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债的相对性和债权的平等性

一、债的相对性

(一)债的相对性的概念和发展

债的相对性,是指债的关系仅在特定的当事人之间发生法律效力,而不对第三人产生效力,债权仅仅归属于债权人且对债务人发生效果。债的相对性概括了债的本质特征,并且与物权关系的绝对性形成了明显的区别。正如王泽鉴先生所指出的:“债权人得向债务人请求给付,债务人之给付义务及债权人之权利,乃同一法律上给付关系之两面。此种仅特定债权人得向特定义务人请求给付之法律关系,学说上称之为债权之相对性(Relativität des Schuldverhältnisses) ,即债权的相对效力(relative Wirkung der Forderung) ,与物权所具有的对抗一切不特定人之绝对性(Absolutheit)不同。” 由于债权是相对权(relatives Recht),因而,债权人只能请求特定的债务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这种请求不能对债务人以外的第三人主张,即使第三人的行为使债务人无法履行债务,债权人也仅得依侵权行为请求损害赔偿。 而由于物权乃是由特定主体所享有的,排斥一切不特定人侵害的绝对权、支配权,因而除权利人以外,任何不特定人都负有不得侵犯权利人对某项财产所享有的物权的义务,即不特定人都是义务主体。任何人侵害他人物权,权利人都可以请求其承担侵权责任,从而产生债之关系。 债的相对性规则最早起源于罗马法。债(obligatio)被称为“法锁(juris vinculum)”,意指“当事人之间之羁束(Gebundenheit)状态而言” ,其实际上也反映了债仅对特定的当事人产生拘束力,这也决定了债权在本质上属于对人权(jusinpersonam),并且维护债权的诉讼只能针对特定的主体提起,此种诉讼在罗马法上也称为对人的诉讼(actio in personam)。 罗马法所确立的债的相对性规则对现代大陆法系债法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虽然《法国民法典》没有确立债的相对性的一般规则,但确立了合同相对性的原则,其第1134条规定:“依法订立的契约,对于缔约当事人双方具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该法典奉行私法自治和合同严守的规则,认为任何合同当事人不得为他人设定义务,同时排除了“使人对自身意志之外的行为负责”的情形。《德国民法典》也规定了债的相对性的规则,该法第241条规定:“债权人因债的关系得向债务人请求给付。”当然,该法也规定了利他合同问题,即利益第三人合同(Vertrag zugunsten Dritter)。在司法实践中,德国法院逐渐承认了“附保护第三人作用的契约(Vertrag mit Schutzwirkung zugunsten Dritter)”,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合同相对性的原则。

由于英美法中并不存在债的概念及体系,因而,大陆法中的“债的相对性”规则在英美法中被称为“合同的相对性(privity of contract)”,其基本内容是:合同项下的权利义务只能赋予当事人或加在当事人身上,合同仅对合同当事人产生拘束力,非合同当事人不能诉请强制执行合同。 这一规则最早起源于1861年的一个案例。 在该案中,甲与乙订立一个合同,甲同意支付给丙200英镑,乙同意支付给丙100英镑,当时丙(乙的儿子)与甲的女儿有婚约,合同有条款规定丙有权在普通法法院或衡平法法院向甲或乙提出诉讼,追讨承诺的款项,后甲的女儿去世,甲没有向丙履行义务,丙控告甲,法院裁定丙败诉,主要理由即在于,丙并非合同当事人,无权请求合同当事人履行合同义务。

(二)债的相对性规则的功能

债的相对性规则具有如下功能。

第一,维护意思自治原则。债的相对性规则是意思自治原则和合同自由原则的具体体现,也就是说,按照合同自由原则,只要不违反法律规定和公序良俗,当事人原则上可以自由约定合同的内容,但按照私法自治原则,个人仅能够处分自身的权利,而不得处分他人的权利,也不得为他人设定负担或者义务。在交易实践中,基于债的相对性规则,任何人都不受他人意志的非法干预,其财产也不受他人非法侵害,这有助于保护个人的财产权益免受他人的侵害。

第二,保护个人的合理预期和行为自由。债的相对性也有利于保护债的关系当事人的合理预期,即债的关系仅对债的关系当事人产生拘束力,对债务人而言,其仅需要按照债的要求向债权人履行债务,而无须对第三人负担法律义务,这有利于提高个人的合理预期,维护交易的安全和秩序。同时,债的相对性也有利于保护个人的行为自由。因为债的关系具有相对性,并不对第三人产生拘束力,且不具有社会公开性,故除故意侵害债权外,第三人侵害债权一般无须承担侵权责任,这也有利于保护个人的行为自由。

