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交 通

新中国成立前,横沔镇上的主要道路有两条:一条是位于镇西的盐船港路,从周浦镇向东经张胜桥到横沔集镇;另一条是南北向道路,即横沔集镇往北的弹石路(用碎石块铺成),经陈水关桥可到达龙王庙,在横沔境内长约一公里。

若是要前往各个村子,人们只能走一些宽不到一米的黄泥小道,不仅坎坷弯曲,碰上雨天还泥泞难行。在自行车都极少见的年代,人们外出基本靠步行,少量物品尚可肩挑手提,大体量的物件便很难出入。以陆路交通的眼光来看,这片土地也许注定闭塞与贫穷,然而若时光倒流六七十年,绝不会有人这样想。

身处长江三角洲的横沔,其境内大小河道、浜、沟之多,不亚于任何一座江南小镇。在陆路交通普遍不发达的年代,河流,就是道路。能够坐拥无比发达的水系,又有极好的枢纽位置,使得横沔注定会成为炙手可热的黄金地段。

弹石路

那时,横沔的船远远比车多。人们顺着河流来来往往,去往四面八方。从这里出发:向东经小五灶港可至川沙黄楼;向西经盐船港可至周浦;向南由横沔港入界浜可至瓦屑;向北过孙桥经张江可至上海市区。

在20世纪70年代周南公路、周横公路通车以前,横沔人长途出行的主要方式就是乘船:去上海市区、川沙可以乘坐轮船;去陈家桥可以乘坐轮船、沙河船;去周浦可以乘坐脚划船、轮船、沙河船、生产队运营的人力班船;此外还有如出租车一般便捷的网船。水上货运则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商家进货大多用脚划船和轮船,偶尔用沙河船、生产队的班船;农用船只在新中国成立前以木制的划桨船、罱泥船为主;60年代末出现挂机船;70年代起逐步更新为钢筋水泥船。

农用船

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横沔地区,划桨船、罱泥船是当地农民主要的代步和运输工具。

划桨船的载重量为0.2~0.5吨,平均三到五户就有一艘,除运货外,也可作渔船之用。罱泥船的首要用途是方便人们捞取河泥,为农田施肥,也可用来装载大批量的农(副)产品和生活用品,载重量达到两吨的叫大船,达到四吨的叫摊船,更大的叫航船。

自1968年起,横沔人民公社开始用挂机船运输货物。挂机船就是在木制农船的基础上,安装了螺旋桨和手扶拖拉机上的柴油发动机的改造船只,一般载重量为5~10吨。1970年以后,木船逐渐被钢筋水泥船所取代。那时公社已经有载重两吨的货车了,但是由于乡村公路尚未建成,货车无法开到横沔老镇里面。镇上的人要往外运货,必须先坐船到停车的地方,即三里以外的生产队,然后把货物装到车上运出去。1977年周横公路和乡村机耕道路竣工通车,水路运输逐年减少。不过,到1984年为止,横沔地区仍然有32艘挂机船和595艘水泥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几户人家合用一艘农船,费用均摊,农忙时轮流用船运送稻谷等农(副)产品。

罱泥船

脚划船

班船

横沔地区最早的班船出现于清代末期,这种船的样子比较接近绍兴的乌篷船,船身又窄又长,后梢高高翘起,划船的时候,两个人背靠背地用脚踩两只橹(横沔地区的其他船一般只有一只橹),故称脚划船;因为船夫大多数是绍兴人,所以又名绍兴船。其实,绍兴人在横沔划船基本上还是用手摇橹,到路好走的地方,就上来拉纤。不过,凡是绍兴人划的船——不论是用脚踩的还是用手摇的——一律称作脚划船或绍兴船。

脚划船虽然是人力班船,但是航行速度极快,每天早上从横沔出发去周浦,下午回到横沔,航线固定,风雨无阻。脚划船既可以载人也可以运货,每当船从横沔港拐弯进入镇子时,船夫就会吹响螺号,呜呜的声响可以传到镇子的每一个角落。镇上老居民说: “一听到螺号,镇上商店的人就知道船到了,进酒的、进烟的、进酱油的……都到船上去搬。轻的东西商店自己派人过去搬,重的东西付钱让船夫送过来,像大新酱园的酱油和酒就是让他们送的。用一只竹筐把酱油坛、酒坛挑到商店里,这个竹筐叫‘太平栳’,上面伸出来四根绳子,坛子放在里面不会倒,很稳的。”

