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三自归之德。云何为三。所谓归佛第一之德。归法第二之德。归僧第三之德。
彼云何名为归佛之德。诸有众生。二足、四足、众多足者。有色、无色。有想、无想。至尼维先天上。如来于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由牛得乳。由乳得酪。由酪得酥。由酥得醍醐。然复醍醐于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此亦如是。诸有众生。二足、四足、众多足者。有色、无色。有想、无想。至尼维先天上。如来于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诸有众生承事佛者。是谓承事第一之德。以获第一之德。便受天上、人中之福。此名第一之德。
云何名为自归法者。所谓诸法。有漏、无漏。有为、无为。无欲、无染。灭尽、涅槃。然涅槃法于诸法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由牛得乳。由乳得酪。由酪得酥。由酥得醍醐。然复醍醐于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此亦如是。所谓诸法。有漏、无漏。有为、无为。无欲、无染。灭尽、涅槃。然涅槃法。于诸法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诸有众生承事法者。是谓承事第一之德。以获第一之德。便受天上、人中之福。此名第一之德。
云何名为自归圣众。所谓圣众者。大众大聚有形之类。众生之中。如来众僧于此众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由牛得乳。由乳得酪。由酪得酥。由酥得醍醐。然复醍醐于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此亦如是。所谓圣众者。大众大聚者。有形之类众生之中。如来众僧于此众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是谓承事第一之德。以获第一之德。便受天上、人中之福。此名第一之德。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第一承事佛 最尊无有上
次复承事法 无欲无所著
敬奉贤圣众 最是良福田
彼人第一智 受福最在前
若在天人中 处众为正导
亦得最妙座 自然食甘露
身著七宝衣 为人之所敬
戒具最完全 诸根不缺漏
亦获智慧海 渐至涅槃界
有此三归者 趣道亦不难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此三福之业。云何为三。施为福业。平等为福业。思惟为福业。
彼云何名施为福业。若有一人。开心布施沙门、婆罗门、极贫穷者、孤独者、无所趣向者。须食与食。须浆给浆。衣被、饭食、床卧之具、病瘦医药、香花、宿止。随身所便无所爱惜。此名曰施福之业。
云何名平等为福业。若有一人不杀、不盗。恒知惭愧。不兴恶想。亦不盗窃。好惠施人。无贪吝心。语言和雅。不伤人心。亦不他淫。自修梵行。己色自足。亦不妄语。恒念至诚。不欺诳言。世人所敬。无有增损。亦不饮酒。恒知避乱。复以慈心遍满一方。二方三方、四方亦尔。八方、上下遍满其中。无量无限。不可限。不可称计。以此慈心普覆一切。令得安隐。复以悲、喜、护心普满一方。二方、三方、四方亦尔。八方、上下悉满其中。无量无限。不可称计。以此悲、喜、护心悉满其中。是谓名为平等为福之业。
彼法云何名思惟为福业。于是。比丘。修行念觉意。依无欲。依无观。依灭尽。依出要。修法觉意。修念觉意。修猗觉意。修定觉意。修护觉意。依无欲。依无观。依灭尽。依出要。是谓名为思惟为福业。
如是。比丘。有此三福之业。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布施及平等 慈心护思惟
有此三处所 智者所亲近
此间受其报 天上亦复然
缘有此三处 生天必不疑
是故。诸比丘。当求方便。索此三处。如是。诸比丘。当作如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三)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三因缘识来受胎。云何为三。于是。比丘。母有欲意。父母共集一处。与共止宿。然复外识未应来趣。便不成胎。若复欲识来趣。父母不集。则非成胎。若复母人无欲。父母共集一处。尔时父欲意盛。母不大殷勤。则非成胎。若复父母集在一处。母欲炽盛。父不大殷勤。则非成胎。
