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横沔乡水陆交通状况图
横沔位于浦东冲积平原中部,地面河网属黄浦江水系,河道纵横交织,密布全境。
与康桥镇合并前的横沔镇,大小河流沟渠数不胜数。东西向干流主要有杜浦港、沈家漕、油车港、牌楼港、盐船港、治龙港、龙游港、八灶港、七灶港等;南北向老河道原有界浜、横沔港等。新中国成立后又规划开挖了四条南北向河道,分别是横西河、高新河、创业河及跃进河,改善了横沔镇南北向水系。此外,横沔地区还有揺纱港、张家浜、龚曹港、鱼秧滩、官界江等河道,以及数百条曲折狭小的小港、浜、小浜、宅河、园沟等。现横沔集镇周围的河道主要是横沔港、小五灶港与盐船港。
在横沔镇的千年历史中,河流始终与横沔人的命运紧密相连。在这个因水而生、因河而名的历史聚落,河流与世世代代横沔人的生命早已深深地缠绕在一起。
横沔港南接界浜,北通浦东新区川杨河,与盐船港、牌楼港、沈家漕、小五灶港、虹桥港、瞿家港等河道交汇,自北向南贯穿横沔老镇西部,是横沔镇内最大的南北向河道。位于横沔周围的黄楼、张江、瓦屑、六灶等地进出上海市区,都要经过横沔港,从而使得这条水道终年南来北往好不热闹。如横沔集镇北市街临横沔港一侧,有开往上海市区等地小火轮的轮船码头,停靠的小火轮运载着人、货物和信件,在横沔镇与上海市区间穿梭往返不停。
据《明史》记载,明代天顺二年,时任右副都御史的崔恭巡视苏州、松江等府。为了治理境内水患,他主持开凿了一条东北起曹家港、南至新场的河道,途中流经横沔港与盐船港。民众感念恩德,为他建立生祠,从前横沔小高峰处的崔使君庙便是其中之一。
横沔港在元代名“沔溪”,那时横沔的地名亦为“沔溪”。到了明代,河道改叫“横沔港”,地名改为“横沔镇”。现在已经无从考证,究竟是镇随河名,还是河随镇名,但这条河道与横沔的唇齿相依,从来都没有改变过。
20世纪80年代的横沔港,李祖裔摄
横沔港
小五灶港位于横沔老街东部,上有宁远桥和翊园桥。小五灶港之名源于横沔盛产海盐的年代。据《横沔镇志》记载,五代十国后梁时期,吴越王钱镠在境内建造盐场,大力倡导海盐生产;北宋时期,长江与钱塘江在横沔汇合入海,使横沔的海盐产量达到顶峰,小五灶港就是当时盐民们用来引导海潮进入以煮制海盐的灶门港,横沔老街也因此被称为“小五灶”。
浦东地区东西向的河流,有许多在古代都曾是盐场的灶门港。例如,小六灶港,位于今川沙镇境内;北七灶港、北八灶港即今横沔镇南部的七灶港和八灶港;南六灶港、南五灶港即是如今新场镇的洪桥港与宝桥港
。
在江水的冲刷下,海岸线不断向东延伸,盐田也逐渐向东迁移。南宋以后,横沔不再以盐业为主,转而发展棉花与水稻种植业。北宋时盐业的盛况在如今的横沔老街已经无迹可寻,人们只能透过小五灶港等地名依稀辨认出这段历史。
如今的小五灶港
20世纪80年代的小五灶港,李祖裔摄
21世纪初的小五灶港,李祖裔摄
《起运散盐》(源自《熬波图》)
盐船港位于横沔老街西部,曾写作“沿船港”。据清雍正《分建南汇县志》记载,这条河在古时用于停靠运输海盐的船只。明代以后,浦东沿岸海水变淡,海盐产量随之下降;到了清代道光年间,盐场全部停产。不过,作为西至周浦、东通川沙的主要河道,盐船港上的来往船只依然络绎不绝。
清光绪《南汇县志》在提到此河时仍然写为“盐船港”。据老街居民回忆,“沿船港”大约在新中国成立初开始广泛使用。当年,横沔镇的人民公社中还有两个叫“沿南”和“沿北”的大队,分别位于“沿船港”南岸和北岸。现今,成长于新中国成立后的老街居民更加习惯使用“沿船港”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