第三,体系构建功能。在大陆法中,债权的相对性与物权的绝对性原理是债权与物权区分的重要标准,也是大陆法系物权法与债权法规则设计的基础。在债的相对性原理之下,债权和物权泾渭分明,合同之债适用合同自由原则,当事人得自由地订立合同(Gestaltungsfreiheit),物权法则适用物权法定原则。不理解债权相对性与物权绝对性的区分,也就不可能理解债权法与物权法的各自特点及内在体系。此外,债的相对性规则对债法体系的构建也具有重要意义,债权的相对性与物权的绝对性,也决定了侵权法与合同法在内容、体系等方面的根本区别:由于合同债权在性质上属于相对权,仅发生在特定人之间,合同债权的实现须借助于义务人履行义务的行为,同时,由于合同债权并不具有“社会典型公开性(Mangel an sozialtypische Offenkundigkeit)” ,将合同债权纳入侵权法的保护范畴,可能会不当妨碍他人的行为自由,因而,合同债权主要受到合同法的保护,而不应受到侵权责任法的保护。

(三)债的相对性的内容

按照德国学者的观点,债的相对性可以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债权人的履行请求权只能针对债务人主张;债权人在发生履行障碍的场合只能针对债务人要求履行;只有债务人对债权人负责;在债权让与的情况下,未经通知,债务人的清偿仍然有效;债务人对不同债权人负有同一给付义务的,债权人只能要求债务人履行。 笔者认为,这一观点不无道理,债的相对性的内容包括债的主体的相对性、债的内容的相对性以及债务不履行责任的相对性,以下具体论述。

1.主体的相对性

所谓主体的相对性,是指债的关系只能发生在特定的主体之间,只有当事人一方能够向另一方当事人基于债的关系提出请求或提出诉讼。 债的主体的相对性主要体现为:从债权的角度看,债权属于相对权,只有债权人才能享有债权,并有权向债务人提出请求,债权人之外的其他主体不能向债务人提出请求或者提起诉讼。 在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如无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债权人也只能请求债务人承担债务不履行的责任,而不能请求债务人之外的第三人承担责任。 从债务的角度看,债务人原则上也仅对债权人负担义务,除法律或合同有特别规定(如产品责任中生产者对消费者的责任)以外,债权人之外的第三人无权请求债务人履行债务。当事人无权为第三人设定债务,否则只有在征得第三人同意之后,该义务才能生效。例如,原告张某为庆祝第三人李某的生日,向被告刘某定作一件玉器,该玉器为独山玉,造型为两匹奔马。在订货单上,被告应原告的要求特别注明,在特定日期前将该玉器交付给第三人李某。张某也将订货情况告知李某,李某表示感谢。在玉器制作完成后,被告刘某委托赵某将该玉器送交给第三人李某,赵某在乘车途中不慎将玉器碰坏,第三人李某拒绝收货,并要求赵某重做。原告与被告协商赔偿事宜,因不能达成协议,原告遂向法院起诉。在该案中,就张某与刘某之间的合同关系而言,赵某为刘某的债务履行辅助人,李某为利益第三人,如果因赵某的行为导致玉器毁损,则应当由张某请求刘某承担违约责任,由于赵某并非合同当事人,因而,张某无权请求赵某承担违约责任。

应当指出的是,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法律为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在特殊情形下也赋予某些债权具有对抗第三人的效力。例如,我国《物权法》第20条规定了预告登记,这意味着旨在发生不动产物权变动的债权请求权经过预告登记具有物权效力,可以对抗任何第三人。 我国《合同法》规定了“买卖不破租赁”的规则,这实际上是赋予承租人所享有的租赁权具有对抗租赁物受让人的效力。当然,这种债权物权化只是例外的情况,债权在一般情况下仅具有相对性。