快班船

民国初期开始有轮船拖带无锡快船在横沔老镇和上海市区之间进行客货运输。民国2年(1913年)川沙县杜锦祥、连锦堂等人创办协昌轮船公司,开设川沙往返上海市区的航线,民国4年(1915年)又有老公茂轮船公司开设南汇县城往返上海市区的航线,二者均在横沔老镇设立了码头。民国16年(1927年),唐世仁、张连卿等人在横沔老镇创办了裕兴轮船公司,以一艘14座的“鸿运”客轮拖带一艘127座的客驳,每天早晨从陈家桥镇开出,途经横沔、孙桥、北蔡、白莲泾到达上海市区,中午从上海市区返回横沔。同年,横沔人沈金根、沈金桃在横沔老镇创办了裕昌轮船公司,以一艘16座的“鸿飞”客轮拖带一艘客驳,每天往返于川沙县六团镇与上海市区,途经横沔老镇的码头,后来航线起点延伸至南汇县祝桥镇。1937年日军入侵上海后,“鸿运”“鸿飞”两艘客轮停航。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大新纱厂购买这两艘客轮及拖驳,建立大新轮船公司,恢复陈家桥镇往返上海市区的航线,两轮对开,客、货运兴旺。老镇居民宋根荣说: “最早的轮船是‘鸿运’‘鸿飞’,那时候到上海(市区)就是停在天文台十三号码头。”

20世纪50年代初成立的江东轮船公司在横沔地区颇具影响力。其前身是江东轮船联营处,1951年由盐仓、祝桥、六灶、横沔等数家轮船公司联合成立,拥有六艘客轮。1952年联营处更名为江东轮船公司,公司位于横沔北部,工作人员多为本地人,沈金桃任董事长,龚志勤任经理,有200多名职工和12名管理人员。在公司的运营下,每天都有八艘轮船分别从盐仓、祝桥、六灶、陈家桥和川沙县的城厢镇、江镇,往返于上海市区,其中有六艘在横沔老镇停靠。1957年,由于塘川线(塘桥——川沙)公共汽车通车,客轮乘客大幅减少,最终停航,轮船被调往苏州市内河航运局。

轮船虽然主要用于客运,但是商店从上海市区进货也会依靠轮船。通常,商家事先托人把购进的货物送到从上海市区开出的轮船上,之后轮船到达横沔的码头时,附近的商店就派人过来取货;而如大新纱厂生产的纱线则由自家的轮船运往各地。

横沔老镇的码头只有一个,叫作“轮船码头”,横沔人也称之为“北栅口”。轮船码头在原来的北市街上(现在的中大街102号附近),码头附近有一座石桥,叫“善昌桥”。当轮船经过这座桥时,船员会拉响汽笛,提醒人们轮船即将到达码头。那些要乘坐轮船的、迎接亲友的、装卸货物的人,如果还在赶往码头的路上,就要加快脚步了,因为轮船在码头停靠的时间很短,通常只有五到十分钟。开往上海市区的轮船早上七八点钟从横沔的轮船码头离开,中午十一二点钟到达上海市区。轮船的航行速度主要取决于潮水,顺水则快,逆水则慢。到达上海市区后,轮船一般停靠在外滩。

冬天河面冰封的时候,轮船需要破冰而行。一般会有两人站在船头,拿着装有木榔头的长杆子,轮流挥起敲向船前的冰块;同时,船头两侧悬挂着两块竹排或木板,浮在水中,以保护木质船身不被碎冰磨坏。通常情况下,如果早上的头班船自南往北开出去的时候敲碎了冰面,中午返航的时候就不用再敲了;但若碰上严寒天气,河面还会再度结冰。因此破冰虽是两人轮流操作,但依然是件十分辛苦的差事。

横沔轮船码头旧址

江东轮船公司既推动了横沔地区的经济发展,也给当地居民带来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在采访中,有不少人(大多出生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谈到了自己儿时乘坐轮船前往上海市区的经历。

