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高职教育“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改革专业教学设计

第一节
高职教育“双证融通”专业教学设计理念

按照岗位职业能力和国家职业标准的共同要求,重建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改革的核心。在进行专业教学设计中,应根据“双证融通”改革试点总体要求,结合高职教育自身特点,坚持若干教学设计原则和设计理念。

一、高职“双证融通”专业教学设计原则

(一)体现高职教育属性和人才培养目标

在高职教育领域开展“双证融通”改革试点,自然应体现高职类型上的“职业性”和层次上“高教性”双重属性,前者是生存之本,后者是发展之路。因此,要牢记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其中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主要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 。在课程体系构建、课程设置和内容选取上应注意对应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高等教育内在要求,在体现“双证融通”改革试点共性要求的同时探索个性特色,注意与中职院校、成人高校中开展的同类“双证融通”改革试点保持既相联系又有差别的关系。

(二)遵循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

“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遵循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规律。其中,技能人才成长的最大特点是在一定基础知识和文化之上,通过工作或生产实践逐步形成。它同生产(工作)过程相关联,具有岗位实践性和养成性,表现在有具体的岗位指向性;在具体生产(工作)运行的过程中形成;按照“实践—专业理论—实践”循环提升;内驱动是成长的动力源;就业导向是主要引力;外驱动均有约束性和导向性 。因此,应借助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真实的工作情境和工作任务中提升职业能力,以职业活动为依据、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要求安排课程顺序、选择课程内容,采用行动导向方式设计教学过程。同时,“双证融通”改革应既基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又不拘泥于职业资格的要求。因为职业是动态发展的,转化为职业资格之后就是固化的,完全以职业资格作为标准,职业教育课程将永远滞后于职业的发展

(三)立足人的全面发展

2014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后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职业教育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因此,作为国民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把立德树人、培养多样化人才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双证融通”改革不仅仅是要考虑打牢理论基础、提升技术技能、培养一技之长,达到“双证书”教育要求,更应通过思政课堂、职业素养训练、课程思政等途径,让学生牢固树立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做好准备。同时,要充分认识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面向对象的重要区别。高职院校面对的更多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学生,承载着将具有另类智力特点的青少年培养成才的重任。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应更加关注经验性(怎样做)和策略性(怎样做得更好)知识的编排和呈现,体现因材施教、全面育人的教育思想。

(四)贯穿职业素养的培养

职业素养是人们从事某种工作、专门业务或完成特定职责所具备的专业技能和职业操守的综合,一般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等 。职业素养包括显性素养和隐性素养两部分,其中职业隐性素养(又称职业基本素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是每个学生进入职场所必备的基本素质。凭借职业隐性素养,学生可以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职业知识和技能,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职业素养还影响学生人格的完善和素质的全面提高。在设计的“双证融通”课程体系中,要贯穿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以及过程性的考核,探索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培养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培养体系。

二、高职“双证融通”专业教学设计理念

(一)工作过程系统化

“双证融通”改革试点专业在构建课程体系时,需要先进的课程设计理念和理论作为指导。目前国内职教界课程开发领域大力推广的是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姜大源提出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范式。

这种方法的主体思想认为工作过程是个体在企业中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 ,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课程开发要从实际工作和高职教育需要两个维度设计,高职学生能力的培养遵循职业成长和认知学习两个规律,在从新手到专家、从简单到复杂的学习过程中,使得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学习实现融合。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的设计涵盖两个基本要素: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课程内容的排序。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以职业资格为基准,并以前瞻性的眼光选择课程内容,以避免课程过度滞后于职业的发展。课程内容的选取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受众对象的智力特点,高职学生的形象思维特点更为突出;二是课程内容指向的基本范畴,课程内容应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课程内容的排序,则要突破基于知识存储的学科体系的樊篱,采取基于知识应用的参照系。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开发路径与步骤为 :第一步是工作任务分析(典型工作筛选),从专业相应工作岗位及岗位群的大量工作任务中筛选出典型工作;第二步是行动领域归纳(典型工作整合),即根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行动领域;第三步是学习领域转换(课程体系构建),即根据职业成长及认知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转换为课程;第四步是学习情境设计(学习单元设计),即根据职业特征及完整思维细化学习领域为主题学习情境。

