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什么是太阳黑子?

好了,现在可以解释太阳黑子了。前文图2中,我们看到了太阳黑子的美丽图像,但是它究竟是什么呢?

我们可以将这张图分为三个主要部分。首先,有一个暗的、近似圆形的区域,叫作本影,是我们看太阳时可以直接用眼睛看到的黑点(观测时须小心,并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其次,本影边缘的旋涡叫作半影,在图像中为红棕色,多为线状。这两个词汇是用于解释影子的,并不真的适合描述我们看见的黑子,但是用肉眼和小望远镜观测时,太阳黑子看起来确实像是日食中所见到的或深或浅的影子。最后,还有一个背景区域,包含了大量的金色米粒状结构,被称为“米粒组织”。它们是太阳上没有黑子区域的常见背景,代表了黑子浮现前的普通日面。它们是一种被称为对流的运动形式,常见于气体或者液体被从底部加热时。太阳也许看起来像是固体,但它其实是一个主要由氢和氦组成的巨大的稠密气体球。描述太阳的最佳词汇是流体,这个描述包括了液体、气体和等离子体等可能的状态(等离子体是一种特殊的液体或者气体,其中的电子被从原子中分离出来,使得这种材料可以导电)。

补充说明一点,流体具有有序性。在通常的用法中,流体和液体是同义词。但是从物理的角度看,流体的基本特征是它在压力下会改变形状。水装在容器里,会成为和容器一样的形状,会在引力的作用下,从打翻的容器中流出来,而不是像冰块那样呈块状掉出来。 气体也如此,使用风扇吹气时,旋转的叶片推动气体流出,发生和液体同样类型的变形。气体和等离子体也是流体,就像液体一样可以变形和流动。

我们在太阳表面看到的米粒是流体的流动,像是一锅翻腾的沸水,锅底的水试图将从火焰中吸收的热量传输到水面,然后再将热量释放到空气中。太阳上的情况也类似,驱动太阳的核反应所产生的能量从内部发出,然后通过可见日面释放出去。对流(一种流体运动)是一种高效的转移热量的方式,经常出现在液体和气体中,将物质从热的地方移动到冷的地方。比如说,地球大气层中有大尺度的对流循环,将来自赤道的暖空气向上送到极区,又将极区的冷空气向下送回赤道。因此,就像地球大气一样,太阳不是一个固体,它有多样化的运动,这是流体可以做到但是固体做不到的。

热传输循环图

图8 流体下方的热源会将流体局部加热,使其密度变小从而上升,因此引起了向上传输热量的流动。然后这些流体通过横向流动以避开后续的上升流体,随后再冷却和下沉,完成一个热传输循环。

没有太阳黑子时,太阳表面随处可见米粒状的对流图案。黑子是太阳“正常”表面的一处异常区域,不含有这样的米粒组织。这些改变是解释我们在图像中看到了什么的关键。首先,为什么黑子是暗的?细致的测量表明,这是因为黑子比太阳上其他部分更冷。这里说的“更冷”是相对的,黑子的温度通常为3 000〜4 000 K(开尔文),而太阳发光的、布满米粒的表面—光球(photosphere),温度达5 780 K。所以黑子的温度和亮度实际上跟M型矮星这种质量更小、温度更低的恒星一样,比太阳暗很多。随着温度降低,受热物体发出的光量下降得很快,M型矮星个头也比太阳小,两者结合起来看,M型矮星发射的光就少得多。典型的黑子的温度、亮度是光球温度、亮度的五分之一。如果整个太阳表面都是同一个亮度,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完美无瑕”的太阳,但是黑子会变成暗红色的。因为眼睛和相机会按照平均亮度水平来“测光”,所以黑子看起来是“黑”的,只是因为和周围相比较暗而已。

然而到这里,还只是解释了一半:黑子是暗的,因为它们(相对的)冷。但是,为什么它们冷?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磁场的本质和1820年丹麦科学家汉斯·克里斯蒂安·奥斯特(Hans Christian Oersted)的发现。奥斯特是哲学家伊曼纽尔·康德(Immanuel Kant)及其关于统一的自然理念的追随者,也是哲学家弗里德里希·谢林(Friedrich Schelling)的朋友。谢林基于整个自然都应该从单一的基本原理推导出来的理念,成立了一所自然哲学(naturphilosophie)学校。奥斯特对电和磁感兴趣,并且寻求一种能够统一它们的方法。他在一次讲课时,留意到导线中的电流使得附近的磁罗盘偏转,并且罗盘所指的方向与导线方向成直角。他决定追踪这一奇怪的效应。经过详尽的实验,奥斯特确定,通过导线的电流会在垂直于电流方向的平面产生环绕的磁场:想象磁场形成一个同心圆,类似于牛眼的形状,电流就像箭头一样直指牛眼中心。导线中的电流以某种方式对周围空间产生影响,并引导至垂直方向。这一发现将电和磁这两种不同的场的研究结合在一起,激励了其他人去进一步研究,比如安德烈-玛丽·安培(André-Marie Ampère)和后来的迈克尔·法拉第(Michael Faraday),最终发展出了物理学的一个新领域——电磁学。