李祖裔(男,71岁):“我小时候从这里到上海(市区)就是乘小火轮。它后面拖着的大船叫无锡快船,上面有一个木头棚子,里面有一个小楼梯可以走下去;一共有四排凳子,中间背靠背的两排凳子,两边面对面的两排凳子。我最早乘船是在四五岁,那时候我有一个姐姐、一个妹妹,我弟弟还没有出生。我父亲要是这个星期去上海(市区),就把我一起带去,到了上海(市区)我住在姑妈家或者姨妈家,下个星期他回来的时候再把我带回来。我记得当时,父亲带我从上海(市区)乘船回来,叫了一辆人力三轮车,车夫问到哪里,父亲说到关桥码头。有时候我父亲从上海(市区)寄东西过来,我们是从船上拿过来的。船上的人说李先生把这个东西送到天文台码头,托我们把它送回来的。那个时候我就知道,从上海(市区)的关桥码头、天文台码头到南汇祝桥、盐仓、陈家桥的轮船都要在这里停一下,回去的船也是。所以我们横沔那个轮船码头以前是很繁荣的。”

凤宝宜(男,72岁):“我们小时候,横沔港上有很多开来开去的轮船。我从六七岁起就经常跟着我爸爸乘轮船去上海(市区),一般是到上海(市区)去买日用品,有时候也到那里玩。船上最起码能坐二三十个人。厕所就是用帘子围起来的一个小房间,过去都是这个样子的。当时船上有个姓金的职工,当过国民党勤务员,头脑比较灵活。快到饭点的时候,他就开始卖五香豆腐干,好像是五分钱两块,还有茶叶蛋,靠这个做点小本生意。这些都是在家里做好了的,他就住在轮船码头旁边,跟着早班轮船出去,跟着晚班轮船回来。”

汪文武(男,85岁):“小时候爸妈带我去上海(市区)玩,那个轮船从横沔的轮船码头开出来以后,先到上海(市区)的十六铺码头,然后再到陆家嘴码头。当时的陆家嘴比横沔热闹。”

20世纪60年代,在南汇县交通运输公司的安排下,有一艘客轮每天往返于南汇县城和横沔老镇,途经三灶镇、坦直镇和周浦镇。在周浦中学读书的学生,如果要携带行李从横沔返校,经常会乘坐这艘轮船。小火轮早上从南汇开出,中午时分到达横沔,船员见有人招手就会在河岸边停靠。人们知道轮船什么时候路过某个位置,所以一般就在这个固定的位置等待。学生们通常吃过午饭以后上船,然后往南汇方向去,经过周浦时便下船。1969年年底,此客轮停航。

新中国成立前后,有横沔人经营一种叫“沙河船”(又名“黄家船”)的手摇班船,每天往返于陈家桥镇和周浦镇,去程时在早上经过横沔老镇,返程时在下午经过。沙河船造型精美,与嘉兴南湖上的木船外形相仿,不过体量更小。它和脚划船一样也是带篷子的木船,但是脚划船上面是竹篷,比较矮;沙河船上面是木篷,比较高,人坐在篷子下面更加舒适。因此,沙河船一般用来载客,走路不便的人(如缠足的女子)经常搭乘,偶尔也会运送小件货物;脚划船则主要运输大件货物。1969年开通了周南线公共汽车以后,沙河船就停运了。

60年代初,横沔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人力班船,是由沔青生产大队六队的队长带领若干社员经营的。他们在生产队的两艘农船上安装了篷子,以手摇加拉纤的方式进行客货运输,一艘是横沔往返周浦的,一艘是横沔往返张江镇十村的(十村有汽车站,便于水路与陆路的对接),总载重量可以达到五吨。每天早上出发,中午返回;中午出发,下午返回。队长从生产队抽两三名社员,让他们轮流到班船上工作,并给他们记工分,工作一天还能拿三毛钱补贴,这在当时是很可观的收入。生产队社员乘坐班船不需要付钱,从其他乘客那里收取的费用全部进入生产队的账目。镇上带着行李去周浦中学上学的学生,有时也会乘坐生产队的班船。班船早上出发,行驶到周浦中学旁边的河流,就在水桥停一下,学生们把行李搬上去,就去上学。从横沔到周浦,船资一毛五分钱。“大四清”时期,有舆论说经营班船的人经济上有问题,生产队便把它暂停了。

网船

在横沔地区,有一群被称为“船民”的人,他们以载客送货、捕鱼捉虾为生。船民是没有土地的穷苦人,大部分是从苏北逃难至横沔的渔民,也有一些本地人。他们一年到头都漂泊在河面上,饮食起居全在船里,船对他们而言,不仅是生存工具,更是生活空间。