若复父母集在一处。父有风病。母有冷病。则不成胎。若复父母集在一处。母有风病。父有冷病。则非成胎。若复有时父母集在一处。父身水气偏多。母无此患。则非成胎。
若复有时父母集在一处。父相有子。母相无子。则不成胎。若有时父母集在一处。母相有子。父相无子。则不成胎。若复有时父母俱相无子。则非成胎。
若复有时识神趣胎。父行不在。则非成胎。若复有时父母应集一处。然母远行不在。则不成胎。若复有时父母应集一处。然父身遇重患。时识神来趣。则非成胎。若复有时父母应集一处。识神来趣。然母身得重患。则非成胎。若复有时父母应集一处。识神来趣。然复父母身俱得疾病。则非成胎。
若复。比丘。父母集在一处。父母无患。识神来趣。然复父母俱相有儿。此则成胎。是谓有此三因缘而来受胎。是故。比丘。当求方便。断三因缘。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众生。欲起慈心。有笃信意。承受奉事父母、兄弟、宗族、室家、朋友、知识。当安三处。令不移动。云何为三。当发欢喜。于如来所。心不移动。彼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世尊。
复当发意于正法中。如来法者。善说无碍。极为微妙。由此成果。如是智者当学知之。
亦当发意于圣众所。如来圣众。悉皆和合。无有错乱。法法成就。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就、解脱见慧成就。所谓圣众者。四双八辈、十二贤圣。此是如来圣众可敬、可贵。此是世间无上福田。诸有比丘学此三处。则成大果报。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五)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瞿波离比丘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彼比丘白世尊曰。此舍利弗、目揵连比丘所行甚恶。造诸恶行。
世尊告曰。勿作是语。汝发欢喜心于如来所。舍利弗、目揵连比丘所行纯善。无有诸恶。
是时。瞿波离比丘再三白世尊曰。如来所说诚无虚妄。然舍利弗、目揵连比丘所行甚恶。无有善本。
世尊告曰。汝是愚人。不信如来之所说乎。方言。舍利弗、目揵连比丘所行甚恶。汝今造此恶行。后受报不久。
尔时。彼比丘即于坐上。身生恶疮。大如芥子。转如大豆。渐如阿摩勒果。稍如胡桃。遂如合掌。脓血流逸。身坏命终。生莲华地狱中。
是时。尊者大目揵连闻瞿波离命终。便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斯须退坐。白世尊曰。瞿波离比丘为生何处。
世尊告曰。彼命终者生莲华地狱中。
是时。目连白世尊曰。我今欲往至彼地狱。教化彼人。
世尊告曰。目连。不须往彼。
目连复重白世尊曰。欲往至彼地狱中。教化彼人。
尔时。世尊亦默然不对。
是时。尊者大目揵连如力士屈申臂顷。从舍卫没不现。便至莲华大地狱中。当尔时。瞿波离比丘身体火然。又有百头牛。以犁其舌。
尔时。尊者大目揵连在虚空中结跏趺坐。弹指告彼比丘。
彼比丘即仰问曰。汝是何人。
目揵连报曰。瞿波离。我是释迦文佛弟子。字目揵连。姓拘利陀。
是时。比丘见目连已。吐此恶言。我今堕此恶趣。犹不免汝前乎。说此语讫。即其时以有千头牛以犁其舌。
目连见已。倍增愁悒。生变悔心。即于彼没。还至舍卫国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住。尔时。目连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告曰。我前语汝。不须至彼见此恶人。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夫士之生 斧在口中
所以斩身 由其恶言
彼息我息 此二俱善
已造恶行 斯堕恶趣
此为最恶 有尽无尽
向如来恶 此者最重
一万三千 六一灰狱
谤圣堕彼 身口所造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学三法。成就其行。云何为三。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比丘成就三法。于现法中善得快乐。勇猛精进。得尽有漏。云何为三。于是。比丘。诸根寂静。饮食知节。不失经行。
