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命理学史上有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他就是徐子平。八字命理学也称“子平术”或“子平命学”,正是用他的名字来命名的。
徐子平,何许人也?
现在我们能看到的资料主要是明朝《三命通会》中的《子平说辨》。其实《子平说辨》又是引自明朝戴冠
所撰的《濯缨亭笔记》,
而戴冠又是摘自当时吴地一个名叫沈诚的人写的“子平源流辨”。这篇摘文对了解命理学早期发展史十分重要,至少表现了明朝前期人的看法。今按李守力博客上影印的《濯缨亭笔记》原文,摘录于下:
子平姓徐,名居易,东海人,别号沙涤先生,又称蓬莱叟,隐于太华西棠峰洞。子平其字也。子平之法,以人所生年月日时推其禄命,无有不中。
其源盖出于战国珞琭子。称珞琭者,取老子珞珞如玉,琭琭如石之义。世有《元理消息赋》一篇,谓其所作。然观其文,殆后人伪撰,非珞琭之本真也。珞琭同时有鬼谷子,汉有董仲舒、司马季主、东方朔、严君平,三国时有管辂、晋有郭璞、北齐有魏宁、唐有袁天纲、僧一行、李泌、李虚中之徒,皆祖其术。
泌尝出游见农夫观书柳下,问其姓氏,则云管辂十八世孙。视其书,则《天阳诀》也。泌既得管辂书《天阳诀》,又得一行所授《铜钹要旨》,占人吉凶极验。《天阳诀》,予昔尝见之,《铜钹要》,则不知何书也。泌以是传之李虚中,推衍以用之。其法至是一变。
五代时则有麻衣道者、希夷先生及子平辈。子平得虚中之术而损益之,专主五行,不主纳音,至是则其法又一变也。
子平尝与希夷、麻衣二人往复其学,则不及二人远甚。
子平没后,宋孝宗淳熙间,有淮甸术士亡其姓名,自号冲虚子者,精于此术,当世重之。时有僧道洪者密受其传,或问其派系,则云子平之遗术。道洪后入钱塘传布其学,世俗不知其所由来,直言子平耳。后道洪传之徐大升。大升者,号东斋,理宗宝祐间人。今世所传,如《三命渊源》、《定真论》等书,皆其所著,以是子平本书变易尽矣。
这里简要地勾勒出了命理学早期发展的历史。它是否都符合历史的真实情况呢?我们认为,并不尽然。把命理学的源头追溯到战国时期的珞琭子,并把历史上知名的术数人物如董仲舒、司马季主、东方朔、严君平、郭璞等人都囊括进来,显然不符合事实。所以这样做,大多是受了当时托古自重的风气的影响。
不过中唐李虚中以来,离此作者的年代相对稍近,可信度较高。这里的确指出了早期命理发展中的两个重要人物,以及与之相关的两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一个是 李虚中 ,“其法至是一变”;一个是 徐子平 ,“至是则其法又一变也”。
从引文中我们了解到:徐子平,姓徐,名居易,字子平,东海人。别号沙涤先生,又称蓬莱叟。他曾与道教著名人物陈抟(号希夷先生)等隐居于华山。
相传陈抟是“紫微斗数”推命术的创始人,生于唐懿宗咸通十二年(871年),卒于北宋端拱二年(989 年)。这么说来,徐子平应该是五代、宋初的人。而我们今天能落实到徐子平笔下的唯一的作品——《珞琭子三命消息赋注》,根据台湾地区邹文耀教授的考证,判断为:徐子平作注的年代应该在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至绍兴十六年(1146年)之间。
两者之间在年代上相差甚远。
刘国忠在《唐宋时期命理文献初探》中认为:“当时根本就不存在徐子平这个人,也不存在他的著作,更没有后人所说的那种从李虚中的三柱法到徐子平的四柱法这样的发展演变过程。”“关于徐子平的事迹及地位的传说本身是一个‘层累地造成’的学术谎言。”
然而,董向慧在《中国人的命理信仰》中反驳了这种看法。他根据《濯缨亭笔记》对子平术源流的记载,指出:“‘子平术’自产生以来,一直被视为‘独门秘笈’,其传授也限于师徒关系之‘秘密传授’。在‘子平术’传到徐大升的手中,已经是公元1253年左右,距离南宋结束只有二十六年。正因为‘子平术’一直处于‘秘密传授’的状态,其在南宋的禄命书中绝少露面也就不足为怪了。”
这里,董向慧指明了“子平术”初期是“秘密传授”的实际情况,这对了解徐子平模型初期发展是很有意义的。如果说,徐子平《珞琭子三命消息赋注》在南宋初年,那么,我们把它放到《濯缨亭笔记》所记录的发展过程中,即:
徐子平(按邹说的著作时间在1 135至1 146年间)
→冲虚子(宋孝宗淳熙(1 174至1 189)年间)
→僧道洪
→徐大升(今见徐大升《子平渊源》序,所署的时间是南宋宝祐(1253至1258)年间)
这样,从徐子平死后,出现精于“子平术”、号称冲虚子的术士。接着,他秘密传授给一个叫做道洪的僧人。而道洪又来到钱塘传播“子平术”,并传给了徐大升。前后四代,约一百十余年。这样的传承线索就显得十分自然了。由此,我们是否可以推断,前人把徐子平跟著名道家人物陈抟等联系在一起,只是为了“抬高”徐子平的历史地位,并不一定符合事实。当然, 这还有待于史料的证实 。
不过,沈诚在谈到道洪和尚传授子平学问时,说这是“子平之遗术”,以后就直接称为“子平”。这的确道出了后人用“子平”来称呼八字命理学的缘由。然而,沈诚又在文中说:“子平尝与希夷、麻衣二人往复其学,则不及二人远甚。”这实在有点贬低徐子平的口气。就徐子平对命理学发展的历史功绩而言,他实不在陈抟等人之下。
那么,徐子平的贡献在哪里?
