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反向的政治思维:守柔与不争

老子的政治思想丰富多彩、引人入胜,原因除了上述政治理念极为独特之外,还有就是其充满辩证思维、启人心智,故能千年流传而不衰,与时俱进而常新。其辩证思维,如果选用一句话来表述,那就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四十章),因此,老子的辩证思维其实就是反向思维。我们说老子的哲学是实践的哲学,很大程度上与其辩证思维是一种在政治场合上可以实际运用和操作的思维有关。

老子认为,事物均由正反两方构成,正反两方相反相成,形成一个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体。老子进而认为,正反两方是相通的,事物的发展都是从一个方向向另一个方向转化,卑小总会走向高大、柔弱总会走向雄强、生命总会走向死亡,反过来,就是新的一次轮回和转化。但老子没有停留于对事物规律的客观描述,而是包含了价值判断和警示劝诫在其中:“强梁者不得其死”(四十二章),即强横逞凶者不得好死;“勇于敢则杀”(七十三章),即勇气用于逞强者不得好死;“坚强者死之徒”(七十六章),即凡是强硬的都归属死亡一类;“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七十六章),即用兵逞强就会走向失败,树木强大就会遭砍伐;“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四十四章),即过分吝惜反会付出大的代价,过于收敛反而招致惨重的损失;“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五十八章)、“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五十八章),即灾祸会向幸福转化,幸福会向灾祸转化,正可以变成不正,善良可以变成妖孽。

老子的精辟之处在于在“有无”“正反”的两极互动中,他更重视“无”和“反”。一般人只看到“有”之存在,看不到“无”之功用,只知道正面的价值取向,不知道反面的价值取向。老子则不同,他看穿了事物必然走向反面的不可逆转性,积极利用物极必反的原理,将反向的视野和思路发挥到极致,以反求正,力图使自身在万物轮转之中永远立于不败不衰之地,这就是老子远远高明于同时代其他哲学家之所在,也是他辩证思维的精髓所在。

反向思维在于主动地预见矛盾发展的方向,做矛盾的主人,而不是做矛盾的奴隶,被动地等待矛盾发展的结果。例如,“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三十六章),类似“欲擒故纵”:想要让对方收敛,必先让对方扩张起来;想要让对方衰弱,必先让对方强大起来;想要让对方败落,必先让对方兴盛起来;想要从对方那里夺取什么东西,必先给予对方什么东西。因此,掌握反向思维的人,不再满足于事物自动地向其反方向转化,而是主动地挑起矛盾、激化矛盾,创造时机,使事态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相反,当事物的运行轨迹即将到达发展的顶点时,老子告诉你需要努力延缓发展的速度,设法改变发展的方向,以避免极限的降临;当事物的运行轨迹已经到达发展的顶点时,老子告诉你甚至需要不惜牺牲利益或尊严,以避免衰退的开始,或者从一开始就留出让步的空间,保持伸展的余地。“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二十二章),委曲者反能保全,弯曲者反能正直,卑下者反能盈满,凋敝者反能新生,少取者反能多得,贪多者反会迷惑;“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四十二章),事物有时被贬低反得到抬高,有时被抬高反遭到贬低;“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三十章),善用兵者达到目标就罢手,不以兵力逞强,成功而不自高自大,成功而不夸耀,成功似乎是出于不得已;“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五十八章),圣人方正有棱角但不割伤人,锋利但不刺伤人,直率但不放肆,明亮但不耀眼;“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八十一章),要想得到,首先必须付出,圣人没有保留,尽量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足,尽量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等等。在老子心目中,世上没有永恒的完美。百分之百的完美,其实并不完美,因为它只是一个即将消失的顶点,预示着衰退的开始;相反,接近完美却不达致完美,才是真正的完美,是动态的、可以把握的完美。

这种反向思维的论述,在《老子》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如果用老子自己的用语来归纳,有以下这样一些典型的、为后世的政治家所经常使用的表达方式。

第一,“守雌”。二十八章有:“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雌”和“雄”各有所用,“雄”以力以强取胜,“雌”以柔以静保身。一般人往往只为雄强所吸引,而不知雌柔的作用。老子提倡“守雌”,是为了让人不要一味示强,以免过早过快地走向极点。“雌”代表柔和,代表让步,代表宽容,代表慈爱。六十一章将大国比作“天下之牝”,希望大国在天下中扮演女性的角色,因为“牝常以静胜牡”,即雌性常凭借其安静制服雄性。

