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新婚之日出走

明孝宗弘治二年(1489),十八岁的王阳明与诸氏完婚。这一年,王阳明从京师回到家乡余姚。同年七月,他前往江西洪都(今南昌)迎娶妻子诸氏。诸氏是当时江西省布政司参议诸养和之女,阳明在洪都期间就住在诸养和的官邸中。诸养和也是余姚人士,而且和龙山公是至交,所以王阳明才会和诸氏成亲。

王阳明迎娶的这位夫人究竟是位怎样的女性呢?

宸濠之乱时,阳明为了家人的安全,打算和家人分开,单独乘船走。但是他又放心不下妻子,所以一直犹豫不决,这时诸氏从怀中取出一把短刀,激励阳明说:“我身上带着这把刀,什么贼人来了我都不怕,您赶紧乘船走吧!”从中可以看出诸氏应该是一位女中豪杰。

据《阳明先生年谱》和《阳明先生行状》记载,王阳明在婚礼当天突然离家出走。翌日早上,众人将他寻回,当时他正在一座道观中静坐,在众人的劝说之下,阳明才同意回家。

故事的真伪已无从考证,也许是后人觉得他在这一时期潜心于神仙养生之道,所以才杜撰出这样一段逸事。虽然王阳明一向豪放不羁,但他当时身患结核病,内心充满不安,做出这样的举动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

自宋代以来,儒学家在年轻时大多沉迷于道教。道士基本上都是隐士,在世人看来,他们脱离尘世,志向高远,因而受到世人尊敬。加之宋朝建立伊始,皇帝特意召见隐士,向他们咨询治世之道,致使很多有识之士都想成为道士,或者沉迷于道教。

王阳明十一岁时就能写出充满哲学意趣的诗,后来沉迷于道教也是必然的。但是在婚礼当天离家出走,和道士会面,并在道观度过一宿,这样的行为如果仅以他痴迷于道教来解释,就有点儿说不通了。应该还有其他的原因,那就是当时他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充满了不安,这种不安促使他从外向型行为转变为开始探究人的内心世界。王阳明最终成为心学大师,也许和这种转变有密切关系。

阳明学的源头在陆象山(陆九渊),陆象山与王阳明一样,也患有结核病。因为身体状况的原因,他们不再执着于复杂理性的思辨,也不再纠结于事物终极的存在,而是转向通过简单直接的直观方法来探究事物之理。

《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中记录了王阳明当时拜访道观铁柱宫的一段逸闻。

婚礼当天,王阳明信步来到铁柱宫,进入本堂之后,见一位道士正在一旁盘腿静坐。王阳明走近才发现这名道士眉毛粗厚,头发花白。

王阳明立刻被他的容貌所打动,于是叩问道:“道者何处人?”

道士回答说:“蜀人也,因访道侣至此。”

王阳明又问道:“道者今年高寿?”

道士回答说:“九十六岁矣。”

王阳明继续问道:“可否知先生姓名?”

道士回答说:“自幼出外,不知姓名。人见我时时静坐,呼我曰无为道者。”

这位道士虽然已年近百岁,但身体硬朗,气力旺盛,声如洪钟。王阳明觉得他一定是一位得道高人,于是就向他问询神仙养生之术。

王阳明当时虽是英姿勃发的年纪,但受疾病所扰,面容稍显憔悴。道士望了望他消瘦憔悴的面庞,对他说:“养生之诀,无过一静。老子清净,庄生逍遥。惟清净而后能逍遥也。”然后又教给王阳明导引之术。

导引之术是信奉道教的道士修炼的一种功法。

道教是将老子、庄子等人的思想宗教化后形成的。道教以老子的“自然无为”为根本,杂糅神仙之学,追求长生不老。道教还吸收了“阴阳五行”学说,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道教为了增强自身的权威,还从儒学和佛教中吸收了很多教义。道教中追求长生不老的方法有很多,例如修炼、服丹药、房中术、符咒和积善等,此外还有导引之术、长生之术和飞升之术等。