最突出的贡献是创立了一个新的命理分析模型框架,我在《中国命理学史论》中,把它称为“ 今法模型 ”。因为这个模型的基本架构一直应用到今天。
事实上,在北宋与南宋交替之际,正是李虚中的古法模型被术数界许多人所接受的时候。但它的弱点也逐渐显露出来了。诚如韩愈在李虚中墓志铭中所说的:“其说汪洋奥美,关节开解,万端千绪,参错重出,学者就传其法,初若可取,卒然失之。”可见这个模型初见世面的时候,就很不容易叫人掌握了。经过以后三百多年的发展和补充,更是繁杂不堪,这可以从李仝、王廷光和释昙莹的《珞琭子赋注》中体会出来。
徐子平正是在继承李虚中的命理推演方法基础上,对它作了 深刻的改造 ,形成了新的“模型”。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 化繁就简 , 重新再造 。这是任何一种学科发展的正常现象。这也是《濯缨亭笔记》所说的:“子平得虚中之术而损益之,专主五行,不主纳音,至是则其法又一变也。”
徐子平究竟做了哪些改造呢?细读其《珞琭子三命消息赋注》后,不难发见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徐子平首先确立了 四柱论命 的框架。
古法模型实际上是
五柱论命
,即年、胎、月、日、时,共五柱,徐子平取消了其中的胎元一柱。这是符合常理的。事实上,一般人并不清楚自己结胎的月份。十月怀胎只是按正常情况而言的。有些人可能不足月就生下来了,而有些人则超过了预计的胎月时间。所以循例按十个月来推算,显然不精确。
这样处理后,八字结构就成了比较稳定可靠的命造结构形式了。
同时,它不再如古法模型从年柱下手,而是以 日干 为重。这样,分析的“契入点”从原来的年柱移到了日柱的天干这一个字上,把它作为整个八字结构的“核心”,然后以此核心来建立一套分析程序。这就形成了不同于古法模型的一种新的分析“模型”。可以图示如下:
图4.3 今法模
这里是说“以日干为重”,这是因为徐子平当时才从古法模型中脱胎出来,虽然改变了古法,但有些地方尚因袭古法之意,而稍加修正。在古法中,年之干支为三元,即干禄、支命、纳音身,此三元均可为主来论命。徐子平则改变了古法,以日干、日支、以及支中所藏人元为三元。而且对地支所藏天干的具体内容,即人元,或称“
地支藏遁
”,在注文中已基本完成。
所谓“地支藏遁”,是指地支中所藏有的天干成分,称为“人元”。比如,地支“子”,内藏癸水;地支丑,内藏己土、癸水和辛金,等等。我们将在下一章详述。
地支藏遁:地支中所含有的天干成分
徐子平的注文,在此三元之中,以日干为重,日支及支中人元次之,这样仍还有因袭古法之意。到了南宋末徐大升的《子平渊源》,则完全“以日为主”,即 以日干为主 了。
为什么古法以“年”、而今法以“日”为出发点呢?
