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8 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在中国

张龙海

评论家简介

张龙海 ,厦门大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厦门大学外文学院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美国文学,特别是美国华裔文学和哈罗德·布鲁姆研究,以及印度政治经济和印度英语文学。专著有《透视美国华裔文学》和《哈罗德·布鲁姆的文学观》;编著有《漫漫求索:外国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译著有《华女阿五》 和《炼狱里的季节》。

文章简介

本文以文献研究为基础,从研究规模、研究队伍、研究成果以及研究中的不平衡等方面概述了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在中国大陆的初现和发展,为今后的美国华裔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引导。

文章出处:本文原载于《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年第4期,第41—44页。

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在中国

张龙海

华人移居美国的最早记录是18世纪下半叶,而大规模的华人移居出现在1849年之后,即美国的淘金热。随着这批华人的迁徙,美国华裔文学作品逐渐显现。1887年从耶鲁大学毕业的李恩富(Lee Yan Phou 186l—1938)发表《我在中国的少年时代》( When I Was a Boy in China ),这是美国华裔文学第一本自传,1912年,水仙花(Sui Sin Far 1865—1914)的《春香太太》( Mrs. Spring Fragrance )发表后成为第一部美国华裔小说。以上两组数字和事实表明,美国华裔文学从19世纪下半叶就已经开始出现。但是由于当时美国政府的排华政策和种族主义,美国华人、华裔几乎没人敢于从事文学创作行业。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因其与中国的盟国关系而逐渐改变其国内的排华、反华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麦卡锡主义盛行,反对红色中国,从而殃及在美的华裔和华人。20世纪60年代起,美国出现以黑人为主的大规模民权运动,其他少数族裔也为争取自己的权利而紧随其后,美国华裔(首先是以亚裔这一大群体出现的)抓住良机,辛苦耕耘,终于出现一批具有相当知名度的美国华裔作家,如汤亭亭(Maxine Hong Kingston)、赵健秀(Frank chin)、谭恩美 (Any Tan)、李健孙(Gus Lee)。

虽然华人早在18世纪就已经抵达美洲,但是他们在美国仍然被看成“中国人”(Chinese),他们自己也习惯于这种属性表征,对自己的属性没有提出质疑。这种状况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得到改变。60年代末期,美国日裔社会活动家市冈裕次(Yuji Ichioka)教授创造“美国亚裔”(Asian American)这一术语,以表述所有在美国具有亚洲血缘关系的人。由于这一术语的提出与使用,各个更小范围的族裔群体名称也相继出现,如美国华裔(Chinese American)、日裔(Japanese American)和韩裔(Korean American)等。

在美国,华裔文学研究最早被置于美国亚裔文学这一大脉络中。20世纪60年代,随着美国民权运动的兴起与发展,美国华裔积极参与,争取权利。这一运动在文学及其研究领域中体现得尤为明显。1972年,著名汉学家许芥昱 (Kai-yu Hsu)与帕露宾丝卡丝合编第一本美国亚裔文学选集《美国亚裔作家》( Asian-American Authors ),其中选录8位华裔作家:刘裔昌(Pardee Lowe)、黄玉雪(Jade Snow Wong)、李金兰(Virginia Lee)、赵健秀、张粲芳(Diana Chang)、陈耀光(Jeffery Paul Chan)、徐忠雄(Shawn Wong)、梁志英(Rus Sell Leong)。这本选集开天辟地,第一次将美国亚裔作家和作品以集体形式推介给广大美国读者,以此展示本族裔文学及其特色。从1972年至1996年,全美国共出版23本美国亚裔/华裔文学选集,从规模上形成一定的效应和氛围。值得一提的是,1988年,美国文学研究领域具有权威标志性的《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 The Columbia Histor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中专辟一章“美国亚裔文学”(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使得美国亚裔文学堂而皇之地进入美国主流文化和美国文学史。1990年,具有“重建美国文学”(reconstructing American literature)之称的劳特(Paul Lauter)主编 《希斯美国文学选集》( The Heath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收录一些华裔作品。最具权威性、代表性的《诺顿美国文学选集》(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在 1979年初版至1994年第4版中将华裔文学拒之门外,1998 年第5版时终于收录汤亭亭等华裔作家的作品。这些标志性事件表明,美国亚裔文学/华裔文学已经从静音走向发言,成为美国文学史和文学选集的有机组成部分。 [1]

