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题〕这一节选自《中庸》“哀公问政”一章,题目系编注者据正文所拟。达道,即公认的准则。鲁哀公向孔子请教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孔子以“尊贤”为起点作答,又进而从人类社会的五种伦理关系即“五常”谈起,为收到五常和谐相处的效果,就要用智、仁、勇这三种美德加以协调统领。社会上人的资质千差万别,通过“达德”实现“达道”的途径与方法或许有别,但其成功的目的则只有一个,效果并无差别。归根结底就是以个人“好学”、“力行”、“知耻”这三种自我修养为基础,进而懂得如何治理百姓,最后达到天下的大治。这与儒家所倡“修齐治平”之术(见下)也是统一的。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 [1] ,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 [2] 。知、仁、勇 [3] ,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4] ,所以行之者一也 [5]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 [6] ,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 [7] ,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 [8] ,知耻近乎勇 [9]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10] 。
——《礼记·中庸》
[1] 昆弟:即兄弟。
[2] 五者:即“五伦”,又称“五常”,是属于封建时代人伦范畴的五种人际关系。《孟子·滕文公上》:“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3] 知(zhì智):聪明;智慧。知,通“智”。仁:仁爱;相亲。属于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谓人与人相互亲爱。勇:勇敢。属于道德品质范畴。
[4] 达德:通行不变的道德。唐孔颖达疏:“若行五道,必须三德。无知不能识其理,无仁不能安其事,无勇不能果其行,故必须三德也。”
[5] 一:这里谓五道、三德的目的与效果同一。
[6] “或生”三句:《论语·季氏》:“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宋邢昺疏:“此章劝人学也。‘生而知之者,上也’者,谓圣人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者,言由学而知道,次于圣人,谓贤人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者,人本不好学,因其行事有所困,礼不通,发愤而学之者,复次于贤人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者,谓知困而不能学,此为下愚之民也。”
[7] “或安”三句:《论语·里仁》:“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宋邢昺疏:“‘仁者安仁’者,谓天性仁者,自然安而行之也。‘知者利仁’者,知能照识前事,知仁为美,故利而行之也。”勉强(qiǎnɡ抢),尽力而为。
[8] 力行:努力实践。
[9] 知耻:谓有羞恶之心。
[10] 天下:古时多指中国范围内的全部土地;全国。国家:古代诸侯的封地称国,大夫的封地称家。也以国家为国的通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