台湾地区梁湘润认为:“人生贵贱之定位——由出生世家(年为本)之贵族制,改至个人努力有成(日为主)之平民制。故改‘年’为本,为‘日’之平民制。”
这是很有见地的看法。
命理学萌芽于东汉末,经三国、两晋、南北朝,以及隋、唐,到唐朝中叶李虚中,才形成了古法模型。而自魏晋以来的中国政权,几乎都为世族所操控。所谓世族,是指世代高官而且世袭封爵的家族。他们在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拥有特殊的优越地位,形成门阀士族。官员的选拔,都控制在世族权贵的手中,于是,“上品无寒族,下品无士族”。个人的出身背景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与专长。这样的现实状况,反映在早期命理学上,自然是以表现出生家族的“年”为论命的出发点。古法模型正是承继了这样的传统。
然而,隋唐以后,君主们开始致力于摧毁门阀。但一些世族对朝代的建立曾有功劳,所以君主是用比较温和的政策改革来削弱世族,将其逐渐排除。而隋唐出现的科举制度,使平民百姓中的读书人可以通过科举,进入仕途,成为统治集团中的成员。这样,门阀制度才逐渐被以个人文化水平考试为依据的科举制度所取代。徐子平的今法模型把论命的核心由“年”转移到了更多地观察个人情况的“日”上,正是经历了这种历史演变的现实状况的投影。
(二)就是《濯缨亭笔记》提到的“专主五行,不主纳音”。
徐子平的注文中虽有一次提到纳音,但并没有使用纳音五行来做推算工具。这样,放弃纳音,使用“正五行”——天干地支原有的五行内容——来论命,使分析手段不仅相对简化,而且也比较连贯一致。
(三)徐注文中十分重视“ 财官 ”。“财”指钱财;“官”即官贵。
既然用正五行,所谓“官”,就是克制日主的五行;所谓“财”,就是日主所克的五行。比如日主是木,那么五行金就是日主的“官”;而五行土,则是日主的“财”。可以图示如下:
而且,徐子平还强调“财官”本身所临之地的旺衰状况。
这是早期命理的显著特征,也是命理推演中世俗价值观的体现。
(四)注文也谈到
日干强弱
,
也就是日主本身的旺衰状况。但八字结构中日干的强弱与财官的旺衰之间,则更着重财官的状况。
日主强弱:指日干在八字结构中的旺衰情况
(五)在此注文时,八字的“ 十神 ”系统尚未完善。所谓“十神”,就是日干与其他成分的阴阳五行之间关系的代名词。注文中有正官(官印)、偏官(七煞、鬼)、印绶、正财(财帛)、比肩、劫财(败财)、寿星等名称,尚无偏财、伤官、食神、偏印等名称。
十神:日干与其他成分的阴阳五行之间关系的代称
(六)注文中出现了三十五个神煞。《李虚中命书》中有十二个为徐子平所采用。因为注文是在“神煞”的名称下谈论后来所谓的“十神”的,因此,谈神煞时,注文用“百煞”作为凶煞的总名,但不包括“天乙贵人”之类的吉神。
(七)注文对“大运”与“小运”同样运用,但摒弃了古法的“气运”。
在论运时,十分注意《消息赋》所称的“根在苗先,实从花后”,并在注文中强调“欲知运内吉凶,先看根元胜负”。就是说,八字是根据,大运的吉凶要以八字结构为归宿。
注文对大运、小运和流年予以同样的重视,只是当时流年太岁尚无专用名词,注文中使用了“生年太岁”、“行年太岁”、“逐年太岁”或“流年岁命”等不同的名称。
(八)注文讨论了不少命格,如“应格之命”、“可作两府之上贵格”,但尚未见到“格局”这个名称。
继承和完善徐子平的论命模型,并由此拉开此后今法时代序幕的重要人物,就是《濯缨亭笔记》中提到的徐大升。
徐大升,即徐升、徐彦升,号东斋,是南宋理宗宝祐(1253—1258)年间钱塘(今杭州)人。具体生卒年不详。他从道洪和尚那里获得真传后,系统地整理了“子平术”,写出了《渊海》和《渊源》两本命理著作。
由于《渊海》和《渊源》重复的内容较多,明朝编纂者便将《渊海》和《渊源》合并成一本书,并加入了当时流行的一些命学诗赋,定名为《渊海子平》。
最初的《渊海子平》本子由明朝杨淙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编成。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又由钦天监李钦增补,未署原作者名字。
到了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唐锦池增补,署“宋钱塘东斋徐升编,明清江竹亭杨淙增校”。崇祯七年(1634年)孟冬,唐锦池礼请多位精通子平术的人再作编辑,并重新刊行。目前通常见到的《渊海子平》(全名《新刊合併官板音义评注渊海子平》)就是这个再编的“新刊”本。
