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围绕“两个必然”深入进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

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我们党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的源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灵魂,是全国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必须树立和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邓小平曾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 坚信“两个必然”,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我们就不会被资本主义的所谓新变化蒙蔽双眼,也不会因为社会主义的暂时挫折而惊慌失措,更不会因为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长期性而悲观失望,因为社会主义是值得我们永远追求的最崇高的价值目标。

(一)深刻理解“两个必然”的科学性,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两个必然”是共产主义学说最重要的原理,是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最重要的理论根据,全部马克思主义都是围绕这一核心展开的,否定了它也就动摇了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大厦。准确全面地理解“两个必然”的科学性,是确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

首先,“两个必然”的科学性,体现在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作为哲学基础,以剩余价值学说作为经济学依据,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唯物史观破解了“历史之谜”,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正是在这一规律作用下,人类社会的发展表现为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形态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演进。这一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表现为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的激化,最终决定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剩余价值学说则揭开了资本主义生产和剥削的秘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在于追求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独特范畴,资本对剩余价值的占有是资本主义独特的剥削形式。这个规律发展的结果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由非对抗走向激烈的对抗,无产阶级成为资产阶级的掘墓人。由此可见,“两个必然”是马克思恩格斯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论断。只要资本家私人占有制和追求剩余价值的经济规律同时存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就绝不会消失;只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还存在,不论其表现形式如何,这种历史必然性就决不会改变。

其次,“两个必然”的科学性还体现在马克思恩格斯始终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理论成果,并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以博大的胸怀和科学的态度不断对理论加以修正。1848年,“两个必然”的论断提出后不久,欧洲爆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很快被镇压下去。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欧洲经济、政治态势及其前景的分析,认为新的一轮革命高潮很快就会到来,然而,新的革命高潮并没有到来。马克思、恩格斯开始意识到可能过低地估计了资本主义的扩展能力,过高地估计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势。于是,马克思重新回到书房,继续做经济学的研究,并对革命进行反思。1850年马克思进行了初步总结,指出:“在这种普遍繁荣的情况下,即在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力正以在整个资产阶级关系范围内所能达到的速度蓬勃发展的时候,也就谈不到什么真正的革命。只有在现代生产力和资产阶级生产方式这两个要素互相矛盾的时候,这种革命才有可能。” 马克思在1859年1月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了“两个决不会”思想,指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和艰巨的历史过程。后来,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指出:“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 恩格斯在逝世前还对此进行了反思。“历史表明,我们以及所有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的程度;历史用经济革命证明了这一点,从1848年起经济革命席卷了整个欧洲大陆……这一切都是以资本主义为基础的,可见这个基础在1848年还具有很大的扩展能力。” 原以为1848年欧洲革命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伟大决战,结果“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 。马克思恩格斯这种尊重历史、认真求实的精神和学风,使“两个必然”的理论建立在更加坚实的基础之上,使这个学说更加成熟,不给攻击马克思主义“过时、僵化”的人以任何借口。

最后,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验证了“两个必然”理论的科学性。20世纪初,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列宁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社会主义由理论走向实践;第二次世界大战催生了东欧、中国等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由一国向多国发展;“两个必然”的论断还不断唤醒和鼓舞全世界被压迫阶级、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使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虽然20世纪末期发生了苏东剧变,社会主义国家由15个锐减到5个,但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顶住了西方“和平演变”的压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本国实际相结合,积极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昭示着“两个必然”论断的真理性。

科学性是以“两个必然”为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根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更应该自觉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因为“两个必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规律,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它都已在并将继续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得到体现。

(二)认识“两个必然”的实现形式,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经济文化不发达的国家可以越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阶段而进入社会主义;同时强调把“吸取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 、“赶上别国人民” 作为必要条件,就是说,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完成本应在资本主义发展时期完成的生产社会化的历史任务。