这些实验室里的发现让我们了解到,电和磁似乎有对称性:带有磁场的磁针会因电流而偏转;如果有电流流经磁场,电流同样也会被磁场偏转,并且被迫环绕磁场。只有电流平行于磁场,而不是试图穿过磁场时,电流的方向才不会被偏转。因此,组成电流的带电粒子更容易沿着磁场而不是穿过磁场运动,并且因为磁场的存在,带电粒子最终会被束缚着沿着磁场方向运动。

不只在太阳大气,甚至在冥王星表面的冰层,我们都可能发现了“对流元胞”存在的迹象。图为新视野号探测器拍摄的冥王星表面。

这就是我们在太阳黑子附近看到的情景。光球和它的对流元胞处于不断的翻腾运动中,热流体上升,像熔岩一样铺展开,然后冷却。就像图8所展示的,(相对)较冷的流体从对流元胞边界处缩回去。当太阳黑子的强磁场侵入冒泡的、具有传导性的光球等离子体时,它会阻碍对流运动,防止热物质越过强磁场束的边界,反而把这股流体转移到未被扰动的、无磁场的周边区域。这种对对流物质自由流动的封锁,抑制了对流携带热量加热太阳表面的能力,导致了更少的热量被输送到磁化区域,使得它比周围区域更冷。因此黑子最终变得更冷,看着更暗。

看看图9,它解释了黑子附近区域的可见日面之下发生的部分事件,尽管我们还不完全理解那里的物理机制。事实上,不管是在太阳黑子的内部,还是它的周围,都有大量的事情发生,包括一大束强磁场,日面正下方的蓝色漏斗状区域显示这里的声速慢,表明温度较低;再下面一点儿,模糊的、分辨率较低的红色区域声速较快,表明温度较高。这列强磁场按箭头方向所指示的那样,形成了翻腾的流体运动的海洋。太阳黑子的出现,如本章开头图片所展示的那样,是由流体的上涌流和侵入的磁场束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是这些过程最终达成和解的结果。

图2所显示的区域测量表明,最初在黑子中心的本影中间,磁场束是垂直的,但是当我们把观测点从中心向外移动时,磁场开始减弱并偏离垂直方向。对于较大的黑子,磁场束边缘的一些磁场会突然折回表面,形成虹膜状的黑子半影。本影和半影之间为什么会形成锐利边界,目前尚不清楚,这里有很多我们仍无法完全理解的事情:日面下的磁场束是类似一束扎紧的鲜花,还是分散成大量的小磁场束,像水母的触手又或者是美杜莎的头发与意大利面那样?

无论哪种,当我们向下移动,磁场强度会增加。当我们更加深入太阳内部,太阳的压力不断增大,将磁场挤进更小的横截面中,形成漏斗状结构,这也是太阳黑子比正常日面更冷的原因:热流沿着磁场束向上流动,并在向上运动的过程中展开,这是因为磁场结构在直径上是增长的。因此,热被稀释了,它被分布到了更大的区域里,黑子最终就比周围的无磁场日面具有更低的能量密度。

还有一个小谜团:如果黑子是与典型区域相比有较少功率被辐射出去的地方,这些功率被从强磁场束分散出去了,那一定得有一些地方具有比通常更高的功率被发射。在前面展示的模型中,鉴于从黑子分散出来的能量,应该有一个围绕黑子的亮环存在。然而不管是多么细致和灵敏的测量,都没有观测到这种环。为什么呢?答案似乎是,太阳上的米粒组织携带能量的能力非常高效,不仅仅是在从太阳内部到表面的垂直方向上,同时也在水平方向上,超出的能量被这些冒泡的米粒非常有效地分配了。就在它们冒出来向四周展开的时候,带着热量穿越了黑子周围的大片日面区域。这最终将超出的能量稀释到了很小的水平,让亮环效应小到无法被观测到。

这一章开始于讨论可见的、可以裸眼观测的太阳黑子,按理说,我们应该停留在讨论太阳表面能直接看到的部分。但是,不知怎地,我们也讨论了日面以下的太阳深处发生了什么。我们怎么可以知道无法直接看到的地方发生了什么呢?这将是下一章的话题。

图9 侵入太阳对流区的强磁场束,与太阳表面附近上升和下降的流体运动之间相互作用,从而决定了太阳黑子的复杂动态性。日面正下方的汇聚流有助于将太阳黑子聚集在一起。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于2018年发表的太阳黑子周边磁场数值模拟图像。 HvW1Rb9J+rBLQXu+onS56Wz8hhMFA8ZVPMVyU27m7cintpTMhELHc8B4GeY+t7R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