2.内容的相对性

所谓内容的相对性,是指在债的关系中,债的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是相对的,一般情形下,一方当事人所享有的权利就是对方当事人所负担的义务。但债的内容的相对性也有一些例外情况,例如,某些不真正义务(如受领义务)以及第三人享有请求权的利益第三人合同、附保护第三人作用的合同等,就不具有相对性。例如,在前述玉器案中,原告张某向被告刘某订货以后,当事人约定由刘某将该玉器交付给第三人李某,李某表示接受后,其即因该合同而享有独立的请求权,但其并不对刘某负有相应的义务,此时即构成对债的内容相对性的突破。

3.责任的相对性

所谓债务不履行责任的相对性,是指在债务人不履行其债务时,仅有债权人有权请求债务人承担债务不履行的责任,且债务人原则上仅对债权人承担债务不履行的责任,不对第三人承担责任。债务不履行责任的相对性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债务人应对自己违反债务的行为承担责任,而不能将责任推卸给他人。当然,债务人除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外,还应当对其债务履行辅助人的行为负责。所谓债务履行辅助人(Erfüllungsgehilfe),是指按债务人的意思辅助债务人履行一项债务人负担的债务的人,主要包括债务人的代理人以及代理人以外的根据债务人的意思事实上从事债务履行的人。 履行辅助人通常与债务人之间具有某种委托或劳务合同等关系,但其与债权人之间并无合同关系,因此,债务人应就履行辅助人的行为向债权人负责,如果因为履行辅助人的过错而致债务不履行,债务人应对债权人负违约责任。

第二,在因第三人的行为造成债务不能履行的情况下,债务人仍应向债权人承担债务不履行的责任。当然,债务人在承担违约责任以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合同法》第121条规定:“当事人一方因第三人的原因造成违约的,应当向对方承担违约责任。当事人一方和第三人之间的纠纷,依照法律规定或者按照约定解决。”该条实际上继承了《民法通则》第116条的规定,承认了合同的相对性。当然,如果第三人的行为已直接构成恶意侵害债权,则债权人也有权请求第三人承担侵权责任。

二、债权的平等性

(一)债权的平等性是债法的基本原则

所谓债权的平等性原则,是指债权之间具有同等的效力,具体来说,此处所说的平等,是指债务人负有数个债权(Kollision von Forderungen)时,债务人以全部财产对每个债权都负清偿责任 ,债权人之间的债权除具有优先受偿权(如附有担保物权或法定优先权)或法律另有明确规定外,不考虑其发生时间的先后,数额的大小,以及债权发生的原因,债权人都应平等地接受清偿。 如果债务人破产且其财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时,数个债权人之间应当按照各自债权数额的比例,对债务人所有之财产进行分配。 例如,甲有一套房屋,在金融危机之前,其因急需资金而将该房屋以每平方米1万元的价格出售给乙,按规定房屋应当在半年后交付。但是,在交付之前,因经济形势好转,房价上涨,丙愿以每平方米2万元的价格购买该房屋。但是,丙还没有付款,乙就发现了房屋被再次转让的情况,于是,要求甲交付房屋。甲、乙之间发生了争议。在该案中,甲对房屋享有所有权,因此,其可以与他人订立合同转让该房屋。甲与乙之间订立的房屋买卖合同显然属于有权处分,也已经生效。而在甲和丙之间订立房屋买卖合同时,因为甲并没有向乙交付房屋也没有办理过户登记,甲仍然享有对房屋的处分权,所以,甲和丙之间的房屋买卖合同也是有效的。按照债权平等性原则,乙和丙享有的债权虽然在成立时间上有先后之分,但应当具有平等性。

债权的平等性作为债法基本原则的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债权具有非公开性,只在当事人之间发生效力。由于债权内容通常只为当事人所了解,其内容欠缺必要公示性,并不向社会公开,因而在此种情况下,如果允许债权具有对抗第三人的效力,将可能对第三人利益造成不利影响,危害交易安全。

第二,债权与物权的本质区别就在于,物权具有优先性,所谓物权的优先性,主要表现在同一标的物之上同时存在债权和物权时,物权应当优先;而当同一物上并存多项物权时,则应当根据法律规定或物权设立的时间先后确定各项权利的效力顺序。而债权具有平等性。但《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第10条第3项规定,在就特殊动产订立多重买卖合同,且买卖合同均有效的情况下,“均未受领交付,也未办理所有权转移登记手续,依法成立在先合同的买受人请求出卖人履行交付标的物和办理所有权转移登记手续等合同义务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这一规定似乎突破了债的平等性原则,有待商榷。在签订多个买卖合同的情况下,依据债的平等性原则,没有理由依据签订合同时间的先后来判断哪一债权人有权请求债务人履行合同。如果合同成立在先就应该权利在先,那就意味着普通债权也具有对抗第三人的效力,以及具有排他的效力,这显然有违债权平等的原则,而且可能混淆债权和物权的效力。

