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克服说话恐惧症其实并不难,只要有充足的心理准备和实际的训练,你也可以成为优秀的演讲家。
恐惧、忧虑是阻碍说话达到预期效果的重要因素,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或是经历这样一些烦恼:
“我的导师在每堂课上都喜欢提问,每当叫到我的名字时,我都会张口结舌。我很害怕当众表达自己的见解。”
“对我来说,没有比求职面试更伤脑筋的事了。我花了足足九个月找工作,每次面试时,一张口说话我就特别紧张,总是冒冷汗,事先准备好的发言统统忘得一干二净。”
“我听过许多报告,即使我坐在听众中间,并且也没人知道我是谁,但每当我考虑提出一个问题时,我的心还是会怦怦地跳个不停。”
的确如此,一提到说话,很多人常常什么都说不出来,眼神飘忽不定,含糊其辞。现实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当众说话的时候,但并非每个人都是天生的演说家,平常也鲜有练习的机会,于是,说话就成为很多人恐惧的事情之一。
美国演讲学家查尔斯·R.格鲁内尔认为,每个人身上都具有理性的、社会的、性别的、职业的自我形象。当人们说话时,就会把自我形象暴露在公众面前。由于担心自我形象会因为说话而受损,就产生了窘迫不安的怯场心理。
那么,如何把恐惧心理化为积极的谈话动力呢?你可以从以下技巧中选出适合自己的。
(1)很多时候,听众主要是想听内容,至于你是谁并不重要。所以,与其担心讲错话,倒不如专注于自己应该说些什么。
(2)就算是总统致辞,也可能会出错。所以,当你说话的时候,根本不需要用华丽的辞藻铺陈,就像跟朋友话家常一样,越是生活化的语言,越能让你放松下来。
(3)不管是只有十个人的小聚会,还是上万人的大型论坛,多数人都跟你一样,对说话这件事情,是恐惧、焦虑、不知所措的。当你知道这个事实后,再与别人接触时紧张和焦虑就会减缓。
(4)事实上,那些在社交场合表现得谈吐优雅、举止大方的人都是在无数次的谈话之中练就的。当你这样认为时,你的紧张焦虑就会降低许多。
(5)很多人常常认为别人各方面都比自己强,在遇到人多或是重要的场合时,就显得特别紧张,以至于无法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其实,你完全不必高估对方,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反倒是应该多想想自己的优势,并激发和强化自信心。
(6)有时候,直接向对方表达自己的紧张和焦虑,这些负面的情绪反倒会随之消失。比如,当你去拜访自己比较在意的前辈时,你可以说:“见到您,真的很高兴,但由于一直很仰慕您,所以见到您有点紧张,请您见谅。”
(7)通常情况下,胆小忧虑的人在说话时声音往往很细小,显得信心不足。对此,要注意提高音量,养成大声说话的习惯。时间久了,胆量就会在大声说话中得到提升。
(8)如果你觉得紧张、害怕,那就把手头的事情停下来,做深呼吸,让自己放松下来。待完全放松后,再重新回忆一下刚才的情景。如果还是紧张,就继续做深呼吸,如此反复,到你不再觉得紧张为止。
最鲜明、最突出、最能反映一个人深层心理的恰恰是他的眼神。同时,善用眼神传情达意也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眼睛,被人们称为“心灵的窗户”,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尽管我们可以选择说什么样的话,控制不愿外露的面部表情,但是我们的眼睛不会说谎,它会透露我们的想法:是喜欢还是厌倦,是惊奇还是平淡,是信任还是不信任。很多时候,即便我们不说一句话,眼睛也具有很强的判断、表达的能力。
可以说,在整个面部表情中,最鲜明、最突出、最能反映一个人深层心理的恰恰是他的眼神。一个人的喜怒哀乐、爱憎好恶都能从他的眼神中表现出来,眼神甚至还能表达出用言语难以诉说的极其微妙的思想感情。
不仅如此,一个充满魅力的眼神,不仅可以让别人看到你的自信,还能很好地促进彼此之间的人际交往。反之,如果对方一直在东张西望,对你而言,那种场面一定相当尴尬。
因此,学会用眼睛说话,把自己真实的感情通过眼神表露,有时候甚至能比语言获得更佳的表达效果。
在飞往意大利威尼斯的航班的登机口,一位年轻女子和她的男友一路飞奔着跑了过来。虽说飞机尚未起飞,但是登机通道已经关闭,登机口到机舱口之间的登机桥也已被收起。
“等等,我们还没登机!”年轻女子气喘吁吁地喊道。
“很抱歉,女士,登机时间已过。”正在平静地整理着票根的工作人员说道。
“可是我们的转乘航班十五分钟前才刚到机场,而且他们口口声声答应我们一定会提前打电话通知登机口的。”年轻女子继续解释。
“真的抱歉,登机口一旦关闭,任何人都不能登机。”登机口工作人员表情严肃地说。
年轻女子突然沉默了,忽而又像是想起了什么,猛地拉着男友走到玻璃窗正中间的位置,这里恰恰可以看到飞机驾驶员的座舱。
年轻女子注视着飞机驾驶员,看样子,她希望以此引起对方的注意。
这时恰好有一名驾驶员看向了她站立的位置,两个人就那么对视着,似乎也就是几秒钟的时间。但是,年轻女子事后回忆起来却说:“那一刻,时间仿佛都凝滞了。我感觉到驾驶员看到我们站在玻璃窗前可怜兮兮的样子,我们的眼里充满了悲伤和哀求。”
最后,那名驾驶员的嘴唇略微动了几下,另一名驾驶员也看向年轻女子,转而只见他点了点头。
就这样,这位年轻女子和她的男友听到登机口工作人员的电话响了。一位工作人员看向他们,眼睛瞪得大大的。
“拿上你们的行李!”工作人员说,“飞机驾驶员让你们快点儿登机!”
