教育。社会科学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历史、法律知识、政治经济学常识和哲学常识等课程都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大学中的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等课程也都属于社会科学范畴。这些学科具有比较强的阶级性和政治性。要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并分析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异同,以澄清人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错误认识。在社会历史领域,社会发展规律是通过人的有目的的、自觉的活动来体现的。每个人的活动都是有目的的,历史就是“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 。正是社会发展规律的这一特点,造成了人们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困难,因此,社会科学无神论教育要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和理性的分析能力。
进行唯物论教育也包括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宣传科学的无神论,而且这部分内容的教育在当代中国社会中越来越具有现实意义。
首先,要对广大党员进行唯物主义无神论的教育。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有少数党员热衷宗教迷信活动,甚至参与邪教组织,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1999年7月19日,中共中央下发的《关于共产党员不准修炼“法轮大法”的通知》中指出,要在党内集中开展一次学习教育活动,使广大党员普遍接受一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的教育,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其次,要加强对广大群众的唯物主义无神论教育。要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介,使无神论的传播尽可能辐射到更广的层面。无神论宣传教育并不是针对宗教界和信教群众进行的,而是面向广大没有宗教信仰的党员干部和群众。这是作为社会的公共教育,而并不在宗教界和宗教活动场所进行,也不开展有神论和无神论的社会论争。无神论教育当然要和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相结合,尊重信教者的风俗习惯和宗教感情。
最后,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更加关注科学无神论教育。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迷信心理和宗教兴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在当代大学生中要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无神论教育,使广大学生以理性和科学的眼光来观察和思考宗教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