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我国全要素生产率 变化的主要特征

经济增长一方面取决于要素投入,另一方面取决于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提升,这是经济增长的两个源泉。要素投入包括劳动、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等。经济增长扣除要素投入贡献后的“余值”部分,就是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全要素生产率往往被当作技术进步的近似衡量指标。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既包括“硬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包括“软技术”如要素升级、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和制度变革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通常,我们将全要素生产率作为测度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指标。

从整体来看,与高速经济增长相对应,我国全要素生产率保持了较快增长,而国际金融危机后增速呈现下降态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有所降低。1978—201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6%,这一时期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为3.3%左右,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平均为34%,虽然比发达国家经济增长70%以上依赖全要素生产率仍有较大差距,但依然对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需要指出的是,全要素生产率核算方法的内在缺陷,会使得其低估发展中国家的全要素生产率。例如:全要素生产率核算无法刻画内嵌在投资品和中间产品中的技术进步。也就是说,通过进口高技术投资品和中间投入所带动的技术进步,在增长核算中会被归入要素投入的增长,而不会被归入全要素生产率。根据世界贸易组织2011年的研究报告,我国出口中包含进口比例由1985年的8%左右上升到2008年的37%。如果把这个因素纳入考虑,则全要素生产率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将高于现有的测算水平。

2008年以后,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下降至30%以下。2005—2008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速达到4.8%,2008年以后增速大幅降至2%以下。值得指出的是,从2015年开始,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呈现小幅回升态势,但总体水平依然低于2%的格局还没有改变。

从国际比较看,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总体水平差距仍然较大,而且近几年向发达国家靠近的步伐有所放缓。截至2014年,日本、法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全要素生产率分别为美国的71.1%、95.3%、93.0%、78.1%、82.1%,大致相当于中国的2倍(见图1-4)。值得高度关注的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追赶步伐减慢。2009年以来,我国全要素生产率与美国的比值基本稳定在43%左右,没有能进一步提高。

从行业比较看,不同行业之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差距总体呈现扩大趋势,而且过去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较快的行业近年来增速也明显放缓。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最快,1980—2013年平均增速接近4%,总体上是第三和第一产业的两倍。其中,制造业增长最为迅速,同期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4.5%,高出采掘业、电气水和建筑业3个百分点左右。在第二产业内部,电子及通信设备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最快,1980—2013年平均增速分别达到11.6%和7.9%,明显高于其他行业,而石油和天然气相关行业甚至出现负增长。在第三产业内部,金融保险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最快,1980—2013年平均增速达到5.0%,高出交通运输、批发零售餐饮业和其他服务业3个百分点以上。但是从2011年开始,第二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出现明显放缓,已经降至2%以下,虽然同期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的增速也有所放缓,但幅度没有制造业大。

图1-4 历年各国全要素生产率与美国的比值

资料来源:由PWT(9.0)数据库计算得到。

从区域比较看,不同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且地区间差距有扩大趋势。金融危机之后,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普遍下滑(见图1-5)。2010—2015年,东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速由5.86%降至1.59%,中部地区由5.27%降至1.33%,西部地区由4.72%降至0.01%,东北降幅更甚,一度出现负增长。与此同时,地区间全要素生产率差距也在进一步拉大。从2007年开始,东北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就处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下,而且2010年以后降幅最明显;西部地区下降幅度次之,2013年以后全要素生产率追赶步伐明显放缓,与东部和中部的差距有所拉大;中部情况较好,而且与东部地区的差距缓慢缩小。当然,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东部全要素生产率小幅回升,东北止跌回升,表明全国平均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持续下滑的态势有所改善。 AdHnCVmn5EU35cwfgVw0bYEy0fP+DUs1kx6hTkCUdtcn/8lPIv222Lbd6d81FFc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