铁柱宫的无为道士教给王阳明的导引之术其实是一种呼吸方法,是将宇宙之气引入自己体内,让它在体内流动,最终实现“心神”和“虚无”不知不觉地合二为一的一种修炼方法。导引之术适于养生,所以不仅是道士,很多儒生和僧侣也会用这一方法来修行。通过调节呼吸来使精神专一的方法古已有之,并且一直延续到现在。不只是在中国,印度也有类似的方法。导引之术追求的不单是身体的养生,同时还包含精神的修炼。

禅宗也有通过调节呼吸来使精神专一的做法。在禅宗中,坐禅是为了调心,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还必须调身和调息,三者浑然一体才能达到修炼的目的。调息指的是用丹田呼吸,唐代禅僧圭峰宗密曾如此解释调息:“出入息有声音,谓之风息;出入息阻滞不通畅,谓之喘息;出入息不细弱,谓之气息。”他认为风息、喘息和气息都是不调的表现。没有声音,没有阻滞,不粗烈,连贯无中断,似有似无,心境平和,情绪欢乐的出入息才是调息的表现。

调息又称调气,自古以来就是养生和养心的重要方法。《庄子》中有“真人呼吸以踵”,因此,用脚后跟呼吸被看作是圣人的行为。“呼吸以踵”指的是什么呢?这可能和圭峰宗密所说的“似有似无”类似,是一种深入沟通天地之气的状态。

调息术和服丹药、禁性欲以及房中术一样受到道家的重视。随着时代的变迁,导引之术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最终演变成一种通过静坐来调息或者数息,最终实现长生不老的修炼方法。

贝原益轩是日本为数不多的儒医,他生来体质就比较弱,所以对调息法非常关注,他在自己所著的《初学知要》中介绍了道家的这一养生方法,并且在《慎思录》中再次提到调息的内容:“养气须先调息,调息才能养气,这样才能心境平静。气息若乱,内心必乱……调息养气乃儒家之道,不可忽视。”

宋代大儒朱熹著有《调息箴》,其中介绍有调息之法:静坐之后,将目光集中在鼻尖处,全部注意力集中于此,然后再调节气息。虽然朱熹提到了调息,但他调息的目的和道家的完全不同。

日本的天木时中对此评论说:“儒家乐于调息,并不为修得神仙之术。道家喜好神仙之术,辟五谷以求长寿,平时练习导引之术,炼其外形,养其内气,修炼到精微之处,则渣滓污浊皆消,只剩清虚之气,故身体轻如鸿毛,可寝卧云霄,亦可自由行之于天,此为道家修行者之至善也。而儒家则与此不同,儒家调息只为将精力集于一处,使之不分散外泄,出入气息力求和合,期冀活至一千二百岁也能身体康健,即使日夜忙碌,也不觉疲惫,此为儒家调息之目的。”

综合上述,儒家调息的目的完全不同于道教。无为道者教授给王阳明的导引之术,其内部贯穿的应该是道家的思想和目的。

王阳明习得导引之术后,立即开始和道士对坐,练习此术。王阳明虽然感觉恍惚,但似乎有一种顿悟的感觉,他越来越喜欢这种感觉。于是两人闭目对坐,仿佛是两棵枯木。不觉天色已晚,两个人都废寝忘食,就这样一直静坐下去。

王阳明在新婚之日突然离家出走,并且到了晚上都不归家,这令诸氏非常担心,她将此事告知了父亲诸养和。诸养和派衙役四处寻找,众人找了一整夜都没有找到,翌日清晨才终于在铁柱宫寻得阳明。衙役告知阳明,他们是奉其岳父之命劝其回家的,王阳明不得不回,于是和无为道者作别。道士对他说:“珍重珍重,二十年后,当再见于海上也。”

根据《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的记述,果然如道士所言,二十年后,他们再次在海上相遇。 X7skDNMV96h41C+RsF4hwBsH0yD8eYHM8L9b4af0QGuHXH3X1JsCdN/NoYhdTz3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