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高职教育“双证融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

在完成高职“双证融通”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后,需要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双证融通”课程为核心,根据国家职业标准的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和相关知识确定课程核心内容,明确师资队伍和实践教学要求,编制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方案基本内容

“双证融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专业名称与专业代码、招生对象、学制与学历、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就业岗位与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课程体系(包括设计思路、课程结构、双证融通课程)、教学进程表、保障条件(师资配备、校内外实训基地等)、专业课程介绍和试点院校自行规定的内容等。课程实施建议、考核评价方式等内容,可在每门“双证融通”课程的标准和考核方案中阐述。

与非试点专业相比,“双证融通”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突出证书与课程融通的结合环节,要求写明融通的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课程和课程配备的师资、实践条件等。特别是在“双证融通”课程部分,要求通过列表的方式阐明这些课程的名称、对接的主要工作任务和完成任务过程时要求的主要技能等。该表格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和“双证融通”课程教学方案的制订依据。其中的课程名称(即学习领域)一般与国家职业标准的职业功能基本对应,要求为动宾结构,表格内容要求为筛选后的典型工作任务,教学载体(设备、服务、语言应用等)体现主流技术,技能要求为完成这些任务需要的必备技能。

二、“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要点

(一)就业岗位与职业资格证书确定

明确试点专业面向的岗位群,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的前提。确定就业岗位时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高职教育的性质与层次。选择符合人才培养目标、与专科层次高职教育适应的岗位。

(2)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根据地区产业规划、企业分布、同类专业开设情况,确定符合企业需求和适合学生就业意愿的岗位。

(3)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确定的岗位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应包括学生就业若干年内可能达到的发展岗位和延伸岗位。

在合理就业岗位选择的基础上,确定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社会认可度较高、证书体系较完整、与专业教学条件适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实施“双证融通”。同时,注意在融通高级职业技能的同时,兼顾初、中级技能的培养,以体现技能提升的规律性。

(二)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确定

确定双证融通下的专业人才定位,除了要与现代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一致、与目标岗位群对人才的要求吻合、顺应世界职业教育改革的潮流外,还特别强调与对应职业资格等级的定位相对应。

如国家职业资格等级对高级技能的一般定位为:能熟练运用基本技能和专门技能完成较复杂的工作,包括完成部分非常规性的工作;能够独立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能指导他人进行工作或协助培训一般操作人员。从中可以看出,为了使高职双证融通专业的毕业生同时达到高级技能要求,需要其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熟练的专业技能,能根据所学知识和方法分析较复杂的工作任务,具备对遇到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具备一定的技术指导和沟通协调能力。涵盖了对知识、技能和职业基本素养的多重要求。

专业人才定位需落实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通常从职业服务方向和社会职业角色两方面考虑,可采用“以符合人才培养定位为基本要求,满足社会需要为现实依据,针对职业岗位为基本特点”的确定原则。如在确定职业岗位时,需要选取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符合产业发展布局、适应专业人才定位、有利学生生涯发展、教学资源有保障的岗位群。通过调研和职业能力分析,根据与试点专业人才定位的适应度,确定就业岗位、延伸岗位和发展岗位。

(三)双证融通课程确定

“双证融通”课程是指课程内容覆盖融通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高级核心内容和初、中级基本内容,体现大专层次高职教育特点,能有效实现专业教学与国家职业标准融合的课程。一般应为专业核心课程,课程门数为4~5门,采用任务引领、情境教学等行动导向型教学模式实施。“双证融通”课程的确定是“双证融通”改革试点的关键环节,通常是以证书依据国家职业标准的职业功能划分为基础,结合试点专业建设特色,吸收职业岗位中的新技术、新工艺,并参考国际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竞赛的项目和内容确定。不能在课程体系外另外设置“双证融通”课程,也不能在现有课程体系中简单选择几门课程作为“双证融通”课程。

“双证融通”改革的落脚点是以任务引领等行动导向型教学模式为主要特征的“双证融通”课程改革。因此,要求以融通证书对应职业标准的工作内容、技能要求、相关知识和岗位(群)要求的职业能力为内容选择基本依据,将职业资格证书体现的知识、技能与职业素养等内容融合到专业日常教学过程中。

(四)职业基本素养培养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培养的人才不仅要适应岗位的当前需要,还要适应发展的要求和承担未来的任务,这些必须靠较强的职业素养支撑。职业素养是职业能力的外在表现,包含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等方面,排除职业技能后的职业基本素养决定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

职业基本素养因为是在从事职业中体现出来的,反映职业精神、社会能力、方法能力、行为习惯等的较稳定的人格特征,要求采用全过程、立体化的培养体系开展。在培养方案中,可以在几个层面上体现出来。首先在人才培养规格中描述,用具有专业特色的要求和语言提出试点专业毕业生应具有的职业基本素养,避免通用化、空洞化。其次,通过合理的课程保障素养目标的实现。如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设置了“职业素养与就业教育”通识教育课程、“职业素养综合训练”嵌入专业教学课程、“大学生创业基础”慕课课程、“创意专题制作”实作课程,同时为每门“双证融通”课程设置了“职业素养培养要点”,融入课程教学和考核之中。 cKzFqAM1RLLbRJsJZOAU3/cVjch4xdGXBwaLqf93JwOZCWoKDK2ESh/2qu6atBo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