第二,“处下”。六十六章有:“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江海之所以能成为河流之王,是因为处在一切河流的下游。要想统治人民,必须先用语言对人民表示谦恭。要想领导人民,必须将自己的利益放到人民的后面。让人民不感到有重压,让人民不感到有妨害,这样人民就会拥戴统治者。“上德若谷”(四十一章)、“为天下溪”(二十八章)也是同样的意思。六十一章有:“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者宜为下。”意思是大国要像江河那样居于下流,居于天下交集、归附之处。大国要在天下中扮演女性的角色,因为雌性常以安静制服雄性,雌性是安静的,所以是谦下的。故大国对小国表示谦下的姿态,就可以使小国归附。小国对大国表示谦下的姿态,就可取得大国的信任,见容于大国。有时是大国谦下使小国归附,有时是小国谦下使大国宽容。在大国和小国的关系中,大国尤其应该注意谦下。

第三,“谦卑”。“谦卑”之意,在很多地方其实和“守雌”“处下”相合、相通,意为为了实现长远的目标,不惜纡尊降贵,忍辱负重,经得起委屈,经得起卑辱。如三十九章有:“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穀。此非以贱为本邪?”“孤”“寡”有孤德、寡德之意,“不穀”有不善之意,君王自称“孤”“寡”“不穀”,这不就是刻意降低身段、谦恭示人吗?四章和五十六章有“挫其锐,解其纷(分),和其光,同其尘”,意为收敛锋芒、韬光养晦、低调做事、谨慎做人。能够做到谦卑者,也就必然能看淡一切,宠辱不惊。十三章有:“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老子将那种得之便会惊喜,失之便会惊惶,将虚荣看得太重,患得患失的行为称作“宠辱若惊”,视之为卑劣可笑的行径。

第四,“不争”。《老子》中多次使用“不争”这个词汇。争与祸,总是联系在一起。老子提出的解决方法是,凡事不走极端,留有余地,通过不争来达到无尤的效果。此类表述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八章)意为最高的善如水一般,善于帮助万物,却不与万物争胜。这是用水的特性来凸显“不争”的重要性。“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七十三章)意为天之道,不争胜却善于取胜。“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八十一章)这是说天道利人而不害人,圣人之道,虽有所为,但谦卑不争。老子尤其强调军事上的“不争”:“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六十八章)意为善为将帅者,不逞勇武;善战者不轻易发怒;善于取胜者,不待交锋,就已胜敌;善用人者,甘为人下。这就是“不争之德”。“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六十九章)是说在军事上,不敢取攻势,宁愿取守势;不敢进一寸,宁愿退一尺。竭力不主动挑起杀伐争斗,可避免杀身之祸。“勇于不敢则活。”(七十三章)意为只有那些不将勇气用于逞强者才会有生路。老子有做人“三宝”之说,其实质也是“不争”:“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六十七章)“三宝”就是“慈”,即宽容、爱护;“俭”,即吝惜、节约;“不敢为天下先”,即谦下和不争。因为慈爱,故能勇敢;因为节俭,故能广大;因为谦下不争,故能成为天下领袖。“不争”的极致,乃是“报怨以德”(六十三章)。因为,“报怨以德”,虽然包含着令人难以忍受的委屈和让步,但比起怨怨相报,仍然是明智的选择。

第五,“知足”。四十四章有“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即知道满足就不会感到屈辱,知道休止就不会遇到危险,懂得适可而止的人才能保有他的满足。相反,“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四十六章),意为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灾祸,没有比贪得无厌更大的罪过。知道满足的这种满足,是永恒的满足。不知足就会放纵贪欲,不知足就会无所顾忌,就会招致杀身之祸。作为史官的老子,在这方面的感受远比一般人深切。

第六,“退身”。这是依据盛极必反的原理,通过对事物发展必然规律的预测,而对走上顶点的人做出的忠告。“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棁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九章)意为与其竭力保持盈满旺盛,不如早些放弃。与其抓住不放,追求圆满,不如早些罢手。金玉满堂,没有谁能守住。富贵骄横,将自取其祸。功成而不居,退回所有的名利,这才符合天之道。

第七,“守柔”。以上各种政治姿态,其实都可以用“守柔”二字涵盖。从“弱者道之用”(四十章)的命题来看,老子是将“柔弱”作为“无”“虚”这类“道”的性征转移到人事之用时,所能采用的最佳表现。前面已经说过,老子认为,“道”通过“无”来体现其功能,“无”比“有”更重要,世界的存在方式是通过虚无来保证存有。“道”的创造性,来源于其虚无、空灵、不盈,非既定、非常识、非现实、非规范,因而能够不窒息、不阻塞,永远创生出新的东西。与之相应,人也应该像“道”那样,使自己处于新生的、弱小的、生动的、充满活力的一面。而“柔弱”的性格正符合这样的要求,这也正是老子赞赏女性、赞赏婴儿、赞赏水的原因。七十八章有:“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但在战胜坚硬的东西上,没有什么能比得上它。弱能胜过强,柔能胜过刚。这些无人不知,却没人能做到。老子从水滴石穿中悟出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因此,他希望人能像水那样柔弱、卑下,甘于寂寞、屈辱,充满生命活力,这样就能远离死亡、腐朽,摆脱外在的污染,保持纯粹的本性。然而,即便作为一种实战计谋来使用,如“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三十六章)所言,“柔弱”依然可以发挥巨大的力量。