云何比丘诸根寂静。于是。比丘若眼见色。不起想著。无有识念。于眼根而得清净。因彼求于解脱。恒护眼根。若耳闻声。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细滑。意知法。不起想著。无有识念。于意根而得清净。因彼求于解脱。恒护意根。如是。比丘诸根寂静。
云何比丘饮食知节。于是。比丘思惟饮食所从来处。不求肥白。趣欲支形。得全四大。我今当除故痛。使新者不生。令身有力。得修行道。使梵行不绝。犹如男女身生恶疮。或用脂膏涂疮。所以涂疮者。欲使时愈故。此亦如是。诸比丘。饮食知节。于是。比丘思惟饭食所从来处。不求肥白。趣欲支形。得全四大。我今当除故痛。使新者不生。令身有力得修行道。使梵行不绝。犹如重载之车所以膏毂者。欲致重有所至。比丘亦如是。饮食知节。思惟所从来处。不求肥白。趣欲支形。得全四大。我今当除故痛。使新者不生。令身有力。得修行道。使梵行不绝。如是。比丘饮食知节。
云何比丘不失经行。于是。比丘前夜、后夜。恒念经行。不失时节。常念系意在道品之中。若在昼日。若行、若坐。思惟妙法。除去阴盖。复于初夜。若行、若坐。思惟妙法除去阴盖。复于中夜。右胁卧。思惟系意在明。彼复于后夜起。行思惟深法。除去阴盖。如是。比丘不失经行。
若有比丘诸根寂静。饮食知节。不失经行。常念系意在道品之中。此比丘便成二果。于现法中得阿那含。犹如善御之士。在平正道中。御四马之车。无有凝滞。所欲到处。必果不疑。此比丘亦复如是。若诸根寂静。饮食知节。不失经行。常念系意在道品之中。此比丘便成二果。于现法中漏尽。得阿那含。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七)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三大患。云何为三。所谓风为大患。痰为大患。冷为大患。是谓。比丘。有此三大患。然复此三大患有三良药。云何为三。若风患者酥为良药。及酥所作饭食。若痰患者蜜为良药。及蜜所作饭食。若冷患者油为良药。及油所作饭食。是谓比丘。此三大患有此三药。
如是。比丘亦有此三大患。云何为三。所谓贪欲、嗔恚。愚痴。是谓。比丘。有此三大患。然复此三大患有三良药。云何为三。若贪欲起时。以不净往治。及思惟不净道。嗔恚大患者。以慈心往治。及思惟慈心道。愚痴大患者。以智慧往治。及因缘所起道。是谓比丘。此三患有此三药。是故。比丘。当求方便。索此三药。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三恶行。云何为三。所谓身恶行、口恶行、意恶行。是谓。比丘。有三恶行。当求方便。修三善行。云何为三。身恶行者。当修身善行。口恶行者。当修口善行。意恶行者。当修意善行。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当护身恶行 修习身善行
念舍身恶行 当学身善行
当护口恶行 修习口善行
念舍口恶行 当学口善行
当护意恶行 修习意善行
念舍意恶行 当学意善行
身行为善哉 口行亦复然
意行为善哉 一切亦如是
护口意清净 身不为恶行
净此三行迹 至仙无为处
如是。诸比丘。当舍三恶行。修三善行。如是。比丘。当作如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九)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众多比丘到时。著衣持钵。入城乞食。是时。众多比丘便生此念。我等入城乞食。日时犹早。今可相率至外道梵志所。
尔时。众多比丘便往至异学梵志所。到已。共相问讯。在一面坐。是时。梵志问沙门曰。瞿昙道士恒说欲论、色论、痛论、想论。如此诸论有何差别。我等所论亦是沙门所说沙门所说亦是我等所论。说法同我说法。教诲同我教诲。
是时。众多比丘闻彼语已。亦不言善。复非言恶。即从坐起而去。并作是念。我等当以此义往问世尊。
尔时。众多比丘食后便至世尊所。到已。头面礼足。在一面坐。是时。众多比丘从梵志所。问事因缘本末尽白世尊。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设彼梵志作是问者。汝等当以此义。酬彼来问。欲有何味。复有何过。当舍离欲。色有何味。复有何过。当舍离色。痛有何味。复有何过。当舍离痛。汝等设以此语酬彼来问者。彼诸梵志默然不对。设有所说者。亦不能解此深义。遂增愚惑堕于边际。所以然者。非彼境界。然复。比丘。魔及魔天、释、梵、四天王、沙门、婆罗门、人及非人能解此深义者。除如来、等正觉及如来圣众。受吾教者。此即不论。
