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5

“我总担心孩子以后……”给养育焦虑找个解药

有个年轻妈妈曾调侃:“自从有了孩子,我都快神经了,整天不是担心这个就是担心那个,生怕自己的孩子以后比别人差。”

不仅年轻的妈妈如此,年轻的爸爸又何尝不是这样?现在不少年轻家长在孩子的养育问题上越来越纠结,以致吃不好,睡不好,脾气也变得非常暴躁。这就是新手父母非常常见的“养育焦虑症”。

不少年轻家长的“养育焦虑症”从准父母时期就开始了。孩子还没出生就开始纠结要选择哪本育儿书?跟随哪个育儿理论流派?选择怎样的胎教方式?孩子一出生,这样的焦虑就更加严重了。

做了父母之后,孩子的任何一个举动都会让他们格外担忧。

孩子打一个喷嚏,就赶紧回想过去的一天里是不是让孩子受凉了。

孩子感冒发烧,闭上眼睛就想会不会因此烧坏脑子?会不会烧成肺炎?恨不得自己变成一只温度计,24小时不休不眠地监测。

孩子爱吃肉,担心他会不会太胖;孩子不爱吃肉,又担心他营养跟不上。

孩子睡得晚了,担心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孩子睡得早了,就想今天孩子是不是不开心了。

孩子在外边打人,担心孩子太暴力;孩子被打了,担心孩子不够勇敢。

孩子到了启蒙阶段,开始纠结先读《三字经》好,还是先读《弟子规》好。

孩子上学后,这样的担心就更为严重了,当父母的不是在担心孩子的学业就是在担心孩子的身体。年轻一代新手家长的“养育焦虑症”是越来越严重。

家长之所以会越来越焦虑,就是因为他们对孩子的关注是间歇性的。孩子有了问题,就关注多一些;没有明显的问题,便关注得少。这样一来,家长们对孩子各方面的情况都缺乏一个宏观的掌控。对于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得够不够,自己心里也没底。这份对孩子生长发育的不确信以及对孩子未来的担忧是导致他们焦虑的根源。

那么,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父母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失去了确信与笃定呢?

许多家长在结束了读书生涯后,有了工作,有了家庭,有了孩子,达到了一种表面上的“圆满”,便放弃了自我探索,在生活中彻底放松、贪图安逸。这时的生活看上去悠然自在,轻松洒脱,幸福稳定,令人羡慕。其实,他们还有很多人生议题并没有完成。这很像“成长的断崖”。很多父母自认为选择了一条安逸的路,结果却被动地陷入烦恼的泥沼,到头来,付出得不是更少,而是更多。

担忧、焦虑的情绪对人体无益,因为这会让父母产生压力,并且消退父母体内的正能量。不仅如此,年轻父母越来越严重的“养育焦虑症”,不仅深深困扰着年轻父母自己,还对孩子成长带来了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

相关统计表明,有相当一部分年轻父母,在“养育焦虑症”的支配之下,对孩子进行了过度的早教。

孩子早早地就开始识字、学算术、背唐诗、学外语,到了幼儿园又开始了漫长的兴趣班生涯。这种过度早教不仅不会起到很好的启蒙作用,还会导致孩子产生“心理虐待”。过度早教必然以克扣孩子睡眠、减少玩耍时间、限制社会交往为代价,这实际上就是对孩子健康权的隐性剥夺。更为严重的后果是,孩子丧失了自由成长的空间后,自己的创造力会被扼杀。

克服“养育焦虑症”,对于每个年轻父母来说都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你可以参考以下方法来克服自己的养育焦虑症。

(1)记住,孩子处于不停的变化中。

父母们有必要时刻告诫自己:孩子们在成长,他们会向前发展,会有变化,会渐渐成熟,信任这一自然的过程十分重要。对于孩子现在不具备的品质,你现在看到的,不代表以后也会发生。孩子需要的是正确的引导及方向,而非父母无止境的恐惧与对自己未来的焦虑。

(2)不要对孩子的行为赋予歧义。

父母们该提醒自己:孩子们在进步,而不是主观地将其行为做定论。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学习技能,父母竭尽全力帮助他们寻找到正确的方向,引导孩子做出准确的选择,好过一味担忧并纠结他们为什么会做出那么愚蠢的决定,甚至认为他们今后的人生也会如此。

(3)分清事实与推断。

父母们没有权力将自己的思维、观念强加到孩子的身上,而有责任与孩子一同面对他的不足与缺陷以及尚未解决的问题。而非父母通过自己的推断、想象等将情况扩大化,甚至引发更加离奇的臆想。

为了孩子,也为了你自己,请你不要再因养育孩子而焦虑。 IJzIU3YMr6f4Hprf6LbbuBhdqvpDc+XuDoIKABP9VEj5eIZH7A74ichT9vVKmzk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