年轻女子和男友兴奋地抓起行李包,向那两名飞机驾驶员挥挥手,匆匆上了飞机。
很显然,这是一次成功的“谈判”,年轻女子虽然没有说出一言一语,却以一种意志明确、高度有效的方式获得了成功。不得不说这个过程中包含了很多技巧,当然,肯定少不了这位女子会说话的眼神。
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位女子的眼神可以说是最强有力、最有效的交流工具。这跟家长经常只是通过一个眼神,就能让顽皮的孩子安静下来,或是一对年轻的恋人隔桌相望,不说只字片语也能互送秋波,有着同样的效果。
其实,生活中很多事情的成功与否,比如求职面试、商业洽谈或是初次约会,都与我们用眼神传达正确信息的能力有关。与人交谈时,我们常常会强调双眼要直视对方,对对方而言,这个微妙的动作其实在无形中传递了几个明显的信息:你是放松的,你很自信;你和他在交谈时,你的精力是集中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演说家往往会建议你与交谈者要保持一定的目光接触,因为这对留下积极的第一印象很关键。
如果你对眼神的接触感到不习惯,可以先找家人或是朋友做练习,直到你和他人谈话的时候至少有一半的时间能够主动接触对方的眼神为止。在这个过程中,无论你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信一点:这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交技巧。
当然,你也可以时不时地把眼神移开,或是至少高过对方的肩膀,这样才不会表现得像是在刻意记住他们的模样,或是让自己的眼神看起来无比锐利。毕竟被直勾勾地盯着看,无论是谁都会感到不自在。此外,为了避免只盯着对方的眼睛看,你也可以试着看对方的整张脸,这也是一个很有帮助的眼神接触方法。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有些人不敢和你对视,很可能暗示着他有过邪恶的行为,或是性格上有什么缺陷。当然,也不排除神秘的个人行为这种可能,而你所能做的就是接受。
不管一个人有多么渊博的知识、多么聪慧的大脑,都不可能一开始就把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清楚明白地表达出来。如果你不经常说话,不思考怎样才能说得更好,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一个人如果不下水,就永远也学不会游泳;一个人如果不扬帆,就一辈子也不会撑船。说话能力也是如此。如果你不开口说话,即使学了再多的关于当众讲话或是谈判的知识与技巧,也不可能真正灵活运用。进一步说,如果你不经常说话,并且不思考怎样才能说得更好,你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也许很多人会说:“每当我要开口说话的时候,经常会连自己想要表达什么都忘得一干二净,更谈不上文采和修饰了。”其实这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已经成功地开口说话。你要知道,不管一个人有多么渊博的知识、多么聪慧的大脑,都不可能一开始就把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清楚明白地表达出来。
其实,在谈话中做到八面玲珑、魅力无穷并非易事,任何成功的说话高手都是从点点滴滴的谈话中磨炼出来的。
当萧伯纳被问及他是如何学会声势夺人地进行演讲时,他答道:“我是以自己学会溜冰的方法来做的,我使劲让自己出丑,直到我习以为常。”
年轻时,萧伯纳相当胆怯,有人看见他在防波堤上走上二十分钟或更多的时间,最后才壮起胆子去敲别人的家门。他承认:“很少有人像我这样为胆小而痛苦,或极度地为它感到羞耻。”
后来,萧伯纳无意间用了最好、最快、最有把握的方法来克服羞怯、胆小和恐惧。他决心把弱点变成自己最有力的资本。他加入了一个辩论学会,伦敦一有公众讨论的聚会,他必定参加。萧伯纳还全心投入社会主义运动,并四处为该活动演讲。结果,他把自己变成了二十世纪上半叶自信、出色的演说家之一。
每个人都会有理想的自我形象,希望别人以赞许的目光来看待自己。当这个人跟陌生人接触、与异性交往、与权威人士交谈或是当众说话的时候,就会不由自主地意识到自我形象面临着某种威胁,担心自己一说话就错误百出、当众出丑,害怕别人说自己“没水平”或者“爱出风头”。很多人由于会对说话可能产生的不确定性感到担心,因此不愿意开口。其实,这种担心是完全没有必要的。要知道,即使你没有说好,也没有人会责怪你的。
所以,你应该抓住每次锻炼说话的机会。看看自己的周围,你会发现没有一个地方是不需要说话的。你可以有意识地参加一些组织,从事一些需要讲话的工作;你也可以在聚会上站起来说上几句哪怕只是附和别人的话;在开会的时候,你不要让自己躲在角落里,而是要命令自己勇敢地站起来说话。只有这样,你才能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有进步,才能掌握说话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