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篇文章叫《不眠的硅谷》,讲述了美国高科技企业集中地硅谷的艰苦奋斗情形,无数硅谷人与时间赛跑,度过了许多不眠之夜,成就了硅谷的繁荣,也引领了整个电子产业的节奏。华为也是无数优秀儿女贡献了青春和热血,才形成今天的基础。创业初期,我们的研发部从五六个开发人员开始,在没有资源、没有条件的情况下,秉承20世纪60年代“两弹一星”的艰苦奋斗精神,以忘我工作、拼搏奉献的老一辈科技工作者为榜样,大家以勤补拙,刻苦攻关,夜以继日地钻研技术方案,开发、验证、测试产品设备……没有假日和周末,更没有白天和夜晚,累了就在垫子上睡一觉,醒来接着干,这就是华为“垫子文化”的起源。虽然今天垫子只是用来午休的,但创业初期形成的“垫子文化”记载的老一代华为人的奋斗和拼搏,是我们需要传承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华为走到今天,在很多人眼里已经很大了,很成功了。有人认为创业时期形成的“垫子文化”、奋斗文化已经不适合了,可以放松一些,可以按部就班,这是危险的。繁荣的背后充满危机,这个危机不是繁荣本身必然的特性,而是处在繁荣包围中的人的意识。艰苦奋斗必然带来繁荣,繁荣后不再艰苦奋斗必然丢失繁荣。“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来。”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给了我们多么深刻的启示。我们还必须长期坚持艰苦奋斗,否则就会走向消亡。当然,奋斗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艰苦奋斗,时刻保持危机感,面对成绩保持清醒的头脑,不骄不躁。
艰苦奋斗是华为文化的魂,是华为文化的主旋律,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因为外界的误解或质疑动摇我们的奋斗文化,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因为华为的发展壮大而丢掉了我们的根本——艰苦奋斗。
——任正非2006年8月,《天道酬勤》
据华为官方数据显示,2005年,华为实现合同销售额82亿美元;2006年,华为实现合同销售额110亿美元,其中65%的销售额来自国际市场。华为的销售额年年大幅度增长,新员工不断加入,企业不断扩大,外界认为,这是华为最好的时光。
但任正非并不这样认为,他的忧患、危机意识很强。在任正非眼中,没有什么最好的时光,他总能时刻清醒地看到未来有什么危机,并积极采取防范措施。虽然华为在2006年取得了很好的销售业绩,但任正非却道“电信业正在变穷”,他看到全球电信设备市场业绩虽然持续增长,但电信设备的价格却呈快速下降的趋势。从2004年到2005年,GSM-BSS和CDMA-BSS的用户价格平均下滑了44%,宽带接入的下滑速度虽然没有电信设备快,但也平均每年下降29%,这样的价格,让运营商的日子很难过。
“自创立那天起,我们历经千辛万苦,一点一点地争取到订单和农村市场;另外,我们把收入都拿出来投入到研究开发上。当时我们与世界电信巨头的规模相差200倍之多。我们用了十余年时间,一点一滴锲而不舍地努力,终于在2005年,销售额首次突破50亿美元,但与通信巨头的差距仍有好几倍。最近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业界几次大兼并:爱立信兼并马可尼,阿尔卡特与朗讯合并、诺基亚与西门子合并,一下子使已经缩小的差距又陡然拉大了。我们刚指望获得一些喘息的机会,直一直腰板,拍打拍打身上的泥土,没想到又要开始更加漫长的艰苦跋涉……”任正非在《天道酬勤》中这样写道。
任正非警告华为的员工,不要沉溺于眼前的盈利和短暂的发展中,要将目光放长远,他说道:“10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也许这样才存活了10年。”这种危机感的存在,令任正非总是能看得更长远。及时发现企业发展中的缺陷和不足,所以他也总是能够领先别人一步。
《左传》中说道:“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在如今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是所有企业的游戏规则,企业想要立于不败之地,管理者一定要有危机意识,能够居安思危。很多企业在发展壮大之后,就认为自己在行业中能够长足发展,缺乏了对竞争环境变化的意识,危机来了也没有发觉,最后发展的动力被削弱。
任正非能够在华为的春天中看到即将而来的冬天,他始终处于警觉状态,不会丧失危机意识,任正非认为华为人应该有“每天继续改进”的欲望,每个部门的人都要不断完善自己,看到市场发展的潜力,要不断学习,不要认为自己现在的成就可以安享一辈子了。任正非笃定地认为,成功只是过去的阶段性胜利,不能说明一切,在思想中要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思想传统,才能在更远的未来获得更大的成功。
管理者应该为员工准备好过冬的棉衣,这样在“冬天”来袭时,员工才不会措手不及。任正非认为企业的发展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考验,管理者要提升自己的危机意识,这样才能在考验来临时,及时应对。不论企业发展得有多大,也不论企业发展了多少年,管理者要清醒地认识到,生存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为了企业能够生存下去,管理者必须时时打起精神来。
任正非认为每个管理者都要不断挑战自己,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分担,和公司一起奋斗,而不是逃避责任,不敢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