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 言

这本关于中国民族性研究的随笔,是随心而发的,没有设定写作大纲,但在每次开机写作时,几乎是从头阅读之后再接续写的。因此,写作思路大致是一个连续的状态。

我关于人的研究源自“文化大革命”中遇到的问题;后来又把对人的研究具体化为民族性研究,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东渡日本于东京大学期间开始的。这个研究与出国时定下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几乎是同步进行的。这种情况反映在写作上,则是将民族性的研究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作一前一后安排,我姑且用两个板块表示,并划归为“中国民族性研究回顾”这个部分。

回国之后,一方面有课堂教学任务,讲授社会心理学。一方面进行学术研究,关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包括了对社会心理学理论上的探索,以及后来对心理现象的模式化研究即心理现象的计算机模拟研究,与此同时,也进行了传播学的研究并主编了传播学的教材《传播学——以人为主体的图象世界之谜》。这说明我研究社会心理学并非科班出身,而是从多学科相交相助的交叉点上步入这个复杂的领域。学科“交叉”固然有益于思考上的深入与扩展,但同时又由于“不专业”,就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

关于中国民族性的研究则是从一个个具体的科研项目开始的,并且延续成了我几近终生的追求,而中国民族性的研究一开始便遇到了“中庸”,从而在后来的研究中逐渐展开了对中庸的更多研究。这种状况反映在写作上,就是本书以“中庸”为写作主题,并构成了这本书的另一个板块,即“中庸”部分。

“中庸”部分,在学理上是对中庸所作的理解与解读,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中国文化的“有对无对”和“中庸人格”,这是不能不言及的议题,是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对中国人人格的认知,是中国民族性研究应该到达的视域。二是“关系体”,这是在公共文明问卷调查中发现并提炼的概念,用以表示公共生活中,当人们面对不文明行为时的心理共鸣,即对他人不文明行为表示“可以理解”。这是公共生活中人际关系的一个特点,可以说对负现象产生的心理共鸣也是一种中庸性格。三是“打开中庸,面向现代”,这是对中庸的一种破解。而一旦将中庸分解开来,在我们面前展现出的则是它无尽的丰富多彩性。中庸不只是二维,不只为“均衡”,而是三维、“一分为三”,其中的“三”才是“创造性”立于其中的“空间”,是激起中庸活力的结构因素。在“一分为三”的方法论意义上看中庸,引申出相互补充的中庸思维与间性思维。中庸思维带有平稳的、均衡的特点,而间性思维是一种立体的、多维的思考方式,一种创新的、灵活的思考品质。

在我的学术生涯中遇有“访谈”的事情,其中孙庆忠教授的访谈将民族性研究追根究底、理路清晰地发表在他所在学校的学报上,因此,这个“关于民族性研究的一次访谈”在书中是放在“中国民族性研究回顾”部分和“中庸”部分之间的,起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这个“访谈”之后,才确实地进入有关“中庸”的写作。

写完了研究“随笔”,开始考虑将以往发表的东西整理出一种主题,名为“人文精神的思考”,这样一来,就在“中国民族性研究回顾”和“关于民族性研究的一次访谈”之间插入了“人文精神的思考”部分。这一部分主要是发表在学术刊物和参加学术研讨会时发表的文字,大致体现了社会心理学研究、民族性研究中对中国文化的一些思考。

全书的重点是关于“中庸”与“美丑”的写作即“沿着中庸的美与丑”部分,而对“中庸美”的审视则是我要表达的主题,也是我长久的关注与心愿。因此,全书也就自然而然以“审美人生”终了。

写罢书稿,回过头来想:把这个研究随笔定名为“沿着中庸的美与丑”,几乎是我的一种随心所欲,也是冥冥之中的一种预定,带有不少的潜在性,潜藏着我对“中庸”研究的矢志不渝。

中庸,执其两端,用其中,不偏不倚,为均衡;中庸时中,已将它命定于万物之千变万化,随时而在。“沿着中庸”暗含了对中庸“平稳”和中庸“变化”这两个向度的解读。

“中庸”如同万事万物一样,在形态上是“正态分布”,人如此,山如此,川如此,建筑物和日用品亦如此,都稳稳当当地存在着,又于不经意之间变化着。

正态分布在书中有较多解释,它揭示了现象的构成要素具有一定的比率,即绝大部分构成要素聚集在中间区域,少部分构成要素分布在两侧的尾部,美丑作为一种时尚现象总是“少”有,存在于这个正态分布尾部。“正态分布”,其实是这样一种形态,它在本质上揭示出任何现象都在正态分布曲线上无时不变以及少数优劣必然在变化中出现。中庸以“正态分布”的形式存在着和变化着,千姿百态,千变万化,以及丑丑美美随机而出,或美或丑。

“沿着中庸的美与丑”暗含了我们的生活始终是走在中庸“形迹”上的,包括人们的举止步伐,穿着打扮,言语沟通,迎来送往,亲情互往,无不呈现为“中庸”的成双有对、往返互动的形式;也暗含着美与丑附着于中庸,审美与中庸是密不可分的一体两面,是二又是一。审美的自觉意识表现在行为上被叫作“得体”“是称”,都是对中庸形态的把握与润色,表明生活方式中的“方式”潜伏在中庸里头,这是“中庸”的一种不可逾越,也是书中“沿着中庸”的依据。这种生活“方式”潜于中庸的不可逾越性便是书中“沿着中庸”的意思,意味着所有现象都以中庸的形式存在和变化。

此书是研究随笔,除了有当前新的内容还有以往的一些旧作,都是研究生活的构成。把过去的研究放在当前研究的面前,感觉到研究的“当下与直观”之所不可摧折:过去的想法与论说是现在的“再也不可能”,那么,今日的想法与论说也就是以后的“再也不可能”。于是,这书也就成为了“对自己的交代和预定”,往前生活莫回眸,去走那人生尚有意味的路。

沙莲香
于世贸公寓
2018年1月 wjfR8OLdJI1ZzB/ZofABzh1UjFttz0Qx1eJUlAHp3kPSAv3jWjR50V5DTGrPoxt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