在实践中,不同的社会主义国家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苏联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在以战争和革命为主题的特定历史条件下,有效地调动各种社会力量的积极性,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但当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时候,这种体制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但斯大林之后的苏联几任领导人把社会主义具体体制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等同起来,自己不思改革,也不允许别人进行改革,社会矛盾大量积累,积重难返,为苏联的解体埋下了隐患。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提出从根本上改造整个社会大厦:政治上,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实行多党制;经济上,取消公有制,实行私有化;思想上,取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这就从根本上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在西方“和平演变”的攻势下,改革变成改向,苏联走向解体。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过程中也走过弯路,照搬照抄苏联模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把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代表的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一方面坚决顶住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的巨大压力,有力回击西方“和平演变”的图谋,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一方面从中国实际出发,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正确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努力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等一系列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时代特征、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些事关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30多年来,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中苏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经验和教训昭示我们:社会主义事业要发展,第一,必须对本国国情有准确的认识和把握,否则就会超越生产社会化的发展程度、超越发展阶段地去提出任务和制定政策,不但不能充分发挥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还会在某些方面扭曲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二,必须坚持改革。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但它并不是一诞生就完美无缺、一出现就一成不变的。现实的社会主义大多脱胎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生产力不发达、生产关系不健全、上层建筑不完善,所有这些特定的国情,决定其发展、完善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疑将伴随着一系列改革。恩格斯早就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第三,改革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否则改革变成改向,其结果必然是葬送社会主义,使整个社会陷于深重的危机和灾难之中。第四,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关键在党,社会主义改革要靠党来领导,社会主义方向要靠党来保证,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图谋要靠党领导人民来击破。共产党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并把党真正置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使自身永葆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本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了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和认同。在此基础上,我们要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三)认清“两个必然”的实现条件,正确认识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共产主义既是一个伟大的社会理想和科学理论,又是不断改造和超越现存状况的实践运动。它的实现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对此我们要有正确认识。

从世界历史进程看,社会主义总的说来还处于实践和发展的初级阶段。按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说,人类要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五大社会形态。其中,原始社会有数万年的历史,奴隶社会有几千年的历史,封建社会也有几千年的历史,资本主义社会从其诞生至今只有四五百年的历史。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共产主义的实现也有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时期。它可分为几个发展阶段,如共产主义的准备阶段、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社会主义阶段)和高级阶段。而且每一个发展阶段又可以分为几个小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本身也有一个比较长的历史发展时期,我国目前就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任何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取代旧的社会形态,都不可能在短期内轻而易举地完成。“两个决不会”的科学论断告诉我们,只要旧制度内部的生产关系能够容纳得下不断向前发展的生产力,只要其内部的阶级对抗还未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它就绝不会退出历史舞台。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要与传统所有制关系决裂,要与传统观念决裂,用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为全人类创造一个自由、平等、和谐、幸福的崭新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根深蒂固,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资产阶级集历史上一切剥削阶级的统治经验和本领于一身,并且掌握着以往剥削阶级所不具备的先进科学技术。所以,社会主义要取代资本主义比其他社会形态更替所面临的难题更多,所需要的时间更长,道路会更曲折。

从社会主义本身发展来看,一是现实中产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上都是经济政治文化落后的不发达国家。不发达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后,国内普遍面临的一个状况是封建主义在各方面的影响深远:经济上,商品经济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程度很低,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大量的小生产者和小私有经济成为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政治上,个人集权制、终身制等封建流毒未肃清,缺乏民主传统;文化上,文化专制主义和封建的腐朽思想影响深远,干扰着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科学的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的落后状况与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是相矛盾的,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充满困难的发展过程。二是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与资本主义的尖锐对抗和矛盾。在国际环境中,发达的资本主义总是用军事的、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种种手段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干涉、威胁、遏制和渗透。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一些顽固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总想把国家引向资本主义道路,在经济上搞资本主义私有化,政治上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上宣扬自由主义等。这就要求社会主义国家正确对待资本主义,处理好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既要防止其武力入侵,又要防止其“和平演变”,还要利用其先进的一切来发展自己,并最终取得对资本主义的优势。这是一个充满风险的长期的竞争过程。三是社会主义是人类有史以来崭新的事业,没有前人的直接经验可以遵循,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本国的实际情况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一个长期的反复探索的过程。社会主义国家在前进的过程中难免有各种失误,甚至会遭受严重的挫折。因此,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内部原因和外部影响出现曲折甚至倒退,从一定意义上说,是难以完全避免的。但是这种曲折和倒退本身,又孕育着进一步发展的条件。历史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条发展道路:社会主义运动每前进一步,都是在曲折中实现的,每一次大的曲折之后,都伴随着社会主义发展的一次大的飞跃。正如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所说:“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不管世界风云如何变幻,历史的辩证法是无情的,历史发展中会有曲折、会有反复,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任谁也阻挡不了的。我们要坚信“两个必然”,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继续探索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迎接我们的一定是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m4XHKvYzJ+ouNYIDHy+iQXKaOKPyYRdm4TscwosFdZX4OU6FXLK7NJh39TK4Oma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