第三,债权的平等性原则也是破产法的基础。具体来说,破产法的主要功能在于保障各债权人都能得到公平的保护,其理论基础是债权的平等性。因此,只有在债法上确立债权的平等性原则,才能为破产法的制度与规则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例如,在破产债权的清偿方面,应当按照普通债权的比例清偿;再如,破产债权人享有的表决权也是按照其享有债权的数额来确定的,这些都是以债权的平等性原则为基础的。

第四,债权的平等性原则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兜底适用性。一方面,该原则可以普遍适用于债法的各个领域,也可以普遍适用于债的各种类型。因此,其具有普遍性。另一方面,除非法律对于债权的效力有特别规定(即优先效力的规定),否则,债权都具有平等性,从而体现出这一原则在适用上的兜底性。

(二)债权平等性原则的例外

在通常情况下,债权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但是,基于法律规定也可以有普通债权和优先受偿债权之分。普通债权通常是指无担保的债权,无论其发生时间先后,都处于平等地位;而优先受偿的债权,是指具有优先受偿效力的债权,主要包括有担保的债权和法律规定享有优先效力的债权。具体包括如下几种。

1.有担保的债权优先于无担保的债权。《企业破产法》第109条规定:“对破产人的特定财产享有担保权的权利人,对该特定财产享有优先受偿的权利。”这就确立了别除权制度,允许担保债权人从债务人的财产中优先受偿,因此,如果某一债权已经设立了担保,其效力应当优先于普通债权,这有利于充分保障担保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2.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债权。从保障职工的基本生活需要、维护社会稳定出发,法律赋予劳动者对其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的优先权。《企业破产法》第113条规定,破产人所欠职工的工资具有优先于普通债权的效力,该法将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债权规定为第一顺序的债权,这对于保护劳动者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依据这些规定,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以及税款在受偿上具有优先于一般破产债权的地位,具有某种“优先权”性质,在企业破产时,应当优先于一般债权人而受偿。需要指出的是,现行立法并没有对具有优先效力的职工工资债权规定时间限制,这可能影响其他债权人债权的实现,从比较法上看,有的国家对具有优先效力的职工工资债权设定了时间限制,例如,日本民法规定,对于未支付的最后6个月的工资,雇员对雇主享有先取特权。 此种经验也值得借鉴。

3.税收优先权。税收债权虽然是公法上的债权,但在纳税义务人和税收征管机关之间仍然存在以财产给付为内容的关系,而且税收债权也需要从债务人的财产中获得清偿,因此,有必要确立税收债权与其他债权之间就债务人财产清偿的优先顺序。在法律上肯定税收债权的意义主要在于:一方面,承认税收债权,纳税义务人拖欠税款的行为本身已使其与税务机关形成了一种债权债务关系,这为税收机关通过民事方式实现其税收债权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承认税收债权的概念,在债务人破产时,税务机关所享有的税收债权必然与债务人其他债权人之间的债权发生一些冲突,承认税收债权并明确其优先权的属性,能够为税收债权的优先受偿提供合法性基础。

税收债权也是一种优先权,我国《企业破产法》第113条将“破产人欠缴的除前项规定以外的社会保险费用和破产人所欠税款”作为优先于普通债权的债权来对待。《税收征管法》第45条第1款规定:“税务机关征收税款,税收优先于无担保债权,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纳税人欠缴的税款发生在纳税人以其财产设定抵押、质押或者纳税人的财产被留置之前的,税收应当先于抵押权、质权、留置权执行。”从该条规定来看,担保物权设定前所欠的税收债权将优先于担保物权,如果税收债权发生在担保物权设定后,则担保物权的效力应当优先。笔者认为,这一规定具有合理性,主要理由在于:一方面,税收债权不同于物权,其欠缺法定的公示方法,担保物权人在设立担保物权时,并不知道债务人是否欠税以及拖欠了多少税款,在此情形下,认定税收债权优先,则不利于保护担保物权人的利益,也会使债权人在从事交易时面临巨大的风险,从而不敢交易。另一方面,税务机关在防止国有税收流失方面有权采用其他一些行政强制措施,如罚款、没收、冻结银行存款等措施,这些措施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税款的缴纳,故没有必要再赋予税收债权优先于担保物权的效力。