那么,徐大升原著的面貌究竟如何呢?可惜在国内已无《渊海》或《渊源》的原来版本。董向慧在韩国汉文古籍微缩图书中找到了徐大升所著的《渊源》。
《渊源》一书全名《子平渊源》,序文名为“子平三命通变渊源序”。这个名称跟《濯缨亭笔记》中提到的《三命渊源》大致吻合。这为我们研究南宋后期命理发展提供了较为可信的资料。
【图片 2 】 《三命渊源
徐大升在《渊源》序文中写道:
子平之法,易学难精。有抽不抽之绪,有见不见之形。以日为主,搜用八字。先观提纲之轻重,次详时日之浅深。专论财官元有元无,日下支神财官有者,最要纯一。……更看运神相背,自然蕴奥分明。……
余自幼慕术,遍访高人传授子平真数。定格局,历学几年,颇得真趣。今因闲暇,类成编次,寻其捷径,名曰通变渊源。谨锓于梓,以广其传。
这里,提纲挈领地说明了《渊源》在论命方面的一些要点,同时也道明了作者学习的过程和编辑此书的目的。《渊源》共上、下两卷,上卷包括了《定真论》(也是《濯缨亭笔记》中提到的)、《喜忌篇》、《继善篇》以及“看命入式”等内容;下卷是“十八格局”。
从《渊源》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徐大升在命理学史上的重要贡献,以及命理分析的一些特点:
(一)继承并完善了徐子平的今法模型的论命框架。
《定真论》说:
释日之法有三要:以干为天,以支为地,以支中所藏者为人元。分四柱者,年为根,月为苗,日为花,时为实。又释四柱之中,以年为祖上,则知世代宗派盛衰之理;以月为父母,则知亲荫名利有无之类;以日为己身,当推其干,搜用八字,为内外取舍之源:干弱则求气旺之籍,有余则欲不足之营。……月为兄弟,……或日为妻,……或时为子息。
配合前面的序文,勾勒出一个更完整的今法模型架构:
图4.4 今法模
这里明确了以日为主,同时也强调“提纲”——月令地支的重要作用。因为提纲反映了出生时 外部环境 总体的气候条件,这是对“天人合一”观的具体贯彻。同时,《定真论》里还直接批评了古法模型以年为主的论命出发点:“或用年为主,则可知万亿富贵相同者。”
在这个框架中,六亲的位置也进一步确定了。因为取消了古法模型的胎元一柱,“祖上”就移到了年柱,父母、兄弟则在月柱,日干为己身,日支为妻,时柱为子息。同时,徐子平以四柱中原有的为“根”,运中再遇而发福者为“果”。这里,徐大升跟徐子平立说不同,分别取年、月、日、时为根、苗、花、果,后人基本上采取了徐大升之说。
(二)完成了“ 十神系统 ”的建立。
在《渊源》上卷一开始,就罗列了“天干通变图”,它显示了十个天干符号相互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把原来具体的阴阳和五行的生克关系进一步抽象化了。《渊源》使用比肩、败财(劫财)、伤官、食神、正财、偏财、正官、七杀(偏官)、正印、偏印等十个名称来表述 天干之间的生克关系 。这十个名称,即十神,正是它们之间关系的代名词。比如:
即:以甲日干为出发点,甲遇到甲,为比肩;甲遇到乙,为劫财(败财);甲遇到丙,为偏印;甲遇到丁,为正印;以此类推。关于十神的具体内容,我们将在第六章里予以进一步解释。
十神关系的确立,大大扩大了命理描写的广度和深度。它从原本五行“ 喻象 ”的分析的层面,即直接用五行生克关系的 类象 来讨论各成分之间的关系,拓进到了“ 关系 ”分析的层面,即通过反映五行生克关系的代名词——十神来予以讨论,这样便具有了更大的概括性。
《渊源》在“看命入式”部分,具体阐述了正官、偏官、正财、偏财、印绶、伤官等性质,同时也谈论了一些特殊的组合情况,如日刃、阳刃、杂气、时墓、金神、魁罡等。在赋文中,也指出了十神在命局中组合状况的征验和要求。比如,《继善篇》论官星:“官星正气,忌见刑冲。”“登科甲第,官星临无破之宫。”论财星:“纳粟奏名,财库居生旺之地。”“一世安然,财命有气。”等等。
将十神分析比较完备地引进论命模型,这是《渊源》不可磨灭的功绩。
十神: 正官、偏官(七杀)、正财、偏财、正印、偏 印、伤官、食神、比肩、劫财
(三)有了比较完备的十神系统,就可以在关系层面定义 六亲 的关系。
《李虚中命书》是以“身克为妻,妻生为子”。它是用纳音五行的生克来谈论的,事实上,是以财为妻,以官杀为子。徐子平不用纳音,以印为母,以财为父、又为妻,以比劫为兄弟,以官鬼为子,又以伤官为子,都是用正五行来归属。
