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的竞争力成长与当期效益是矛盾的,员工与管理者之间是矛盾的……这些矛盾是动力,但也会形成破坏力,因此所有矛盾都要找到平衡点,驱动我们共同为之努力。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矛盾的实质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公司目标与个人目标的矛盾。公司考虑的是企业的长远利益,是不断提升企业的长期竞争力。员工主要考虑的是短期利益,因为他们不知道将来还会不会在华为工作。解决这个矛盾就是要在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之间找到平衡点。我们实行了员工股份制。员工从当期效益中得到工资、奖金、退休金、医疗保障,从长远投资中得到股份分红,避免了员工的短视。
——任正非1998年6月22日,《华为的红旗到底能打多久》
每个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会不断有新鲜血液注入,也会出现人才流失的情况,那么如何把精心培养的员工和中、高层管理者留下来,让他们能够尽心尽力地一直为企业服务,也就成为每一个企业领导者思考的问题,而华为则通过自己的独特法宝,做到了这一点。
在华为内部,一直流行着任正非说的一句话,“不让雷锋吃亏”,这与马云所说的“不能让雷锋穿着补丁上街”有异曲同工之妙。多年来,华为一直秉承着“不让雷锋吃亏”这一理念,作为华为的员工,只要你为公司做出了贡献,那么公司就会对你进行回报,为你提供高于业界的薪酬以及良好的工作、生活、保险、医疗保健条件。
《华为公司基本法》的第六十九条是这样规定的:华为公司保证在经济景气时期和事业发展良好的阶段,员工的人均收入高于区域行业相应的最高水平。在业界,华为的高薪是众所周知的,据2007年的一次统计显示,华为最基层员工的年薪平均为16万元,普通经理层平均年薪为50万元,公司级高管则高达数千万元,这在当时要远远高于国内其他企业的年薪收入水平。
华为创办初期,只要是被公司通知参加面试的应聘者,不管是否被录用,都可以免费坐飞机往返,公司予以报销,而对于那些被录用的员工,到岗之后都会领取到一个月的工资作为安家费,以解决其资金短缺的问题。
这种高薪加亲人般的关怀,让每一位员工都能够尽心尽力地为华为工作。然而,华为吸引人才除了这些手段之外,最重要的是年终的股票分红。
作为在20世纪90年代初销售额就已经过亿的企业,华为的缔造者任正非完全可以独自掌控公司的股份,使自己成为令人羡慕的亿万富翁。与其他民营企业创始人动辄占股多达50%相比,任正非在华为只占有很少的股份,在2009年的一项调查中显示,截至2009年12月31日,华为控股的股东包括深圳市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工会委员会(代表员工管理其持有的股份)和任正非,前者的持股比例为98.58%,任正非持股比例仅仅为1.42%。这充分表明,任正非并没有独享华为发展的成果,而是采取“利益均沾”的原则,让华为的所有员工都能够享受公司的资本增值,实现共同富裕。
早在1990年,任正非就提出了内部融资、员工持股这一概念。每年年终,华为都会授予在华为工作超过一年的骨干员工一定数量的认股权,员工可以通过工资、奖金来以1元/股的价格认购这种内部股,如果员工没有钱还想认购股票,公司还会为员工提供贷款,认购这种内部股的员工每年按经营业绩进行分红,在1992—1996年,每年的分红比例都高达100%。
2001年年底,华为实行员工持股改革,这种“一元一股”的内部股票不再向新员工发放,而老员工的股票也会转变为期股,也就是所谓的“虚拟受限股”。从那以后,每年华为都会根据员工对公司所做出的贡献来决定其能够获得的股份,取得认购资格的员工按照公司当年净资产价格购买“虚拟受限股”,员工获得的回报是每年都可以获得一定比例的分红以及“虚拟受限股”对应的公司净资产增值部分。
到2011年,这种“虚拟受限股”在华为内部已经派发了98.61亿股,超过6.55万名员工持有股票,由于员工享受的是公司净资产增加而带来的股份增值以及年终分红,所以员工想要获得丰厚的回报,唯一的办法就是多给公司创造价值。这种“虚拟受限股”就像金手铐一样,把员工和华为紧紧地锁在一起,也成为华为保持高速增长的内在动力。
同时,正是这种“利益分享,以奋斗者为中心的文化”,让华为吸引、团结了大批人才,在华为,员工的流动性并不小,但很少是被挖走的,大多数是主动出去创业的。
同任正非一样,马云也一直秉承“只有分享,才能共赢”这一用人理念。作为成功的企业家,马云一直认为,在成熟的企业里,员工们不仅需要精神上的鼓励,更需要物质上的支持。马云曾说:“一个人捡了一大块黄金,你把它藏在家里,所有人都惦记你那块黄金,这是不安全的。如果你把这块黄金打碎了送给大家,每个人一块,你自己可以稍微留得大一点,你就没问题,大家都愿意来帮你。企业家就应该有这样的格局才能做大。”正是基于此,马云始终相信“财散人聚,财聚人散”这一理论。
早在创业时,马云就将阿里巴巴的股份拿出来分散给创业团队的每个成员,后来随着公司逐渐做大做强,获得阿里巴巴股份的人越来越多。在阿里巴巴,创始人有股权,老员工有股权,空降的高管有股权……2007年,阿里巴巴在香港举行的全球路演上公布了招股说明书初稿,显示目前阿里巴巴持股的4900名员工包括董事在内,共持有4.435亿股股份,平均每名员工持股9.05万股,以阿里巴巴目前的认购情况,市值可突破百亿美元,因此将产生近千个百万富翁。而与此对应的是,马云个人持股比例还不到5%,这出乎了很多人的预料,也让人更加敬佩马云。
毫无疑问,不靠控股来管理公司,让员工们“利益均沾”,持有股份,才能使员工感到自己真正成了企业的主人,从而对企业产生归属感,因为从被动的“为人打工”转变为“为自己打工”,员工也会更加热情地工作,从而使企业获得源源不断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