在美国亚裔/华裔文学研究脉络中,最具里程碑意义的是《美国亚裔文学作品和社会脉络导读》(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Writings and Their Social Contest , 1982)和《美国亚裔文学书目提要》(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 , 1988)。前者不仅详细介绍美国亚裔文学社会背景,如“美国主流文学中的亚洲人形象”,“早期亚洲移民作家”,“第二代的自我画像”,“唐人街”,“美国日裔的家庭和社区”和“唐人街的牛仔和女勇士: 寻找新自我”等,而且还指出这一研究的新方向,如“多重镜子和许多画像:美国亚裔文学新方向”。诚如作者金惠经 (Elaine Kim)在书中所说的“美国亚裔文学是我们向世界其他地方发出的声音,它鼓励我们的人性和相互联系,它帮助我们界定我们的属性、文化、社区,以及我们的一致性和多样性” [2] 。这些观点今天看来仍然具有参考价值。张敬珏 (Cheung King Kok)编写的《美国亚裔文学书目提要》挖掘出许多以前被埋没的美国亚裔作品和评论,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具有历史性和开创性,从而也说明书目提要研究的作用。

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一些学者逐渐把华裔文学从亚裔文学的脉络中独立出来,进行个案研究。在上述的23本文选中,就有6本美国华裔文学,它们分别是麦礼谦(Him Mark Lai)等主编的《埃伦诗集》( Island Poetry and History of Chinese Immigrants on Angel Island , 1910—1940, 1980),谭雅伦(Marlon Hom)主编的《金山歌集》( Songs of Gold Mountain Cantonese Rhymes from San Francisco Chinatown , 1987),艾瑞克·卓克(Eric Chock)和林洪业(Darrell H. Y. Lum)等主编的《咦:夏威夷华裔作品集》( Pake Writings by Chinese in Hawaii , 1989),赵健秀等主编的《大哎咿:美国华裔和日裔文学选集》( The Big Aiiieeeee! An Anthology of Chinese American and Japa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1991),王灵智(L. Ling Chi Wang)与赵毅衡(Henry Yi Heng Zhao)主编的《美国华裔诗歌选集》( Chinese American Poetry: An Anthology , 1991)和《华人他者1850—1925戏剧选集》( The Chinese Other 1850 1925: An Anthology of Plays , 1995)。这6本选集分别从不同文体、不同侧面收录华裔作家的作品,展示华裔文学的初现与成长,突显华裔文学与中国文学和美国文学之间的独特关系、揭示弱势族裔作家生存的艰难困境,反映广大华裔在美国的抗争,从而唤起人们关注并承认华裔文学的存在和意义。

研究华裔文学及单个作家的专著更是不计其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水仙花:文学传记》( Sui Sin Far/Edith Maude Eaton: A Literary Biography , 1995)、《展现叶添祥》( Presenting Laurence Yep, 1995)、《谭恩美批评导读》( Amy Tan: A Critical Companion, 1998)、《19世纪50年代以来的美国华裔文学》(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Since the 1850s ,2000)和 《汤亭亭批评导读》( Maxine Hong Kingston: A Critical Companion, 2001)等。这些专著从不同侧面剖析华裔文学,特别是《19世纪50年代以来的美国华裔文学》从华裔文学这个宏大视角出发,探讨早期华人移民作品,第二代华裔的自传,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华裔文学主题和题材以及当代华裔文学的多重声音,正如作者在“绪论”中所说的,“本书覆盖19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试图努力跟踪美国华裔文学的渊源和发展,探讨其更为广阔的社会含义和文化脉络,分析构成美国华裔文学景象的不同风格和主题。”[3] 《汤亭亭批评导读》从单个作家个案作为切入点,详细介绍汤亭亭的生平,探讨汤亭亭与美国亚裔文学传统的关系,然后剖析其三部作品《女勇士》( The Woman Warrior, 1975)、《金山勇士》( China Men, 1980)和《孙行者》( Tripmaster Monkey: His Fake Book, 1989)。这是研究和了解汤亭亭及其作品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就中国大陆而言,美国华裔文学的研究,由于地理、社会文化上的差异和书刊流通领域的滞后,起步相对较晚。从笔者目前所做的文献研究发现,最早评介美国华裔文学的文章是江晓明于1981年发表在《外国文学》第1期上的《新起的华裔美国作家马克辛·洪·金斯顿》。该文简要介绍华裔作家金斯顿(即汤亭亭)的生平和她的两本开山之作《女勇士》和《金山勇士》;《外国文学》同时还刊登汤亭亭《无名女人》的中文译文。《世界图书》也在1981年第5期上刊登凌彰撰写的《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简要介绍汤亭亭的重要文学创作成就。虽然其他刊物接着也发表一些零星的评介,但是从整体上看,这些文章没有形成规模。

