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有两个必需的能力。一个是前文所述的提出“‘发现’和‘新视角’”,亦可称为“获得新认知的能力”;另一个是“文脉连贯能力”,也可称为“文脉能力”。
例如,有些人讲起话来口若悬河、风趣十足,可是一叫他写文章,就立刻觉得大伤脑筋了。
究其原因,在于让文脉连贯的能力不足。尽管他知道许多有趣的素材,却无法加以总结,使之形成条理清楚的上下文。
要想克服这个缺点,训练是必不可少的。训练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最有效的是边听别人讲话边做摘要,再将其连接起来,形成一篇文章。
也就是一边和别人对话,一边做摘要,事后再看着摘要思考“这句话和这句话是怎么连接起来的”,然后填补当中的空缺。例如,基于采访的书,多是如此写成的。
一开始大家都会以为这样的训练非常简单,因为自己也得讲话,所以谈话内容会很好理解。可实际上,一旦要动笔写成文章,往往就会觉得很难。
在交谈时,比起讲话的逻辑,现场的谈话氛围更受重视。因此,谈话可能改变顺序,也可能离题万里。有时候,甚至半数内容都是废话。
要想使凌乱的文脉变得规整有序,首先要求你能够做出选择,做出取舍,只挑出有意义的部分。
其次,你还要具备将有意义的部分连接起来的能力。也就是更换语句的顺序,果断删掉无用的部分,形成简洁易懂的文章。
起初可能做不好,但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你的头脑里就能形成“连贯文脉”的思路。
这样一来就好极了。自己写文章的时候,只要充分活用这种思路即可。
切实感受到自己的“文脉能力”,把握文脉的能力就会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