欲有何味。所谓五欲者是。云何为五。眼见色。为起眼识。甚爱敬念。世人所喜。若耳闻声、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细滑。甚爱敬念。世人所喜。若复于此五欲之中。起苦、乐心。是谓欲味。
云何欲有何过者。若有一族姓子。学诸伎术。而自营己。或学田作。或学书疏。或学佣作。或学算数。或学权诈。或学克镂。或学通信。至彼来此。或学承事王身。不避寒暑记累勤苦。不自由己。作此辛苦而获财业。是为欲为大过。
现世苦恼。由此恩爱。皆由贪欲。然复彼族姓子。作此勤劳。不获财宝。彼便怀愁忧。苦恼不可称记。便自思惟。我作此功劳。施诸方计。不得财货。如此之比者。当念舍离。是为当舍离欲。
复次。彼族姓子或时作此方计而获财货。以获财货。广施方宜。恒自拥护。恐王敕夺。为贼偷窃。为水所漂。为火所烧。复作是念。正欲藏窖。恐后亡失。正欲出利。复恐不克或家生恶子。费散吾财。是为欲为大患。皆缘欲本。致此灾变。
复次。族姓子恒生此心。欲拥护财货。后犹复为国王所夺。为贼所劫。为水所漂。为火所烧。所藏窖者亦复不克。正使出利亦复不获。居家生恶子。费散财货。万不获一。便怀愁忧苦恼。椎胸唤呼。我本所得财货。今尽忘失。遂成愚惑。心意错乱。是谓欲为大患缘此欲本。不至无为。
复次。缘此欲本。著铠执仗。共相攻伐。以相攻伐。或在象众前、或在马众前、或在步兵前、或在车众前。见马共马斗、见象共象斗、见车共车斗、见步兵共步兵斗。或相斫射。以槊相斫刺。如此之比。欲为大患。缘欲为本。致此灾变。
复次。缘此欲本。著铠执仗。或在城门、或在城上。共相斫射。或以槊刺、或以铁轮而轹其头。或消铁相洒。受此苦恼。死者众多。
复次。欲者亦无有常。皆代谢变易。不停不解。此欲变易无常者。此谓欲为大患。
云何当舍离欲。若能修行除贪欲者。是谓舍欲。谓诸有沙门、婆罗门不知欲之大患。亦复不知舍欲之原。如实不知沙门、沙门威仪。不知婆罗门、婆罗门威仪。此非沙门、婆罗门。亦复不能举身作证而自游戏。谓诸沙门、婆罗门审知欲为大患。能舍离欲。如实不虚。知沙门有沙门威仪。知婆罗门有婆罗门威仪。已身作证而自游戏。是为舍离于欲。
云何色味。设有见刹利女种、婆罗门女种、长者女种。年十四、十五、十六。不长不短。不肥不瘦。不白不黑。端政无双。世之希有。彼最初见彼颜色。起喜乐想。是谓色味。
云何为色大患。复次。若后见彼女人。年八十、九十。乃至百岁。颜色变异。年过少壮。牙齿缺落。头发皓白。身体垢界。皮缓面皱。脊偻呻吟。身如故车。形体战掉。扶杖而行。云何。比丘。初见妙色。后复变易。岂非是大患乎。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诸比丘。是谓色为大患。
复次。此若见彼女人。身抱重患。卧于床褥。失大小便。不能起止。云何。比丘。本见妙色。今致此患。岂非大患乎。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诸比丘。是谓色为大患。
复次。比丘。若见彼女人身坏命终。将诣塳间。云何。比丘。本见妙色。今以变改。于中见起苦乐想。岂非大患乎。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是谓色为大患。
复次。若见彼女人。死经一日、二日、三日、四日、五日。乃至七日。身体膀胀烂臭。散落一处。云何。比丘。本有妙色。今致此变。岂非大患乎。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是谓色为大患。
复次。若见彼女人。乌、鹊、鸱、鹫竞来食啖。或为狐、狗、狼、虎所见食啖。或为蜎飞蠢动、极细蠕虫而见食啖。云何。比丘。彼本有妙色。今致此变。于中起苦、乐想。岂非大患乎。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是谓色为大患。
复次。若见彼女人身。虫鸟以食其半。肠胃肉血污秽不净。云何。比丘。彼本有妙色。今致此变。于中起苦、乐想。此非大患乎。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是谓色为大患。
复次。若见彼女人身。血肉以尽。骸骨相连。云何。比丘。彼本有妙色。今致此变。于中起苦、乐想。此岂非大患乎。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是谓色为大患。
复次。若见彼女人身。血肉以尽。唯有筋缠束薪。云何。比丘。本有妙色。今致此变。于中起苦、乐想。此非大患乎。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是谓色为大患。