4.船舶优先权。所谓船舶优先权,是指海事请求人依法向船舶所有人、光船承租人、船舶经营人提出海事请求,对产生该海事请求的船舶所享有的优先受偿的权利。 《海商法》第二章第三节规定了船舶优先权,依该法第25条第1款的规定,船舶优先权不仅优先于船舶抵押权,而且优先于船舶留置权受偿。

5.民用航空器优先权。民用航空器优先权,是指债权人依法向民用航空器所有人、承租人提出赔偿请求时,对产生该赔偿请求的民用航空器具有优先受偿的权利。 我国《民用航空法》专门规定了民用航空器优先权,依据该法规定,救援该民用航空器的必需费用以及保管维护该民用航空器的必需费用具有优先受偿的权利。例如,飞机失事后,相关部门和人员为救援该飞机所支出的费用,应当具有优先于其他债权的效力。

6.建筑工程承包人的优先权。所谓建设工程优先权,是指在建设工程竣工以后,发包人未按照约定支付价款时,承包人所享有的对其承包的建设工程,通过折价、拍卖等方式而获得的价款优先受偿的权利。《合同法》第286条规定:“发包人未按照约定支付价款的,承包人可以催告发包人在合理期限内支付价款。发包人逾期不支付的,除按照建设工程的性质不宜折价、拍卖的以外,承包人可以与发包人协议将该工程折价,也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将该工程依法拍卖。建设工程的价款就该工程折价或者拍卖的价款优先受偿。”这就在法律上第一次规定了承包人享有的建设工程优先权。此处所说的“优先”,是指承包人针对其所承包的建设工程,在拍卖、变卖之后,就拍卖、变卖、折价所得价款得以优先于其他债权人受偿。 虽然建设工程归属于发包人,但发包人未能按期支付工程款,承包人可以依法就其所承包的工程进行拍卖、变卖、折价,就所得价款优先受偿。从这一点来讲,优先权具有类似于物权的效力。

7.代位权。所谓债权人的代位权,是指因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到期债权,对债权人造成损害的,债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以自己的名义代位行使债务人的债权的制度。最高人民法院《合同法司法解释一》第20条规定:“债权人向次债务人提起的代位权诉讼经人民法院审理后认定代位权成立的,由次债务人向债权人履行清偿义务,债权人与债务人、债务人与次债务人之间相应的债权债务关系即予消灭。”依据这一规定,在债的保全中,如果债权人行使代位权,向次债务人提出请求,因此获得次债务人的给付的,代位权行使的结果并不归属于债务人,而是在债务人所负债额的限度内,直接归属于债权人。 代位权人可以以该给付优先清偿其债权,这实际上赋予了代位权人一种优先受偿的权利。

8.租赁权的优先性。我国《合同法》第229条确立了“买卖不破租赁”的规则,因而赋予了承租人的租赁权对抗租赁物新的物权人的效力。

9.抵销权的优先效力。在破产清算程序中,如果互负债务,债权人可以主张抵销权,获得变相的优先受偿。《企业破产法》第40条规定:“债权人在破产申请受理前对债务人负有债务的,可以向管理人主张抵销。”依据这一规定,如果债权人在破产申请受理前对债务人负有债务的,除法律禁止抵销的情形以外,债权人可以直接向管理人主张抵销,此时,债权人的债权与其债务在相同的数额内消灭,债权人无须按照其债权在债务人所有债权中的比例受偿,这实际上是赋予了破产债权人一种优先受偿的权利。

10.其他情形。我国有关司法解释还规定了其他一些债权优先性的规则。例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7条第1款规定:“拆迁人与被拆迁人按照所有权调换形式订立拆迁补偿安置协议,明确约定拆迁人以位置、用途特定的房屋对被拆迁人予以补偿安置,如果拆迁人将该补偿安置房屋另行出卖给第三人,被拆迁人请求优先取得补偿安置房屋的,应予支持。”该条实际上是确立了被拆迁人请求拆迁人移转安置房屋所有权的债权的优先效力。 pDhaoL1C8Of/SAvVhNrMfic94O+UU2axsS7D0oFhMASinNczUnSadx1JODOKZfd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