从下面的表1可以看出,中国大陆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从一开始便逐年递增,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呈几何倍增。从1981年到2003年,全国各种期刊、报纸刊登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的大小文章179篇,而从1981年到1992年的12年间,全国主要期刊总共刊登这方面的论文7篇,仅占1981年至2003年间全国美国华裔文学研究论文总数(以下提到的总数均为此意)的3.91%,远不及2003年所发表的论文数量的零头。接下来虽然每年都有一些这方面的文章发表,但是数量均在个位数。直到1997年,这种状况才被打破,全年共发表此领域的论文12篇,占总数的6.7%,形成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的小高潮。接下来的3年里没有取得新的突破。进入21世纪后,国内的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突飞猛进,逐年递增,形成新的高潮。2001年共发表文章26篇,占总数的14.53%;2002年30篇,占总数的16.76%;2003年59篇,占总数的32.96%;其中,2003年一年发表的文章数量竟然高出1981年至2000年20年间所发表文章数量的总和。

这一趋势在全国学术会议中得到进一步印证。1996年在庐山召开的全国美国文学年会中并未见到有关美国华裔文学的论文;1998年在西安召开的全国美国文学研讨会上提交2篇此方向的论文,其中笔者提交的《属性的变化,认同的执着——评美国华裔作家任璧莲的〈梦娜在向往之乡〉 ( Mona in the Promised Land , 1996)中的出走原型》被推荐到大会发言;2000年6篇;2002年在南京大学召开时专门设立一个“美国华裔文学”讨论小组,笔者被指定为小组召集人;2003年在四川大学举办少数族裔文学专题研讨会,华裔文学成为焦点之一,笔者提交的《拼贴零散叙事戏仿互文性——论赵健秀〈甘卡丁之路〉( Ganga Din Highway , 1994)中的后现代派创作技巧》被推荐到大会发言。

中国大陆美国华裔文学研究论文分布情况一览表(表1)

中国大陆美国华裔文学研究论文分布情况一览表(表2)

中国大陆各种期刊、杂志、报纸在推介美国华裔文学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外国文学》、《当代外国文学》、《外国文学研究》、《外国文学评论》、《读书》和《文艺报》等期刊和报纸是这支队伍中的主力军。从表1可看出,这些期刊的推介力度相当大,其中《外国文学》堪称这一领域的先锋:1981年第一篇介绍汤亭亭的文章出现在《外国文学》。1990年第一篇评介谭恩美的文章(王立礼撰写的《谭恩美的〈喜幸俱乐部〉》)也是发表在《外国文学》;从1981年到1990年10年间,国内5大外国文学期刊《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外国文学》、《国外文学》和《当代外国文学》中只有《外国文学》发表这方面的文章,共发表3 篇文章。当然,在研究热点形成之后,这5大期刊积极反应,陆续刊登这方面的文章。从表1可以看出,从1981年到2003年间,《外国文学》共发表17篇美国华裔文学的研究论文,占总数的9.5%;《当代外国文学》14篇,占7.82%;《国外文学》13篇,占7.26%;《外国文学研究》9篇,占5.03%; 《外国文学评论》4 篇,占2.23%。其中,《当代外国文学》一马当先,率先推出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专栏,于2003年第3期刊登10篇这方面的文章,其力度和规模是绝无仅有的,因为《外国文学研究》虽然也在 2003年第3期开辟这一专栏,但是只刊登了 4篇文章。

从评介和研究对象来看,中国大陆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存在一定的失重和偏颇。表2显示,绝大多数的文章集中在汤亭亭和谭恩美的身上。有关汤亭亭的文章共有42篇,占总数的23.46%;有关谭恩美的共有37篇,占20.67%。而对汤亭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女勇士》和对汤亭亭的综述,其中关于《女勇士》的论文就有21篇,占汤亭亭个人作品研究的50%,占全国美国华裔文学研究论文总数的11.73%,而对《金山勇士》的研究只有3篇,对《孙行者:他的即兴曲》的研究却是零。同样,对谭恩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喜福会》 ( The Joy Luck Club , 1989),共有19篇文章,占其个人作品研究总数的51.35%,占全国美国华裔文学研究论文总数的10.61%,而对《灶神之妻》的研究只有1篇。对其他美国华裔作家的研究涉及很少。在美国华裔作家群体中,赵健秀成名最早,多才多艺,已经发表2部戏剧,2部小说,1本短篇小说集和2部选集,可是对他的研究却少得可怜,只有3篇文章,占总数的1.68%。

