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的两会上,“互联网+”发展战略的提出加速了我国各个行业与互联网的融合步伐、促进了众多企业的转型升级。2016年,“分享经济”成为两会热词,为各个行业、企业以及创业者个人指明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分享经济是一种依托互联网相关技术而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并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的经济形态,近两年在出行、短租、办公以及教育等多个领域已经展现出了不可比拟的优势和强大的发展潜力。
根据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中国互联网协会分享经济工作委员会发布的《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6》:2015年,我国分享经济的市场规模约为1.95万亿元,参与分享经济服务提供的人员规模约为5000万,参与分享经济活动的人数总计超过5亿;预计未来5年,我国分享经济的增速将保持在40%左右,到2020年分享经济的市场规模在我国GDP中的占比将超过10%。
而随着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提出,分享经济将会成为一个新的“风口”,加强与多个行业和产业的融合,当然,作为我国国计民生重要组成部分的农业更不例外。
农业作为一种最古老的产业,通过与互联网的融合爆发了新的活力和生命力。而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推动下,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获得广泛分享,被赋予分享经济形态的因素将不仅包括农具、土地、农产品等有形的资产,也包括技术专利、品牌等无形资产,带动闲置的土地资源流转起来、闲置的劳动力参与进来,促进农业物流的高效运转,重构农业供应链,使农产品电商、休闲农业等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例如,2013年成立的一家美国公司“庭院俱乐部”,其所采用的就是典型的农业分享经济模式。通过将建筑公司等处闲置的挖掘机、推土机等资源出租,不仅帮助农业生产者节约了经营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公司本身也能够获得可观的收入。
再例如,肯尼亚初创企业M-Farm通过搭建短信系统平台,可以实现以下服务:为农户提供实时展示动态市场信息;整合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供应商及服务商,方便农户可以集中购买产品或享受服务;在平台中向各个地区的消费者集中销售产品。这样不仅打破了当地渠道商的垄断,还降低了农户的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
在我国,虽然过去农机合作社等也承担了相似的角色,帮助农业生产者获取市场信息,并提高种植的科技化和机械化水平,但受多种因素的限制,其并没有发挥分享经济的价值,难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不仅打破了过去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信息沟通不畅的局面,而且大大降低了各方沟通的成本,大量中间环节的权力及地位被极大地削弱,传统的产业链及商业模式变得不再适用,资源共享成为一种常态。
在平台战略的推动下,分享经济与农业的深度融合,在去掉大量中间环节的同时,还要真正为广大农业生产者及消费者创造价值,通过整合闲置资源,并将其高效利用来实现多方共赢。未来,通过与分享经济的融合,我国农业将得到加速发展,农业资源被更充分地利用,农业领域的创新具有更大的探索空间,将会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巨大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