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正名致思:孔子的政治哲学

孔子(前551—前479),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孔子早年做过乘田、委吏的小官,后升为鲁国大司寇,摄相事。因在“隳三都”事件中与鲁国掌握实际权力的三桓发生矛盾,被迫离开鲁国,周游列国,先后到过卫、曹、宋、郑、陈等国,晚年回到鲁国,整理六经,传道授业,相传有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一书。

孔子生当周文疲敝、“礼崩乐坏”的乱世,却对宗周礼乐文明心驰神往,“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对宗周文明的缔造者周公更是仰慕不已,希望重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论语·季氏》)的有道社会。他倡导仁,重视礼,以仁释礼,以礼落实仁,故孔子政治哲学的两个核心概念乃是仁和礼。其中仁是“成己”“爱人”,是内在自觉、主体原则;礼是“名分”,是道德规范、伦理义务,是礼节仪式。仁、礼构成孔子政治哲学的重要内容。梁启超先生曾说:“儒家哲学,范围广博。概括说起来,其功用所在,可以《论语》‘修己安人’一语括之。其学问最高目的,可以《庄子》‘内圣外王’一语括之。做修己的功夫,做到极处,就是内圣;做安人的功夫,做到极处,就是外王。至于条理次第,以《大学》上说得最简明。” 具体到孔子这里,仁代表了内圣的一面,而礼尤其是正名则反映了外王的一面。探讨孔子的政治哲学当从分析仁与礼入手,从仁探讨孔子政治哲学的内在精神,从礼尤其是正名讨论孔子政治哲学的具体运思。 4ZvV24/7dxeJhULiD7WpKOuzIbNZ0UVcJEWRttt7Q2c+v/YMSkWKOMmOta7RIe+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