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

有一种焦虑叫做三十不立

中国古代就有“三十而立”的说法,到了今天,网上又流传着“毕业五年决定一生”的言论。这些言论都在提醒我们,人的一生会在三十岁的时候定型,三十岁如果还没稳定下来,就成了人们眼中的失败者。正是这种世俗的观点,让我们越来越着急,我们急着工作、急着赚钱、急着结婚生子,也急着成功,而越着急就越焦虑。

下面是一位八零后房产销售在博客发表的自白书。

“80后,30岁,大专毕业后做过程序员、软件开发、网站编辑。现在一家中介公司做销售。今年房地产市场低迷,公司效益不好,半死不活的,随时都有倒闭的风险。我想自己创业干其他的,但是又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当然了,最关键的是手头没什么钱。不过就算我能借到钱,创业就一定能成功吗?我已经不是年轻小伙了。

“这两年身边的朋友一个个结婚、买房、生孩子。而我呢,没房没车,也没女朋友,光棍一条。按照中国的传统,到现在还不结婚,就是大问题。父母也很替我着急,一遍一遍地催我赶紧结婚,可我每次都说自己很忙,没时间谈恋爱。其实也不是没时间,是不敢。一想到以后要买房、要养小孩我就犯难。

“就在昨天,老父亲生病了,母亲劝我回老家找工作,我真怕回去呆不住。我的出路究竟在哪里?未来又在哪里?我不断地问,不断地思考。我想起了马云的一句话: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是绝大多数人死在了明天晚上看不到后天的太阳。我怕自己就是要死在明天晚上的人。”

对于大多数的普通人而言,所谓“三十而立”这条路走得并不顺畅,甚至可以说,从大学毕业到三十岁的这段人生是人一辈子最艰苦的阶段。

埃里克森是享誉全球的发展心理学家,他曾在20世纪的50年代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理论,即“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发展议题,每个议题的发展结果都是同一直线的两个不同端点。

人在青少年时期的发展议题是“自我同一性——角色混乱”,个体要发展的是自我同一性,也就是哲学上说的“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个议题具体展现出来就是,我们经常会为自己的未来而感到迷茫。如果发展得好,个体就会形成自我同一性;如果发展得不好则会陷入同一混乱性。

下一个人生阶段是成年阶段,这个时期的发展议题是“亲密—孤独”。我们要在这个阶段解决掉自己的爱情问题,建立起一种以婚姻关系为核心的亲密关系,并将家人、朋友、伴侣、同事都纳入这个体系中。如果我们没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将会陷入孤独的境地。

可以说埃里克森关于人生发展议题的论述告诉了我们所谓的“三十而立”就是要在三十岁的上下,建立起一个以婚姻关系为核心的亲密关系体系,这个体系还包含我们对自己人生发展轨迹的把握。

可时至今日,这样的论断已经不再适用。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我们发现,大多数人在二十多岁的时候还没弄明白自己是谁,未来将要做什么,到三十岁的时候没有建立起一个完整的亲密关系体系也已经成了很普通的现象。这就导致了现在人在三十岁左右的时候要同时面对“自我同一性—角色混乱”和“亲密—孤独”这两个议题。

因此,我们可以说大多数人的三十岁不仅“不立”反倒充满了挑战、危机与种种不确定。年近三十的我们不用过度地担心自己会孤独终老、穷苦一生,更没有必要因此而焦虑。我们应该把握住这个时期固有的对人生和生命的思考与探讨,用实际行动去争取一个更加健康的未来。

诗人歌手李健也曾这样安慰自己:“我觉得男人三十而立这个说法是不对的。现今社会,男人四十能立就不错了。”

其实,单就从“三十而立”这句话本身出发,大多数人也都存在着误解。结合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和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来看,孔子所谓的“三十而立”仅仅在指代做学问。三十岁的时候学者要架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不再盲从,不再被其他学说动摇;我们所理解的“三十而立”都是后人“自由发挥”的结果。如果我们再把这样的谬论当作人生信条来追求,难免会在错误中越陷越深。

可以说,“三十而立”是个欺骗了我们许久的谎言。在互联网时代,没有谁能做到三十岁就可以决定终身。三十岁只是变化的开始,请三十岁的你不要再为“不立”而焦虑。要相信“不立”未必就是坏事,也许“不立”正在为你的人生准备一个大大的惊喜。 bx1SE0D/JGVzZpj+vHgZ5LxaLOnVdDiMFk9RA+hC0AAglouzrAVDQ5VOlY/sTEf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