徐大升之法,跟徐子平大体相同。不同之处是: 男命以正官 、 七杀为子 ; 女命用伤官 、 食神为子 。如《定真论》所说的:“男取克干为嗣,女取干生为子。”这样,用特定的十神来对应具体的六亲内容,就此基本定型了。
于是,就可以运用具体的十神之间的关系来帮助论断六亲。比如《定真论》说:“干同以为兄弟,如乙以甲为兄,忌庚重也;甲以乙为弟,畏辛多也。”这是说,如果日干为乙木(阴木),那么,跟乙同属木的甲(阳木)属败财(劫财),在六亲上代表了日主的兄长,这时就怕其他干支出现较多的庚金,因为庚金会克伤甲木。同样,若日干为甲木,乙木就是日主的败财(劫财),代表了日主的弟弟,这时就怕其他干支有辛金的集结了,因为辛金克乙木。
(四)虽然继承了徐子平专重财官的传统,但同时也提出了“ 中和 ”的原则。
《喜忌篇》说:“是以阴阳罕测,不可一例而推,务要禀得中和之气,神分贵贱。”这里我们看到,徐大升已经开始注意到日干本身的 强弱 问题。就如《继善篇》所说:“日主最宜健旺。”“生平少病,日主高强。”“少乐多忧,盖因日主自弱。”这都指出日干强弱状况的重要性。
同时,在讨论“财官”时,也要求对比日主的强弱状况。《继善篇》说:“日主太弱,纵遇财官为寒士。”“名标金榜,须还身旺逢官。”就是说,即使八字中财和官很旺,若日主本身衰弱,依旧不能富贵。而金榜题名者,也要身旺遇官星。这就不再是仅仅注重财官的有无了。
在分析八字结构时,引进中和原则,观察日主自身的旺衰,为八字“强弱分析”开辟了道路,这也是《渊源》的重要贡献。
(五)在《渊源》中也谈到了“用神”。
用神,这个术语,是以后命理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最初出现在《李虚中命书》注文中。
《渊源》的《继善篇》中有两次提到“用神”:
(1) 用神 不可损伤,日主最宜健旺。
(2) 取用 凭于生月,当推究其浅深;发觉在于日时,要消详夫强弱。
前者(1)指
有用之神
;后者(2)则不同。这里“取用”是指月令中的
用事之神
。所以,用神有两个概念:一个是指“有用”,这是命理分析中最常用的概念;另一个是指月令地支中具有“用事”作用的五行内容。
比如,日干为甲木,生于卯月,卯月的本气是乙木。这个乙木(甲之劫财)就是“用事”之神。于是,可以推论:日主当令生旺。这时如果其他干支再逢乙木来相助,日主自身便会出现 太过状态 ,就维持平衡而言,这个出现的乙木就不会是一个“有用”之神了。
这是 同一个术语具有不同的涵义 。这在中国古代经典中是经常出现的。我们在阅读和应用时,要十分小心,不然就会出现南辕北辙、判断失误的情况。
事实上,《继善篇》所言的这两条,都是十分经典的论述:前者强调在八字结构中出现某个字或某些字,它具有“有用之神”的资格,则不可以受到损伤。这开启了以后对命局 用神 作深入探究的先河。后者要求注意月令“提纲”中的“用事”之神,并进一步推究其当令的“浅深”状况,这又为以后八字中诸成分的状态研究、尤其是后来的 格局 研究,提供了分析的着眼点。尽管讲的是不同的“用”,却都给了以后探索者重大的启示。
(六)对于神煞,跟徐子平不同,《渊源》所用很少。可见,随着命理学的发展,早期众多的神煞已逐渐失去了光彩。命理研究者已不满于“对号入座”式的单一干支组合的判断,而渐渐习惯于八字结构整体的分析。这也是命理学进步和成熟的表现。
(七)在讨论“运”的方面,《渊源》比徐子平注本更简洁了。它 只用大运,放弃小运 。这样,徐大升就只以大运和太岁(流年),跟八字原局配合来讨论命运的动态状况。
《渊源》中直接将大运称为“运”。《喜忌篇》说:“岁运并临,灾祸立至。”这是说,如果大运跟流年的干支相同,就立刻会有灾祸。再如:“印绶生月,岁时忌见财星。运入财乡,却宜退身避位。”这是说:因为财星是克制印绶的,所以出生时月令用事为印绶的情况,不希望年柱和时柱再见到财星。如果遇到大运是财星的话,这不是好运,还是以主动隐退为宜。
(八)对于命局结构中出现的特殊组合情况,一直是命理探索者十分关注的内容。《李虚中命书》正文中没有出现过“格”这个名称,但在注文中,有“格”字。它常常是指具有某种特殊意义的格式。比如“时居日禄,当得路于青云。”注文解释说:“生月生日,两干禄在时,如敏少宰己巳年、己巳月、己巳日、庚午时,是也。”在这个举例中,己土的禄在午,正处于时支的位置,符合“时居日禄”或“日禄归时”。这是说,如有这样的组合,会春风得意,青云直上。徐子平的《珞琭子三命消息赋》注文中,也讨论了不少命格,虽然没有出现“格局”这个词。尝试对格局做出 系统归类 ,《渊源》可能是最早的。
面对当时命理研究中已有的纷繁的格式种类,《渊源》采取了去粗存精的方式,整理出以下“十八格局 ”。它们是:
1.正官格
2.杂气财官格
3.月上偏官格
4.时上偏财格
5.时上一位贵格
6.飞天禄马格
7.倒冲格
8.乙己鼠贵格
9.合禄格
10.子遥巳格
1 1.丑遥巳格
12.壬骑龙背格
13.井栏叉格
14.归禄格
15.六阴朝阳格
16.刑合格
17.拱禄、拱贵格
18.杂气印绶格
这里有直接以十神名称为命名的格局,如正官格、杂气财官格、月上偏官格、时上偏财格、含杂气印绶格等,可见关系层面上的十神分析,在八字分析中已经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渊源》在“正官格”下,有注文:“月内有官星者,是也。时下兼有财生者,真贵人也。”接着《渊源》列出正官格的“喜忌”特点:
怕冲 忌见伤官、七煞 大运亦然 喜印绶 喜生旺 喜财星 岁运同接着又罗列了王知府、金丞相、金状元等十四个八字,作为命例。我们查阅了这十四个八字,它们全都符合注文中指出的“月内有官星者”这个条件,即月令(提纲)内有正官,无一例外。可见这正是正官格“取格”的条件。确定了格局以后,就可以用所述“喜忌”的特征去评判八字的得失了。
但是,《渊源》取格似乎并不完全专注于月令。例如时上偏财格。《渊源》解释道:
如时上偏财与时上偏官相似,只要时上一位,不要多而三处。不要再见财,却怕冲。与月上偏官一同。偏财要财旺运。
同样也给出了十个命例。我们检验一下,它只要满足时柱干支中有偏财就行。这样,前述的正官格八字就完全有可能跟时上偏财格出现重叠,即月令取正官,而时上取偏财。由此可见,在《渊源》里对格局尚未形成比较统一的选取标准。
尽管如此,《渊源》十八格局的归纳和分析,在命理学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比如《金玉赋》说:“十有八格,当从善恶推求;总系五行,各取旺衰消息。”
指的大概就是这十八格局系统吧。徐大升的《渊源》拉开了格局研究的帷幕。
可惜我们缺少《渊海》的最初版本,就无法全面评价徐大升的贡献。然而,仅从上述对《子平渊源》的简略分析,徐大升至少促成了徐子平今法模型的形成,在命理学史上,确实功不可没。
在元朝出现过李钦夫的《子平三命渊源注》,
书末题“大德丁未孟冬朔日”,即1307年。书前有泰定丙寅(1326年)翰林编修官王瓒中的序言。序中称赞《子平三命渊源》得造化之妙,自钱塘徐大升后,知道的人并不多。因此五羊道人李钦夫对《喜忌篇》、《继善篇》特加注解,并括以歌诀等。这是《子平渊源》的最早注解本,说明术数界开始注意到徐子平的今法模型了。
到了明朝初年,有过一篇议论命运的著名文章,即前文已经提到过的宋濂
的《禄命辨》。在文中,宋濂对命理学提出了质疑,主要理由是:
且以甲子干支推人所生岁月,展转相配其数,极于七百二十,以七百二十之年月,加之七百二十之日时,其终数于五十一万八千四百。夫以天下之广,兆民之众,林林而生者不可以数计。日有十二时,未必一时唯生一人也。以此观之,同时而生者不少,何其吉凶之不同哉?
吕才有云:“长平坑卒,未闻共犯三刑;南阳贵士,何必俱当六合?”诚足以破其舛戾矣。三命之说,予不能以尽信者此也。
这是说,在同一个时辰里,会诞生不少的人。难道他们的命运会相同吗?这是古今以来对命理的主要质疑。我们将在本书最后一章予以讨论。
上文已经提到,在明朝出现了将徐大升编著的《渊海》和《渊源》合并在一起的《渊海子平》。此书堪称是徐子平今法模型的代表作,也是“子平术”在术数界逐渐被人接受和认同的重要标志。
《渊海子平》共分五卷。卷一主要是关于命理的基本知识和要领。卷二主要是对各种命式格局的罗列和讨论。卷三主要是谈论六亲、女命。卷三的一部分,以及卷四、卷五,收集了大量的命理韵文诗诀。上述徐大升的《子平渊源》都收录在卷一、卷二中,但多了许多增补注释。
纵观全书,所收内容不免过于庞杂,行文也较俚俗,明显地带有来自民间的气息。但也贵在包罗万象,保留了许多宋明时期的论命技法和歌诀。总的方面,它是汇集了今法模型的诸多内容。至于其中哪些是录自徐大升的原著(《渊海》),哪些是后来编纂者增加的内容,
的确很难予以一一辨认了。
在格局方面,《渊海子平》分“内十八格”和“外十八格”。徐大升《渊源》中的“十八格局”跟《渊海子平》的“内十八格”基本一致。“外十八格”是:
1.六壬趋艮格
2.六甲趋乾格
3.勾陈得位格
4.玄武当权格
5.炎上格
6.润下格
7.从革格
8.稼穑格
9.曲直格
10.日德秀气格(含福德格)
11.弃命格(含弃命从财格、弃命从杀格)
12.伤官格(含伤官生财格、伤官带杀格)
13.岁德格(含岁德扶杀格、岁德扶财格)