造成这种畸形研究的原因很多。首先是资料方面。有些作者是以英文原著为基础,阅读原著,而有一部分作者却以中文译本为依据(这一点可以从论文后面的参考文献得到验证),而早期译成中文的华裔文学作品恰巧是《女勇士》 和《喜福会》。其次,这两部作品浅显易懂。《女勇士》和《喜福会》再现中国文化,改写中国神话传说,西方文化的含量相对较少,容易引起中国读者的兴趣。

从研究队伍来看,大部分的学者有外文背景,他们很多都是英语系教学科研人员,熟悉美国文化、历史、文学,能从中美两种文化背景出发,研究和比较华裔文学作品的互文性。这一优势可以在美国的华裔文学研究队伍中得到验证。他们当中比较有名气的张敬珏、王灵智、黄秀玲(Sauling Cynthia Wong)等都有双种文化背景,甚至是双语背景。美国华裔作家大量改写、拼贴,甚至扭曲中国、美国文化,没有双重文化背景的人很难理解作品的真实含义。耶鲁大学比较文学系的一位教授在与笔者交谈时说,她给学生所开的书单中没有汤亭亭的《孙行者》,因为里面有许多地方她看不懂。这更进一步体现出在研究美国华裔文学时双重文化背景的必要性,同时也说明,目前的国内研究为什么只集中在华裔文学,而日裔文学、韩裔文学、菲律宾裔文学等无人涉足,因为,我们对亚洲其他国家的文化历史了解不多。

中国大陆的研究生对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做出相当的贡献,是这一领域的生力军。他们年轻,容易接受新事物,许多研究生通过对华裔文学的研究获得博士、硕士学位。例如,笔者于1996年到庐山参加“全国美国文学年会”,通过交流发现,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在国内还是一片处女地,便下决心将华裔文学作为博士论文的题目,静心研读,终于在1999写成“中国大陆外国文学界第一篇系统研究美国华裔文学的优秀之作”的博士学位论文——《美国华裔小说和非小说中属性的追寻和历史的重构》(“Searching for Identity and Reconstructing History in Chinese American Fiction and Nonfictio”)。2002年,河南大学的关合凤女士、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刘葵兰女士、石平萍女士等也都先后以美国华裔文学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另外,一些英语系的年轻老师到中文系或者比较文学系攻读博士学位。他们利用本身的外语优势,研究美国华裔文学,撰写此领域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以美国华裔文学作为研究对象获得硕士学位的更多。

有关美国华裔文学的著作也是与日俱增。首先,译著的规模越来越大。1990年漓江出版社决定率先推出华裔文学译丛“美国华裔文学精品”,由南京大学张子清教授校译,组织人员翻译4部作品。后来由于各种原因,这套译丛直到1998年才与广大读者见面。2000年,《译林》出版社决定再出一套华裔文学译丛,仍然由张子清教授负责组织人员翻译6部作品——《支那崽》( China Boy, 1991)、《骨》( Bone, 1993)、《甘卡丁之路》(译丛翻译成《甘加丁之路》)、《荣誉与责任》( Honor and Duty, 1994)、《华女阿五》( Fifth Chinese Daughter, 1945)和《爱的痛苦》( Pangs of Love, 1991),并于2003年12月出版,其中《华女阿五》由笔者翻译。有关华裔文学的专著也正在显现。一些学者将自己的博士论文进一步修改、补充、完善,最后以专著形式出版。2002年,暨南大学卫景宜博士的《西方语境中的中国故事》由中国美术出版社出版。2003年南京大学胡勇博士的 《文化的乡愁》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2003年12月,南京师范大学程爱民教授主编的《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共收录24篇论文;2004年,笔者的《属性和历史:解读美国华裔文学》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系统论述美国华裔文学的显现和发展。这些译著、专著和编著等对于美国华裔文学的研究起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总而言之,经过十几年来的发展,中国大陆美国华裔文学的研究得到迅猛的发展。随着北京外国语大学“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中心”的成立,随着高校“美国华裔文学”课程的开设,越来越多的人必将对华裔文学感兴趣,并投身于这一领域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关于文学选集和美国华裔文学的话题,请详见单德兴博士的《铭刻与再现:华裔美国文学与文化论集》[M]. 台北:麦田出版,2000: 239-270.

[2] Elaine H. Kin.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Writings and Their Social Context [M].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1982: 278.

[3] Xiao Huang Yin.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Since the 1850 [M].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2000: 1. Oj4IvOcDK1NhASfkkAS5GRQG3HvttIwPCzgt6C9Fly2QgpgzPCuODq7FtdeP+yZ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