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方向

今后一个时期,正是我国产业技术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的关键时期,产业转型升级处在冲刺阶段,产业发展要有新思路、新举措。

(一)由“结构”标准向“效率”标准转变

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产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2013年,服务业比重达到46.7%,第一次超过第二产业44%的比重;2015年,服务业比重超过50%,达到50.2%(见图1-2),成为占比最大的产业。应该说,一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进入中后期后,第二产业和制造业比重下降,服务业比重提高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经济现代化推进的结构转换特征。但是,也要看到,产业结构高级化也出现了“脱实向虚”现象,实体经济占经济的比重下降,而虚拟经济规模过度扩张,其中金融业占GDP的比例从2001年的4.7%上升到2015年的8.4%(见图1-3),已经超过几乎所有发达国家。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过去一段时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持续下降,即出现了产业结构升级、生产效率下降的“逆库兹涅茨化”问题。随着我国产业体系日趋完备,各类要素资源在产业间再配置的空间越来越小,传统的产业结构调整思维需要向现代产业体系思维转变,衡量产业结构高级化要从“结构”标准向效率标准转变。

图1-2我国历年三次产业占犌犇犘比重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1-3我国历年金融业增加值占犌犇犘比重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二)由“技术”升级向“系统”升级转变

智能制造体系既包括以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和生物技术等为代表的通用技术,也包括以数字制造、人工智能、3D打印、工业机器人等为代表的专用技术,还包括集成通用技术和专用技术的大规模生产系统、柔性制造系统和可重构生产系统,以及以工业物联网为核心的现代制造系统。由于智能制造体系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多层面技术的协同突破和应用,我国的产业升级部署不能仅仅停留在工业机器人、3D打印等关键技术领域的突破上,还要协同在传感、大数据、纳米新材料等通用技术领域的突破,同时要加强大规模生产系统、柔性制造系统、可重构生产系统和工业物联网系统的战略部署。我国发展智能制造的优势在于产业升级过程中对智能解决方案的巨大需求,要发挥需求牵引优势,坚持问题导向,采取有力措施推进智能制造深入发展,真正构建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条件下的智能制造模式和产业生态体系。

(三)由“产业”思维向“体系”思维转变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过去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仅仅聚焦于“产业”自身,而忽略了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对实体产业发展的支撑和协同,表现为产业升级资金缺乏、技术缺乏、人才缺乏的问题比较突出。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不协同,原创性、颠覆性、引领性科技创新成果缺乏,科技成果转化难、转化率低,“中国制造”缺少具有竞争力的自主品牌,难以满足多层次、高品质、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产业发展与金融发展不协同,金融业快速膨胀,但以传统金融为主,国际化水平不高,金融资源特别是增量金融资源难以配置到实体经济中;产业发展与人力资源不协同,人力资源数量不小,但质量有待提升,主要产业领域的领军人才严重缺乏,大量优秀人才涌入金融和房地产领域,实体经济吸引人才困难。产业升级要从单一“产业”思维向“体系”思维转换,加快形成一个适应技术变革的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使产业发展建立在依靠科技进步、资本配置优化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 Eb9MmYfGFUN8jE91mSmC5+8cxJ7TJKDlIrBuvLQeUKKNjZXlPofCBCAwjCiZ2Ol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