14.夹丘格
15.两干不杂格
16.五行俱足格
17.支辰一字格
18.天元一气格
这“外十八格”包括了后来归类为“ 变格 ”或“ 特殊格 ”的一些格局(如炎上格、润下格、从革格、稼穑格、曲直格,以及弃命格等)。但是,属于一般十神范围内的“伤官格”也被包含在“外十八格”内,可见当时还未有划分格局的明确规范。
然而,《渊海子平》中记录了一个鲜为人注意的人物——西山易鉴先生
。这里要提到他,因为他首创了“六格”理论。
《渊海子平》卷三内有《宝法第一》、《宝法第二》两篇短文,里面作了这样的记载:
子平一法,专以日干为主,而取提纲所用之物为令。次及年月时支以表其端。凡格用月令提纲,勿于旁求年日时为格。今人多不知其法于此,百法百失。……西山易鉴先生得其变通,将十格分为六格为重:曰官、曰印、曰财、曰杀、曰食神、曰伤官,而消息之,无不验矣。其法曰:逢官看财,逢杀看印,逢印看官。
子平之法,以日为主,先看提纲为重,次用年日时支,合成格局,方可断之。皆以月令为用,不可以年取格。凡看子平之数,取格不定,十有九差。……西山易鉴参透玄机,十八格吉凶,取六格为重,用相生。定格合局,仍用年日时下以推轻重浅深,万无一失。六格法曰:逢官看财,逢财看杀,逢杀看印,逢印看官。
这两篇短短的文字,却记录下了命理学史上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进步。它指明了:
第一,“不可以以年取格”。
这样,明白地划清了今法模型跟古法模型的界限。
第二, 以十神为取格的内容 。也就是,把关系层面作为分析的出发点和归宿,由此来建立格局系统。
这里,把十神取格归并为“六格”:“曰官、曰印、曰财、曰杀、曰食神、曰伤官”,即正官格、印(绶)格、财格、七杀格、食神格、伤官格。
如果把“印”格和“财”格的内容区分开来,则为正印格、偏印格、正财格、偏财格,再加上正官格、七杀格、伤官格、食神格,就是后来通常所说的属于“正格”或“普通格”的“八格”了。
八格: 正官格、偏官(七杀)格、正财格、偏财格、正印格、偏印格、伤官格、食神格
第三,取格的标准——“先看提纲为重”,即 以月令提纲为枢纽 ,“勿于旁求年日时为格”。这就规范了取格的手段。
第四,格局决定后,论用则以“用相生”为基本法则。具体来说,就是“逢官看财,逢财看杀,逢杀看印,逢印看官”。
这就是“易鉴先生之法”。
当然,这短短的文字,并没有留下操作的实例。但在《渊海子平》《论日为主》篇中,我们还看到以下以“补注”形式
出现的一段话:
一曰官分之阴阳:曰官、曰杀,甲乙见庚辛也;二曰财分阴阳:曰正 财、偏财,甲乙见戊己是也;三曰生气之阴阳:曰印绶、曰倒食,甲乙见壬癸是也;四曰窃气之阴阳:曰食神、曰伤官,甲乙见丙丁是也。五曰同类之阴阳:曰劫财、曰羊刃,甲乙见甲乙是也。大抵贵贱夭寿死生,皆不出于五者。倘有妄立格局,从列其名,而无实用,其飞天禄马、倒冲井栏叉,即伤官,析而为之,举其一端,余可知矣。
这一段显然是后来“添”上的文字。它补充了易鉴先生的主张,并进一步强调以十神取格的重要性,同时明确地把如“飞天禄马”、“倒冲井栏叉”等古代组合格式排斥在所规范的“格局”范围之外。
易鉴先生对格局研究的贡献一定在《渊源》之后,因为徐大升在《渊源》中已经确立了十八格局,但应在明朝中叶之前。因为正是在易鉴先生“六格”主张的基础上,后来的《三命通会》完成了作为今法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八字格局系统的定型工作。
作为命理学形成时期的集大成著作,是明朝中叶出现的《三命通会》。
作者万民英(1523—1603),字汝豪,号育吾,明朝大宁都司人,其先祖为江夏人。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进士,先后任河南道监察御史、福建兵备参议等职。当时,倭寇屡犯福建,万民英奉命守泉州,他恪尽职守,身先士卒,骁勇善战,屡战屡捷。但他性情耿直,因直言得罪权贵,由此遭到陷害,于是借扶送其母灵柩之机,归回故里,从此远离仕途,隐居三十多年。他建乡学,热衷慈善与教育。《三命通会》是他编著的命理学巨著。此外还著有《星学大成》,是星命术的巨著。两部书都被收录进了《四库全书》。
《三命通会》卷帙浩繁,内容十分丰富。全书共十二卷。卷一论述八字命理的哲学基础,讨论干支的阴阳五行属性,以及六十甲子的纳音取象。卷二介绍推命的具体方法,诸如推排八字,推算大运、小运、流年、胎元、命宫,以及讨论干支的刑冲会合以及“化气”等现象。卷三描写星宿神煞的吉凶作用。卷四讨论十干坐支兼得月时及行运吉凶等。卷五探讨格局现象。卷六描写各种八字组合程式。卷七讨论六亲和女命。卷八和卷九,对于七百二十个日时组合分别做出简洁的断语,并附以大量的命例。卷十、十一、十二,汇集了大量历代存留下来的论命口诀、诗赋文献。