(二)职业标准体系层次化

除了运用教育界的先进课程开发理论,还有必要吸收职业培训专家的优秀思想,实现在课程设计理念上的融通。“双证融通”改革要求实现课程教学标准、教学过程和课程评价与职业技能标准、培训过程和技能鉴定的融通,强调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因此,有必要探索在国家职业标准框架下的有机结合。为此在课程开发中又引入原劳动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课题组陈宇等提出的“职业标准体系层次化”设想

该设想认为:每一具体职业、工种和岗位,需要一定数量的职业特定技能,它们总量最大、适用范围也最狭窄。每一行业又存在一定数量共同适用的技能,行业通用技能,数量上比职业特定技能少得多,但适用范围涵盖整个行业。更大范围又存在一些从事任何职业或行业都需要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技能,核心技能。

人社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刘永澎在此基础上又提出存在跨行业的职业技能,指代不同行业共同需要的职业技能 。这样,国家职业标准体系就由职业特定技能标准、行业通用技能标准、跨行业职业技能标准和核心技能标准构成。与此对应,职业能力也可分为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跨行业职业能力和核心能力。从而,可以以职业标准为导向,着眼学生职业生涯,构建分层次、一体化设计的职业能力框架,并据此设计课程体系框架。

三、高职“双证融通”专业教学设计要点

(一)以深化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为基础

“双证融通”改革试点的基础和落脚点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和以任务引领、情景教学等行动导向型教学模式为主要特征的“双证融通”课程改革。要求以融通证书对应职业标准的工作内容、技能要求、相关知识和岗位(群)要求的职业能力为课程设置和内容选择的基本依据,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要求完善专业课程设置,选取课程内容,确定合理的课程排序方式。明确其与职业资格证书内容的对应关系,将职业资格证书体现的知识、技能与职业素养等内容完全融合到试点专业的日常教学过程中。

(二)以学历教育要求与职业资格培训要求的衔接贯通为框架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其教育目标和要求必须兼顾多方面的需求。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要适应就业岗位(群)的当前工作任务,还要适应其发展的工作要求和岗位(群)未来的工作任务,同时要适应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而职业资格培训更强调岗位的适应性和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因此,必须对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改革重组,将专业教学要求与职业技能标准有机融合,实现职业资格培训与学历教育的衔接贯通,在完成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达到相应职业技能的水平。

(三)以高水平的师资和实训条件保障为前提

“双证融通”教学方案的编制不仅要强化课程体系设计,更要突出对教学实施条件的规范,以确保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能够达到职业资格培训的质量要求。要从有效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和综合素养的角度,切实按照《改革试点实施办法》的要求安排双师型教师担任“双证融通”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加强试点专业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在开放实训中心建设、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为实施“双证融通”提供设备保障;在体现行业先进性和主流性的同时,注意保持“双证融通”课程操作技能考核设施与社会化鉴定条件的一致性。

(四)以“双证融通”课程的教学实施与考核评价为关键

“双证融通”改革试点实现的关键环节是保障“双证融通”课程的教学质量,即确保考核评价结果与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结果等值。因此,“双证融通”改革试点在实施过程中应抓好对“融通课程”教学实施方案与考核方案两个关键环节的编制。按照《改革试点实施办法》的要求,通过制订对“双证融通”课程教学实施环节的细化规定和质量监控办法,确保职业资格证书体现的内容得到有效实施,并通过科学、严谨、合理的考核鉴定方案确保评价过程的规范性和评价结果的一致性。“双证融通”课程的教学与考核过程如图3-1所示。

图3-1 “双证融通”课程教学实施与考核过程示意图 69Up4RBgMudBW/5xeZe+tFS90pABuDrUL1jJxv2ndwrbrG0KQtBt0gBPxOhjIO+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