网船

船民的船叫网船,体量不大,宽半米余,长约三四米,高约一米,船上有遮雨的篷子。这篷子是用芦苇条编的,先用竹刀在木板上把芦苇杆拍扁,然后以竹刀将杆子对剖开来,用所得的长条编织篷子。芦苇篷的防水效果很好,下雨天不会漏水。

船民集中停放网船的地方叫网船滩,位于横沔港与盐船港的交汇处、横沔港东岸。此地旧名陈家滩,原本是中大街陈子敬家人用来停放漕运大船的地方,现在陈子敬宅的后方还残存了几处水桥。后来,陈家滩变成了专门停放网船的网船滩,如果有横沔人要去一个比较远但又没有班船直达的地方,他就会到这里来叫一艘“便船”。花园街居民高琴宝(女,75岁)说: “你跟船民说要到哪里,他把你送过去,然后告诉你收多少钱。网船也要修理的,有专门的木匠师傅帮他们修船、上油,这样摇起来更快。” 中大街居民汪文武(男,85岁)也有坐网船出远门的经历: “我到‘外滩’(指网船滩)叫船,去瓦屑斗蟋蟀,最远去过新场,到那里斗黄藤鸟。” 另外,周浦等地虽然有班船直达,但是如果碰上雨天,或者想要即刻出发,人们也会选择坐网船出行。

由于网船随叫随到且费用较低,对于当地人家,尤其是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而言,网船在传统婚丧仪式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横沔地区的传统结婚仪式包括行盘、担嫁妆、迎亲、拜堂、闹新房、回门等环节。富裕人家用卡车装运嫁妆、用花轿迎娶新娘,一般人家就用网船代替。花园街凤家厅的儿媳赵秀琴,17岁时便是坐着网船从川沙嫁到了横沔凤家,踏入另一段人生旅程,一晃已过了六十多年。

1970年,横沔人民公社在汤巷一队新建了渔民新村,两幢楼房共20余间,横沔镇网船滩的水上渔民终于得以上岸定居,结束了几百年来的漂泊生活。网船,这个对横沔人来说曾如同出租车般平常的事物,也成了历史。

横沔港流水

竹木排

在横沔乃至整个长江以南地区,还有一种特殊的船,它既是水路运输的工具,又是水路运输中的货物,它就是竹木排。

经营竹木行的商家从江浙一带购进原生竹材与木材,然后雇人将这些竹木材料运送至横沔。运竹材就要做竹排,把竹子平铺开来,将两端对齐并捆扎在一起。竹排一般只捆一层,最多垒两层。站在竹排上撑篙的有两人,有时候都站在前端,有时候一人站在前端、一人站在后端。到便于走路的地方,就用绳子拉纤。运木材则要做木排,方法与竹排类似。最初用竹篾绳捆木头,后来改用更为轻便的铁丝。运送竹、木排的工人,吃饭、睡觉都在竹、木排上,一路上风餐露宿。如果要停下来,就在河边敲个桩。

王炎根(男,73岁):“三四十年前运输都是以水面交通为主的,木头从山上下来以后,木料都扎成木排,人在上面撑,顺着潮水下来,到一个个销售点——木行。木行都开在水滩边,靠岸的木排就地拆卖,你要多少支数就拆多少。当时零碎买叫‘拆排’,如果造房子要的料多就拆个两三排。”

20世纪60年代以后,竹、木排由人力运送改为轮船运送,木排可以垒到三层,轮船拖着又厚又重的木排前行,稍有不慎就会撞坏河面以下的桥墩。现今,货车又取代了轮船成为运输竹、木材的主要工具,河面上已经再难见到手执长篙撑竹、木排前行的矫健身姿了。

横沔的船,载着人来,也载着人去。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本地实行土葬,当地居民去世后,棺椁通常都埋在自家的田地里。田地分散,陆路难行,又有河道相隔,人们一般都会用船将棺椁运送到要下葬的地方,再由人抬上岸,将亡者入土为安。

曾经,对于横沔人而言,船只运载的不仅是人和物,还寄托着生计、亲情、梦想,承载着生命中的种种悲欢离合。可以说,河流不仅是客、货运输的道路,更是横沔人生命的道路。生命如河,人如舟,在横沔纵横交错的水路上,各色船只来来往往,勾勒出横沔人的生活轨迹,记录了横沔人的生活记忆。 q+AmgzGwd3JVxk16U3TnV43TYQpFNXmL55L4PVcTl+2wXx60j3eJaNEa1SwylHi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