第八,“为之于未有”。如果说前面论述的各项还只是两极之间看得见的此消彼长,那么,第八项则是深入到无形的领域,力图通过无形把握有形,通过未然把握已然。“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六十三章)这是说,做难做的事情,要从容易的地方做起,做大事要从小事做起。圣人始终从小事、琐事、易事入手,所以能成就大事。“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六十四章)意为事物还安定的时候容易掌握、把持。问题还没有出现苗头的时候,容易设法应对。事物还脆弱的时候,容易化解。事物还细微的时候,容易消散。所以要在事情发生之前就采取行动,要在混乱出现之前就开始处理。老子希望人注意观察事物发展变化的征兆,把握契机,以免招致大的困难和祸患。人要么无为,不引发事端;要么“为之于未有”,将不利因素消灭于萌芽状态。

在《老子》中,与反向思维有关的论述还有很多,以上八项只是典型和概括。从《老子》中可以找到大量的否定式说法,如不争、不言、不美、不为、不武、不怒、不尚贤、无心、无知、无欲、无身、无事、勿骄、勿强、勿伐等等数十种,这些说法几乎都指向老子的反向思维,以各种各样的否定方式体现出老子独特的思维法则和行动法则。

然而,如果说反向思维只是看到了“无”之功用,发挥了“无”之功用,还不能算伟大,那么老子反向思维的伟大之处,用今天的语言来表达,近似于一种辩证的否定,是否定之否定,是向更高层面发展。可以看到,老子所有的“无为”最终指向的是“无不为”。“无为”是对“有为”的否定,而“无不为”是对“无为”的否定。老子不厌其烦地强调这一点,除了“无为而无不为”(三十七章、四十八章)外,类似的表述在《老子》中比比皆是。例如:“圣人……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二章)意为圣人对万物的生长发展有功,却不居功自负,正因为圣人不居功,他的功绩反而不会失去。“为无为,则无不治。”(三章)意为行无为之道,反而走向大治。“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二十二章)意为不只凭自己所见,反而看得分明;不自以为是,反而是非昭彰;不自我夸耀,反而能建功立业;不自我骄矜,反而能成为领袖。否定“自见”的目的是“明”,否定“自是”的目的是“彰”,否定“自伐”的目的是“有功”,否定“自矜”的目的是“长”。“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七章)意为圣人不计较个人的名利得失,结果反而处身人先。置己身于度外,结果反而保存自身。正是因为圣人无私,所以能成就其自身。很明显,“后其身”的目的指向“身先”。“外其身”的目的指向“身存”,“无私”的目的指向“成其私”。又如:“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七章),因为不只顾自己的生存,反而能长生;“夫唯不争,故无尤”(八章),正因为谦卑无争,所以没有怨咎、过失;“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三十四章),正因为自己不觉得伟大,故而能成就伟大;“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六十六章),正因为做到了柔弱不争,结果天下反而没有人能与之相争。

从以上分析看,老子有时是一个冷酷的或悠闲的旁观者,而有时又是一个真正的参与者,一个真正的高手。老子并非消极、退隐,相反,他积极、进取,只不过不是单向、直线的进取,而是迂回、渐进、不张扬、不过分的进取。表面的被动和消极,其实是为了争取更大的主动和更好的效果。老子的反向思维运用得好,小可以消极避祸、明哲保身,大可以有所作为、建功立业。

老子的反向思维是老子哲学中的精彩华章,因为它现实、直观、易懂、易行,所以最容易为常人所接受和运用。这些反向思维后来在政治领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形成了一整套无形把握有形、无名把握有名、以阴制阳、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逸待劳、以不变应万变的因应之术,在申不害、韩非的君主驭臣之术中,在黄老道家的治国理论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扬。汉以后,中国的主流思想表面上为崇尚刚健有为、规矩厚重的儒家思想所占据,实际上,在各种具体操作中,老子思想仍大行其道,尤其被政治家奉为法宝,成为一种政治艺术。 qVUjgrne1YXjeUjZsjdc8BF1JdeyiMJSMvwJqLf/KLxPOpNGoCW9JEkgPkyqsb7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