正如《四库总目提要》所指出的:
自明以来二百余年,谈星命者皆以此本为总汇,几于家有其书。……特以其阐发子平之遗法,于官印才禄食伤之名义,用神之轻重,诸神煞所系吉凶,皆能采撮群言,得其精要,故为术家所恒用,还有未可遂 废者。
这里道出了此书“总汇”的特点:选材精当,既博收广引,又条理分明,内容十分完备,堪称是命理学的百科全书。这么厚厚的书卷,
能够“几于家有其书”,可见其流传之广。由此推想,明朝或许是中国历史上传统命理学研究和流传最深广的时代。
《三命通会》对命理分析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态度,反映了明朝中叶,古法模型与今法模型正处于交替的状态。它保留了许多古法模型涉及的内容,但对新法模型,也做了许多完善和总结工作,使之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相对成熟的论命体系。
作为新法模型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十神与在十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格局理论 。《三命通会》使之更加具体化,并具有可操作性。它在《论古人立印食官财名义》篇中指出:
徐子平论格局,独以印、食、官、财四者为纲。其立名之义何?盖造化流行天地间,不过阴阳五行而已,阴阳五行交相为用,不过生克制化而已。……由是天干地支,相合配偶,生克制化,旺相休囚,其名为印、为枭、为食、为伤、为官、为煞、为财、为劫,刑冲破害,虚邀暗合,而变化无穷矣。
徐子平识破此理,故只论财官印食,分为六格,而人之富贵贫贱、夭寿穷通,举不外是,其余格局,不过自此而推之耳。
这里明确地肯定了“六格”是格局系统的“核心”,认为其余格局,不过是从中衍生出来的。而以“六格”论命,对人生富贵贫贱、夭寿穷通的刻画,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这里,它没有提到易鉴先生,而把“六格”的“发明权”直接归给了“子平术”的创始人——徐子平。
接着在《论正官》中,作者具体展现了取格局的一般方法,
即“先看月令”,以
月令地支
作为取格的着眼点,以提纲“本气”为首选。同时,也进一步回答了为什么要这样做的理由:
其一,“以五行之气,为月令当时为最。” 即月令之气,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命造出生时的天地阴阳五行之气流转的状况。
其二,“况四柱各管年限,年管十五年,生之太早;时管五十后,失之太迟,故只此月令为正。”这是根据八字中的每一柱所管的年限来说的。
古人一般给八字每一柱分配十五年,
即年柱为出生至十五岁;月柱为十六至三十岁;日柱为三十一至四十五岁,四十五岁以后的时间就归于时柱了。因为月柱正好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所以月令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枢纽。
图4.5 四柱年
至此,关于格局的理论以及具体操作程式业已完成了。 格局理论的形成标志了今法模型的基本完成 ,它取代繁杂的古法模型是指日可待的事了。
在明朝还有一本总汇性著作《星平会海》,十卷,没有撰写者的署名,题为“武当山月金山人霞阳水中龙编集”。黄虞稷《千顷堂书目》
载有《星平会海》书名,前有自题,称“武当山玉虚宫三逢甲子日金山人编集”。前五卷,收录了五星术的文献,后五卷收录了命理学文献。
作为今法模型的代表著作《渊海子平》编辑流行,以及命理百科全书《三命通会》问世,宣告了传统命理学形成时期的终结,时在明朝中叶。从东汉末年到明朝中叶,历时一千三百六十余年,这确实是一个相当漫长的岁月。经过不懈的探索和反复的实验,终于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论命模型——今法模型形成了,命理学也就此成为了一种比较成熟的学问,进军术数界的主流地位。
本章对命理学形成时期的重要人物和主要著作概述的脉络,可以图示如下:
图4.6 命理学