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5

放大可能的危险只会越来越焦虑

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有一定的风险性,也有不少事情的背后隐含着一些困难。我们常常会为这些风险和困难而担忧、焦虑,这样的担忧和焦虑又会让我们把事情中存在的风险和隐含的困难放大化,这样一来,我们的焦虑就更加严重了。

一天晚上,在漆黑偏僻的公路上,一个年轻人的汽车轮胎爆了一个,汽车抛了锚!

年轻人下车翻遍了工具箱,也没找到千斤顶。怎么办?这条道路非常偏僻,长年累月也不会有人经过,等过路人援助显然是不现实的。就在这时,他望见远处有一座亮灯的房子,决定去那户人家借千斤顶。

在路上,年轻人不停地想:要是对方不开门怎么办?要是没有千斤顶怎么办?要是那家伙有千斤顶,却不肯借给我,又该怎么办?他越想越生气,当走到那间房子前,敲开门,主人刚出来,他就冲着人家劈头就是一句:“你那千斤顶有什么稀罕的!”

房子的主人莫名其妙地被骂了一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以为来的是个精神病人,“砰”地一声就把门关上了。这个故事虽然夸张,但它明确地告诉我们,人在遭遇到挫折或打击时,就会产生一种起起伏伏又时隐时现的焦虑。此时,很多人会留意到,当焦虑蔓延时,我们会不自觉地把所有的事情往最坏的方向去想:身体不舒服了,万一被诊断出绝症怎么办?完不成任务,万一被公司辞退怎么办?和丈夫吵架了,万一就此感情破裂怎么办?

我们之所以会有这种主观地、放大危险的行为,是因为我们在焦虑之中持续性的情绪低迷,让负面情绪占据了我们的整个思维。此时,如果我们的思维接收了一些负面的信号,比如身体不适、工作没有完成、与丈夫吵架,被负面情绪主导的思维就会把这些负面的信号放大化,这样,一些在外人看来很可笑的极端思维就产生了。

电视剧《伪装者》中有这样一句台词:痛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想象痛苦。的确如此,很多时候危险并不存在,或者说事情的危险程度还没有到足以让我们焦虑的地步,但它确确实实地给我们造成了困扰,这就是因为我们主观上把它放大了。

人是唯一会接受心理暗示的动物,而潜意识是无法分辨暗示的真与假的,你不停地用积极的信号暗示自己,你的情绪会变得越来越积极;相反,如果你反复用消极的信号暗示自己,你会因此而越来越消极。这就是主观放大危险,会使我们越来越焦虑的原因。

暗示的力量非常强大。很多吉祥物、宗教用品之所以能增强你的信念,使你的心里变得强大,就是因为他们不断地以正面的信号暗示你。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是在为所发生的事情而焦虑忧烦,情绪起伏还是从容淡定,从来都取决于我们对事情、对处境的看法。

兰斯在大学毕业后到当地的《明星报》做记者。因为经验不足,刚到报社不久兰斯就接连搞砸了几次采访,为此,报社的主编狠狠地批评了他一通,冷落了他一段时间。那段时间兰斯很焦虑,他不敢再出去采访,终日躲在报社里做一些边缘性的工作。

这天,他的上司又交给他一个任务:采访当地一位著名的大法官。

再次被上司分配这么重的任务,兰斯没有欣喜若狂,而是愁眉苦脸。他想:“我们这《明星报》又不是当地的一流大报,我自己也只是一名刚刚出道、没什么经验的小记者,前几天还搞砸了好几次采访,这位著名的大法官怎么会接受我的采访呢?即便是对方接受采访,我真的能搞定吗?”

同事保罗获悉他的苦恼后,拍拍他的肩膀,说:“采访没你想的那么难,不信咱可以试一试。”

保罗拿起兰斯桌上的电话,径直打给了大法官的秘书。接下来,保罗直截了当地提出了他的要求:“我是《明星报》的记者兰斯,我奉命访问法官,不知他今天能否接见我呢?”接着,兰斯听到了保罗的答话:“谢谢你。明天14点15分,我准时到。”

第二天下午的采访虽然有同事保罗在一旁陪伴,但整个采访完全是由兰斯自己操刀的,并且采访非常顺利地进行了下去,最终的结果也非常成功。

实际上,所有事情都是这样的。你一旦觉得某事很难成功,做的时候就会觉得很痛苦,甚至将其当成一种折磨,会因此而抑郁、焦虑;但如果你把这个念头放下,只是专注于做事的过程,就会发现一切并不如你想象中那么难,坚持起来也并不是那么痛苦,长此以往就会成功。 pxEEQXSlv6DMON1+tBMM3b843+qQd8uIQYNGz24Q9gH53K+HLO0wLTW1mU5vCmB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