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
|
坐飞机时,总担心飞机会突然失事;坐电梯时,总担心电梯会发生故障;亲人下班后若迟迟不归,又会莫名担心对方是不是遭遇了不测……”
如果,类似的情况也常常在你的身上发生,那就说明你可能也“焦虑”了。
对于正常人来说,这些焦虑的症状大都荒唐可笑,颇有杞人忧天的意味。但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了解那种寝食难安的滋味。
有一段时间,夏楠几乎每晚都会失眠。晚上,夏楠躺在床上不知不觉就会胡思乱想,她总是担心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万一明天挤地铁时,遭遇踩踏事故怎么办?万一自己过马路时,突然蹿出来一辆摩托车怎么办?万一乘电梯时,电梯突然下坠怎么办?万一突发地震,身在高层建筑中的她该如何逃生……
夏楠不知道这些想法是怎么突然从脑子里冒出来的,但她知道,从这些想法开始冒出来的那天起,就颇有来势汹汹赶也赶不走的意味了。正是这样的原因,让她每每深夜也不能入睡。
某日凌晨,仍旧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睡的夏楠,突然担心自己做完晚饭是不是没有把煤气关好。困倦的她一面担心煤气泄漏,一面又安慰自己可能是她多想了。这下夏楠就更加睡不着了,经过一番苦苦挣扎,夏楠只得起身去检查煤气,结果煤气却关得好好的。
重新躺回床上的夏楠困意全无。
担心一些概率很低的灾难性事件发生在自己身上,几乎每个人都会遇到,即便是一些心理学家、心理咨询师也不例外。
可以说,这也是人脑特有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人类大脑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一点一点地形成了一种通过趋利避害来提升自身生存机会的能力。这样的能力让我们在预感到危险来临时可以通过分泌肾上腺等物质来激发潜力,以此来获取足够的力量来争取生存的机会。
这本是一种于我们有利的自我保护机制,但当我们对身边的一些信号表现出过度的担忧时,这样的自我保护机制就会让我们陷入焦虑。
比如,我们在乘电梯时,担心电梯突然下坠的信号会让我们变得战战兢兢;坐飞机时,过度担心飞机失事会让我们坐立难安。
这种焦虑的产生,也可能与我们小时候接受的教育有关。小时候,有时父母会为了简单快速地达到某些目的,会半劝说半恐吓地对我们说过这样的话:“如果你不这样,你就会怎样怎样。”比如“如果你不好好吃饭,以后就会长不高”之类。这样的教育方式就让我们把一些灾难性的后果与生活中的小事联系在一起。久而久之,便容易让我们形成这样的观念:小的行为会引发大的祸端。
这样的认知模式,会让我们对生活中细枝末节的现象表现出过度的警惕,对低概率灾难事件的焦虑也就由此诞生了。
由此可见,我们对低概率灾难事件的焦虑主要发生在意识领域,是主动幻想出的一些灾难性后果导致了我们的焦虑,也加重了我们的焦虑。
理性来看,很多事情的发生我们根本不用担心,很多灾难发生的几率也是极低的。就比如坠机事件,相关统计表明,飞机是事故率最低的交通工具,飞机比任何一种交通工具都要安全。
一些事情即便是发生了,其后果也远没有我们想象得那样严重。比如火灾、地震之类的灾难。时至今日,信息传播如此广泛,相信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知道一些灾难中自救的方法,这些方法也足够让我们在灾难中完成自救。
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以下方法可以从心理入手,解决你总为低概率灾难性事件而焦虑的问题。
(1)了解你所担心事件的发生概率。
我们之所以会担心一些灾难性事件降临到自己头上,很可能是因为自己对该事件还不够了解,仅凭道听途说来的一些琐碎信息就开始了想象。针对这样的现象,我们可以试着去深入了解一下自己所担心的事件。
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该事件的发生几率;其次,我们要了解该事件的发生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最后,我们需要了解该事件发生之前所表现出的征兆。了解事件的发生几率,以及拿事件发生的条件与自身相对照,就能渐渐消除我们的焦虑,而了解事件发生的征兆能让我们做到防患于未然。
(2)把你的焦虑说出来。
当你对一些事情表现出过度的焦虑时,若是一直在心里苦苦思索,不仅不会让焦虑消除,反倒会让你的焦虑更加严重。相反,如果你能通过一定的方式倾诉出来,焦虑反倒会减轻很多。与此同时,相信你所倾诉的对象也一定会给你一些安慰性的信息,这也能帮你进一步地缓解焦虑。
在此过程中,找到一个足够靠谱的倾诉对象至关重要。一定要确定对方能够严肃认真地把你的焦虑当作一件慎重的事情,而不是一个荒唐的玩笑,这一点至关重要。
(3)呼吸调节法。
呼吸调节法是心理学上最常用的一种心理调节方式,这里我只把具体的操作方法列出来,至于其背后的原理,则不用深究。
呼吸方式: 控制胸廓,仅仅依靠肚子的起伏,缓缓吞吐气息。
呼吸频率: 每分钟呼吸最好控制在八次以下,这意味着,吸气和呼气的过程都需要持续四秒以上,这样做效果更佳。
呼吸姿势: 因人而异,随你喜欢。当然,最好能采取身体比较舒服、不需要花力气维持的姿势。
网上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所担心的事情,百分之九十九都不会发生。”我想说的是,很多灾难发生的概率比彩票中大奖的概率还要低;既然你从没指望过买彩票中大奖,又何必总为那些基本不会发生的灾难而焦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