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我国正处在产业转型升级的攻关期

我国经济已经开启了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追赶”阶段的历史进程。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将从量的积累为主转向质的提升为主,产业转型升级将进入冲刺阶段。

(一)消费结构加快升级

伴随着基础设施投资回报率的下降、房地产市场风险积累和投资增速下降,过去20年拉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化工业阶段将要结束。与此同时,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消费结构加快转型升级,居民对商品与服务的品质、质量和性能的要求明显提升。多样化、个性化、高端化需求与日俱增,直接产生对高质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市场需求,对产业升级形成强大的市场推动力,适应消费结构升级、关联效应强、带动作用大的新兴产业,将成为未来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二)科技创新进入活跃期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机器人等技术的广泛运用,主动拥抱数字经济的企业,将会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同时也为新进入者颠覆传统行业竞争格局提供了机遇。以高端装备制造、互联网信息、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符合价值链升级方向的产业,以及与健康、文化、娱乐等符合消费升级方向的产业,投资和产出将保持较快增长。新技术加速向各领域扩散,移动支付、电子商务、平台经济、无人零售、共享单车、新能源汽车等跻身世界前列,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撑。

(三)人力资本大幅提升

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2016年我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 7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42.7%。各级各类教育规模均居世界第一,入学率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素质人才培养集聚、人力资本不断积累,正在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性条件。

(四)企业逐步适应市场环境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动下,通过兼并重组提升集中度、改善产品和服务质量等方式,盈利能力得到提升,企业对市场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增强。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与国际一流企业同台竞争,产品和服务向国际标准和标杆看齐,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跨国企业和中小型“隐形冠军”,为产业转型升级奠定了良好的微观基础。

(五)大规模经济体优势继续显现

作为超大规模经济体,近年来我国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基本态势,增速高于世界主要经济体。超大经济规模产业体系完整,配套能力强,有利于降低配套成本,是提高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有利于分摊创新成本,并可利用国内市场孵化幼稚产业。

(六)整合国际资源的能力快速提升

受益于广阔的国内市场并积极参与全球分工,我国已取代日本成为亚洲的生产组织中心。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测算,1995年亚洲六个重要经济体,中国、印度、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的中间品出口主要目的地均为日本。2005年之后,包括日本在内,亚洲重要经济体中间品出口主要目的地转向中国。我国与美国、欧盟一起成为全球三个最重要的生产平台。国内市场潜力巨大、产品门类齐全,参与全球产业分工日趋深入,又能控制产业链的节点位置,这些变化大幅提升了我国整合国际生产资源的能力,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战略机遇。

与此同时,产业转型升级也面临新的挑战。

一是多数企业仍处于中低端水平,产能严重过剩与高端供给不足并存。在产品质量和性能上,特别是核心零部件,高端装备的精度、稳定性、可靠性和使用寿命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例如钢铁产量占世界一半,但高端装备、汽车、精密仪器用钢仍大量依靠进口。

二是制造业综合成本快速提升,国际竞争力减弱。根据部分案例,即使与美国相比,中国的相对成本优势也已大幅度降低。美国的土地成本比中国低,能源也较便宜,天然气价格是中国的1/3,电费是中国的1/2,物流和服务成本有所降低,部分行业的中国制造成本已经接近美国。

三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主要产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芯片、航空发动机、机器人核心部件、储能技术、高端医疗设备、生物制药等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我国近八成的芯片依赖于进口,其中高端芯片进口率超过九成。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机器人使用国,但高端减速器、控制器伺服电机等核心部件基本被欧美日企业垄断。综合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缺乏重大突破性、颠覆性技术创新,不少核心技术严重仍受制于发达国家。技术有效供给不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发展的“瓶颈”。

四是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还面临障碍,优胜劣汰机制尚未形成。市场一体化程度还不够高,不少行业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垄断。僵尸企业退出困难,“退不出”“死不了”的问题依然突出,影响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05X7Ph57Fpe8T51TFkSdw4bJHM9lmx00y6E8c78k1op0D6p0I0MAYwWtJVvGMfO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