复次。若复见彼女人身。骸骨散落。各在一处。或脚骨一处。或膊骨一处。或[月*坒]骨一处。或臗骨一处。或胁肋一处。或肩臂骨一处。或颈骨一处。或髑髅一处。云何。诸比丘。本有妙色。今致此变。于中起苦、乐想。此岂非大患乎。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是谓色为大患。
复次。若见彼女人身。骨皓白色。或似鸽色。云何。比丘。本有妙色。今致此变。于中起苦、乐想。岂非大患乎。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是谓色为大患。
复次。若见彼女人。骸骨经无数岁。或有腐烂坏败。与土同色。云何。比丘。彼本有妙色。今致此变。于中起苦、乐想。岂非大患乎。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是谓色为大患。
复次。此色无常、变易。不得久停。无有老幼。是谓色为大患。
云何色为出要。若能舍离于色。除诸乱想。是谓舍离于色。谓诸沙门、婆罗门。于色著色。不知大患。亦不舍离。如实而不知。此非沙门、婆罗门。于沙门不知沙门威仪。于婆罗门不知婆罗门威仪。不能己身作证而自游戏。谓诸有沙门、婆罗门。于色不著色。深知为大患。能知舍离。是谓于沙门知沙门威仪。于婆罗门知婆罗门威仪。己身作证而自游戏。是谓舍离于色。
云何为名痛味。于是。比丘。得乐痛时。便知我得乐痛。得苦痛时。便知我得苦痛。若得不苦不乐痛时。便知我得不苦不乐痛。若得食乐痛时。便知我得食乐痛。若得食苦痛时。便知我得食苦痛。若得食不苦不乐痛时。便知我得不苦不乐痛。不食苦痛时。便自知我不食苦痛。若不食乐痛时。便自知我不食乐痛。若不食不苦不乐痛时。便自知我不食不苦不乐痛。
复次。比丘。若得乐痛。尔时不得苦痛。亦复无不苦不乐痛。尔时我唯有乐痛。若得苦痛时。尔时无有乐痛。亦无不苦不乐痛。唯有苦痛。若复。比丘。得不苦不乐痛时。尔时无有乐痛、苦痛。唯有不苦不乐痛。复次。痛者无常、变易之法以知痛无常、变易法者是谓痛为大患。
云何痛为出要。若能于痛舍离于痛。除诸乱想。是谓舍离于痛。诸有沙门、婆罗门于痛著痛。不知大患。亦不舍离。如实而不知。此非沙门、婆罗门。于沙门不知沙门威仪。于婆罗门不知婆罗门威仪。不能以身作证而自游戏。诸有沙门、婆罗门于痛不著痛。深知为大患。能知舍离。是谓于沙门知沙门威仪。于婆罗门知婆罗门威仪。以身作证而自游戏是谓舍离于痛。
复次。比丘。若有沙门、婆罗门不知苦痛、乐痛、不苦不乐痛。如实而不知。复教化人使行者。此非其宜。若有沙门、婆罗门能舍离痛。如实而知。复劝教人使远离之。此正其宜。是谓舍离于痛。
我今。比丘。以说著欲、味欲。欲为大患。复能舍者。亦说著色、味色。色为大患。能舍离色。以说著痛、味痛。痛为大患。能舍离痛。诸如来所应行者。所谓施设者。我今周讫。常当念在树下空闲之处。坐禅思惟。莫有懈怠。是谓我之教敕。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三不牢要。云何为三。身不牢要、命不牢要、财不牢要。是谓。比丘。有此三不牢要。于此。比丘。三不牢要中。当求方便。成三牢要。云何为三。不牢要身。求于牢要。不牢要命。求于牢要。不牢要财。求于牢要。
云何不牢要身。求于牢要。所谓谦敬礼拜。随时问讯。是谓不牢要身。求于牢要。
云何不牢要命。求于牢要。于是。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尽形寿不杀生。不加刀杖。常知惭愧。有慈悲心。普念一切众生。尽形寿不盗。恒念惠施。心无吝相。尽形寿不淫。亦不他淫。尽形寿不妄语。常念至诚。不欺世人。尽形寿不饮酒。意不错乱。持佛禁戒。是谓命不牢要。求于牢要。
云何财不牢要。求于牢要。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常念惠施。与沙门、婆罗门、诸贫匮者。须食者与食。须浆与浆。衣被、饮食、床敷卧具、病瘦医药、舍宅、城郭。所须之具悉皆与之。如是。财不牢要。求于牢要。
是谓。比丘。以此三不牢要。求此三牢要。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知身不牢要 命亦不牢固
财货衰耗法 当求牢要者
人身甚难得 命亦不久停
财货磨灭法 欢喜念惠施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一德、福业 三因、三安、瞿
三夜、病、恶行 苦除、不牢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